1961年周总理来江西吃饭,省委书记敬酒,周总理:喝可以,有个条件

浔阳历史君2023 2024-09-13 00:03:19

1961年,新中国正经历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1959年到1961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影响了全国,粮食减产严重,全国上下都在为解决粮食危机而努力。数据显示,三年间,每年受灾面积达6000万公顷,受灾人口超过8000万,粮食产量减少超过800万吨,缺粮人数高达2800万。这场危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其中1960年人口较上一年减少了1000多万,情况十分严峻。

为应对灾害,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严格节约粮食。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带头实行减粮政策,每人每月的口粮不到三十斤,整个中南海都在节约粮食。这一时期,节约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连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也深受影响。那时的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有一次周末回家,家里特别准备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菜。然而,李讷因为长时间的饥饿,匆匆吃完所有饭菜后,依然感到饥饿,最后只能靠白开水配着冷馒头填饱肚子。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毛主席,他意识到,若自己的女儿都这样,普通百姓的生活该有多么艰难。解决粮食问题,成了党和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

对于粮食供应问题,周总理比任何人都感到焦虑。他专门召集了各地的负责人和基层干部来到人民大会堂,商议粮食危机的应对策略。在这次会议后,中央发布了《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周总理亲自担任领导组长,负责整体指挥。为了确保各地的粮食调拨和分配,周总理还设计了一套《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以便详细掌握各地的粮食库存、亏空等情况。这些措施在当时至关重要,虽然条件艰难,全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共同度过了这一艰苦的时期。

1961年,灾情并未减轻,全国大范围出现了暴雨和干旱,其中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粮食大省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黄河甚至出现了断流现象,大面积的饥荒让很多地方连树根都被拔光。在这种困境下,各地的粮食调拨成为了最紧急的任务。江西和浙江等相对受灾较轻的省份被中央要求增加粮食调拨,支援灾情严重的地区。各省虽然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为了全国大局,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余粮。

就在这个背景下,周总理在1961年秋天参加完庐山会议后,来到南昌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江西省的几位领导邀请总理参加晚宴,虽然平日里简朴惯了的周总理很少接受这样的邀请,但这一次他欣然答应。宴席间,时任江西省的领导刘俊秀和杨尚奎对周总理十分恭敬。周总理也特意表扬了江西的建设成绩,称赞道:“江西这几年建设得很好,尤其是粮食产量比去年又有了提高,全国人民都很辛苦,你们做得不错。”

在听到总理的称赞后,刘俊秀心中激动,站起身端起酒杯向周总理敬酒:“感谢总理的鼓励,江西人民一定不会辜负中央的信任,我敬您一杯!”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突然笑了笑,说:“刘同志,我喝可以,不过有个条件。”这一句话让刘俊秀有些猝不及防,只好连忙应声:“您说,什么条件?”

周总理接着说道:“我喝一杯,你们江西就得多调拨一亿斤粮食;如果我喝三杯,你们就得多调三亿斤,怎么样?”这番话让刘俊秀一时语塞,毕竟江西本来就有十二亿斤的调拨任务,周总理一开口就要加三亿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就在刘俊秀有些犹豫时,杨尚奎果断拍了拍刘俊秀的肩膀,打破了僵局:“刘书记,总理的话我们不能辜负,中央需要,我们江西一定克服困难,三亿斤粮食就按总理说的来。”刘俊秀听后也只能跟着举杯,和周总理一饮而尽。

事后,刘俊秀回想起这件事,才意识到周总理这次南昌之行,或许就是为了解决粮食调拨的问题。这三杯酒不过是个借口,粮食调拨的任务是无论如何也得完成的。虽然当时刘俊秀心中有些压力,但他也明白,总理在这件事上早有安排,知道江西省可以拿出这笔粮食。

通过这次考察和调拨,周总理再一次展现了他对国家大局的把控能力。在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严重短缺的日子里,正是党和国家的有效领导,使得人民最终战胜了这场灾难。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