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团长皆成逃兵,一位小战士却宁死不走,建国后他成了总参谋长

云端读百年 2024-07-13 13:10:42

1927年8月,天气炎热,一支部队正在湖南省浏阳山区艰难行进。有人拄着拐杖,有人抬着担架,整支部队士气低落。

一天夜里,部队停下休整的时候,人群中突然传出悉悉索索的声音,竟有人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悄悄离开了队伍。

其中几名士兵偷偷跑到一位同乡的小战士面前,劝他一起返回家乡,另寻出路。

但小战士在经过短暂思索后,果断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决心跟着部队继续前进。

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因为多年后,他不仅声名远扬,荣誉满身,还当选了解放军总参谋长。

那么,这名战士究竟是谁?为何他会选择坚定的跟随部队?而他又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

师长处决逃兵 毛主席出面

1927年9月,毛主席带领部队发动秋收起义,不料遭遇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伤亡惨重。

为了及时止损,毛主席果断带领剩余部队向井冈山方向撤退。

山路崎岖陡峭,有伤在身的战士们,翻山越岭、长途行军已然十分不易。偏偏物资补给也断了,大家还得忍饥挨饿,革命信心不禁出现动摇。

可谁曾想,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的余洒度,非但不安抚军心。反倒开始施加殴打和辱骂,以催促部队加快行军速度。这让很多士兵心生不满,却又敢怒不敢言。

终于,在持续性的压迫和对前途的迷茫下,部队军心彻底涣散,接连出现了不少逃兵。

奈何直到此时,余洒度仍然没有半分反思。一直奉行从严治军的他,竟下令抓捕逃兵,并公开执行枪决,杀一儆百。

如此残忍的决定,把所有战士都吓懵了。大家沉默着,满脸惊恐的看着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被五花大绑,即将沦为自己人的枪下亡魂。

万幸,危急关头,时任党前委书记的毛主席了出来。他不光制止了枪毙逃兵的行为,还对余洒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毛主席对所有士兵说:

“我知道部队打了败仗,大家对革命有了动摇,我不怪大家。还有谁想走,可以跟他们一起光明正大的离开,但是有一点,枪必须留下。离开的人我会为大家发放路费,如果未来哪天大家又想回来了,我代表党欢迎大家。”

此话一出,人群中爆发一阵骚动,很快就有士兵陆陆续续的走出来。他们将手中的枪放在地上,对着毛主席鞠了一躬,而后不发一言的埋头离开了。

相当讽刺的是,没过多久,这个表面上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余洒度,非但做了他口中“必须枪毙”的逃兵,甚至公然叛变投敌,加入了国民党。

当然,此时的他还是一副虚伪的模样。眼看“逃兵”们走远,自觉丢了脸面、羞愤难当的余洒度,立即向毛主席公开发难:

“你刚刚放走的都是辎重连的人,他们走了谁抬军用物资。”

不料毛主席竟然主动提出加入辎重连,这一举动深深感染了大家,战士们团结一心,纷纷参与其中,帮忙运送起武器装备。

毛主席的所作所为,犹如一道光,照亮了不少正处于迷茫状态的战士们的前路,让他们的革命信念再度坚定起来。

而其中就包括黄永胜。

出身贫寒,立志参军

1910年,黄永胜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县。

仅仅一年后,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便在革命的冲击下轰然倒塌。本以为社会的动乱将会平息,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哪知到来的却是另一个动乱的年代。

从乡亲口中,黄永胜从小就了解到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艰苦,以及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

他渴望成为这些英雄中的一员,匡扶正义,反抗压迫,为人民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这种念头,渐渐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因为家庭贫困,黄永胜在9岁那年就被迫告别学堂,回到家中一边务农,一边靠编竹筐帮忙贴补家用。

彼时天真无暇的他还以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便能过上好日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明白了这个世界的不公与残酷。

地主们每天坐在家里,不用劳动也能锦衣玉食。而和他一样的农民,每日疲于奔命、受尽压榨却堪堪只能果腹。

倘若遇到干旱、水患等天灾,甚至只能饿着肚子,靠挖野菜、啃树皮勉强维持生命。

他曾不止一次看见同乡饿死在地主家的门口,亲眼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停止呼吸,尸体被野狗吞食。

随着黄永胜的长大,他变得越来嫉恶如仇。

他不甘心做一名农民,他也无法看着自己和乡亲们受一辈子压迫,这种没有希望的日子他再也无法忍受。

1927年6月,17岁的黄永胜选择离开家乡去到崇阳县,自食其力。

恰逢此时,当地民团正在招兵。回想起年少时的英雄梦,他毅然决然的投身其中,没多久又随民团加入了农民自卫军。

8月,黄永胜所在的队伍便与罗荣桓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会合,在通城县发动农民起义。

由于装备简陋,训练水平差,且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一番激烈对战后,起义军最终不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

为了尽可能减少伤亡,保全革命火种,罗荣桓不敢恋战,立即下令部队撤退。

就这样,黄永胜随队伍辗转来到江西修水,被改编入余洒度领导的江西省防第一师,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湘赣秋收起义。

正如前面提到的,尽管战士们浴血奋战、勇往无前、舍身忘死,却依然没能弥补硬实力的悬殊差距。秋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撤退前往井冈山途中,由于精神上的受挫,身体上的疲惫伤痛,以及余洒度火上浇油般的暴行。一时间军心涣散,大批战士萌生退意。

就连黄永胜的信念也产生了动摇,情不自禁的怀疑,跟着部队到底能不能走向胜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余洒度意图枪决逃兵,却被毛主席及时阻止的事件。

老乡当逃兵,黄永胜宁死不走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释放逃兵的那天晚上,趁着众人陷入沉睡之际,曾有几名老乡悄悄找到黄永胜,劝说道:

“跟我们一起走吧,要么回乡,要么上山当土匪,跟着部队只会白白丢掉性命。”

黄永胜心想,自己不就是在老家吃不饱饭过不下去才跑出来谋生的吗?何况现在正值战乱,回家难免被战争波及,要想吃饱饭肯定是难上加难。

“胜者为王、落草为寇”的道理,他不是没想过,但是自己就是在贫困中被压迫长大的,现在的百姓生活已经苦不堪言,他又怎么忍心去欺压他们。

更重要的是白天毛主席的举动让他深深折服,他打心底的坚信,跟着这样一位领袖准没错,一定会迎来光明。

哪怕是牺牲在革命道路上,那也是死得其所。

所以,黄永胜几乎没有犹豫,便果断拒绝了几位老乡的邀请,目送他们离开。

直至他们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茫茫暮色中,黄永胜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如此璀璨明亮,正如他心中的革命之火,绝不会被轻易浇灭。

由于陆陆续续有战士离开,原本的部队已经不足千人。

为了提高部队的信心,加强管理,保留革命力量,毛主席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整个部队压缩成一个团。黄永胜随之被任命为红1团3营9连4班班长。

井冈山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扫荡,黄永胜肩负其班长的职责,始终一马当先、身先士卒,顺利完成了每一次任务。

在一次战斗中,一股敌人突然窜到前敌委员会和红四军军部所在地。

发现敌情的黄永胜来不及请示连长,直接带领手下的战士全力反击,最终成功击退敌人,化解了这场重大危机。

凭借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和灵机应变的出色表现,黄永胜不仅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还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关注。

事实上,黄永胜的本名原叫黄叙钱。不过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就表示黄叙钱这个名字十分不好,革命战士不能只看钱,要向着革命胜利、战斗胜利而前进。于是便对他说不如改名为黄永胜,象征着永远朝着胜利前进。

黄永胜很喜欢这个名字,欣然同意。

顶着这个新名字,黄永胜正式加入了共产党,还是罗荣桓将军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

或许是“永远胜利”这个好寓意带来的幸运,此后多年间,黄永胜不光在战场上数战数捷,在部队中担任的职位也越来越高。

从班长到连长、营长,直到1934年长征开始的时候,年仅25岁的黄永胜已经是红三团团长了。

当然,他丝毫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与重用。

1935年初的四渡赤水中,黄永胜带领的红三团被委派承担最艰巨的任务,佯装红军主力吸引敌方注意,为主力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黄永胜先是根据地形优势抢占公路两边的山头,随后在地形最狭窄出放一个连,配合两翼进行防守,以最小的兵力拖住了敌方。

待大部队全部通过后,他又亲率一个营殿后。等待敌人后知后觉,追赶过来时,黄永胜已经带领全团安全撤退,没有损失一兵一员。

1936年10月,随着三军大会师、长征顺利结束,战功显赫的黄永胜也被进一步提拔为红四军副师长。

用兵如神,屡立战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黄永胜被委派担任115师独立团副团长。

为了获得更好的装备,更有效的打击日寇,他亲自率领两个连的战士外出打游击战。

黄永胜勇猛善战,屡次击退日寇,获得了几场重大胜利,在晋西南地区打出了名声,还引得许多有志之士前来投靠。

返回团部时,原先不足三百人的部队竟然扩充到上千人,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升级改善。

接下来的戎马生涯里,黄永胜率部先后参加了太原会战、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马汗马功劳。

其中,最能体现其优秀指挥能力的就是辽沈战役。

1948年10月25日,时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黄永胜接到命令,赶赴黑山和新民之间设伏,防止廖耀湘兵团沿着西南撤退。

然而,黄永胜根据战场局势判断,廖耀湘在往西南撤退无望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沿着东北返回,固守沈阳。

鉴于当时情况紧急,战机稍纵即逝,来不及向上级请示。黄永胜决定违抗命令,转变方向,在北宁线附近设伏,阻断廖耀湘向沈阳撤退的道路。

结果正如黄永胜所料, 双方在北宁线附近交上了火。

廖耀湘的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火力强大,黄永胜部队很快便招架不住。

眼看部队即将溃散,黄永胜回想起当年井冈山上,毛主席加入辎重连扛装备的举动。当即下令,所有军官全部上前线,与战士们一起参与战斗。就算死也要守住防线,等到大部队赶来支援。

黄永胜此举,让深处绝境的战士顿时爆发了无穷的斗志。大家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死守防线。

很快,东北野战军其余纵队赶来对廖耀湘兵团前后夹击,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将敌军全部歼灭。

辽沈战役结束后,黄永胜被司令部直接表彰,授予多项荣誉。

可以说,黄永胜的军旅生涯极具传奇色彩,从一名战士开始,每一步升迁都是靠军功累积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先后担任了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要职。并在1955年首次大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8年,罗瑞卿大将卸掉党政军领导职务后,黄永胜更是接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成为第一位担任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个人声望随即达到顶峰。

黄永胜戎马半生,立下赫赫军功。可惜晚年不仅因作风问题声名狼藉,还走错道路锒铛入狱。

不知道彼时身处的他,透过冰凉的铁窗,会不会想起许多年前坚守信仰的那个夜晚,是否会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

5 阅读: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