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张国华率军出征,刘伯承提数条意见,众将叹服:姜还是老的辣

漫步史书 2022-07-21 17:03:36

1959年1月19日,已经67岁的老将刘伯承携全家一起从南京搬到了北京,当年9月,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

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战略小组组长只是一个虚职,并不负责实际指挥,但实际上这一任命代表着中央对刘帅的信任。

图|刘伯承元帅

在这个战略小组中,刘伯承挂帅,徐向前任副组长。而他的成员中包括粟裕、萧劲光、刘亚楼等等身经百战的将军。那时中央交代给刘帅的任务是负责研究国际战略形势,并把研究结果交给军委以及各个部门。

刘帅过去经历过几十年的革命战争,到晚年时身体情况已经不大好,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刘帅的身体便因为各种伤病的原因,就连看书写字都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已经年过六旬的老帅刘伯承,不得不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军事学院,进入休养状态。

刘帅出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后,反对身边的人动辄将自己的话当做批示、指示,为此还曾自嘲地说:

“我是一名‘伤残军人’,是军委的‘编外参谋’,所提的意见仅供军委以及各总部决策时参考。”

尽管如此,面对党中央赋予的重任,刘帅还是抱病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常常深入部队、深入边防,实地调查研究,并亲自撰写报告,他给中央军委以及各部分所提出的建议,都是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深思熟虑给出的,也因为刘帅的很多建议都具有广泛的前瞻性,因此深得中央以及各个部门的重视。

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在党中央正确的部署下,我军大获全胜,这一战也赢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这一战是如同“小刀切黄油”一般干脆利索。

而在这一战中,刘帅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图|刘伯承元帅

在刘伯承年谱中可以看到,在对印反击战期间,刘帅曾多次针对前沿战局提出意见。尽管他在事先就再三强调,自己是一名“伤残军人”,所提的意见仅供参考,但刘帅的远见卓识,却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刘伯承点将张国华

对印反击战期间,中央之所以点将刘伯承再度出山,主要考虑了一点因素,当时负责组织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的,是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他原本就是二野出身的一员老将,与刘伯承、邓小平有着很深厚的关系,也正是在两位老帅的建议下,才有了后来张国华率领十八军入藏。

1949年12月,毛主席动身访问苏联,考虑到当时有外国势力插手中国西藏问题,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指出:“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1950年1月2日,毛主席又在苏联致电中共中央:

“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10月以前占领西藏。为此建议,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会商一次,决定入藏的部队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

图|刘伯承与邓小平

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后,刘邓立即开始思索入藏的合适人选。

尽管夜色已经深沉,但刘伯承并没有休息,他看着远处山城重庆的景色,陷入沉思之中,尽管心里来回考虑了无数人选,但最终他还是确定了一个人选。

刘伯承扶了一下眼镜,询问一旁的邓小平:

“让张国华去,你看咋样?”

一听这个名字,邓小平兴奋地拍着桌子站起来说到:

“好啊!我也觉得他最合适。一是有年龄优势,二是作战经验丰富!”

张国华是在去川南行署的路上,接到了刘伯承、邓小平发来的电报,要他紧急到重庆去领新的任务,当时张国华还很疑惑,毕竟他一开始接到的任务是率领十八军进驻川南。

在重庆曾家岩,张国华与刘邓两位首长碰面,刘伯承将中央的电报给他看,并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们决定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你觉得怎么样?”

虽然心里仍有不少顾虑,但张国华还是站起来郑重其事地表示:

“坚决服从命令。”

图|张国华

1950年1月7日,刘伯承亲自拟定了西藏工作委员会的名单,张国华担任书记;谭冠三担任副书记;委员有王其梅、昌炳桂、陈明义、刘振国等人。

对于进军西藏这件大事,刘伯承十分关注,考虑到这不单单只是一次军事任务,同时还负担着很重要的政治任务,刘伯承于2月17日特别找来张国华嘱咐:

“你必须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各级都要动员起来学会几句藏话,以便应酬宣传。要沟通和藏民的语言,便于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便于开展工作。不懂藏话,一到西藏你就要吃亏。”

当时中央对进军西藏制定的战略构想是,以政治解决为主,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准动兵。

考虑到大军入藏补给,不能从沿途藏民家里获取,为了加强进军西藏的后勤保障工作,刘伯承与邓小平、贺龙一道商量,决定组建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负责解决入藏部队物资补给问题。

尽管从中央到西南局都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在外国势力以及地方保守势力的影响下,进展十分艰难。考虑种种影响,中央决定采取以军事手段为辅方式。而昌都是藏东的政治经济中心,联结内地的枢纽,如果能在10月前解放昌都,对于推动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是有利的。

图|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右)在率军进藏途中与工程兵司令员谭善和在二郎山会面

1950年8月20日,邓小平、贺龙联名致电中央,请示发起昌都战役。从10月6日到10月24日,昌都战役前后进行了19天,我军大获全胜,为和平解放西藏和继续进军奠定了基础。

整个战役期间,刘伯承对前线战局十分关注。

在听到战役获得全面胜利后,刘伯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动身前往北京……

“打的时候,要用雄狮搏鸡的气势来打”

刘伯承回到北京后,中央原定安排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然而刘帅最终却选择了拒绝:

“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三次了!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刘帅在南京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了给祖国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刘帅呕心沥血,亲自参与并组织编写了上千种军事教材,也因为过于操劳,刘帅的身体状况始终不是很好。

1959年9月,中央力邀刘帅再度出山,担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

事实上就在刘伯承受邀出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这一段时期,中印边境发生了很多事,这年的8月、10月,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西段连续制造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

图|张国华率领十八军胜利抵达拉萨

那时,刘帅就很清楚地认识到,中印边境的冲突未来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局部战争,为此刘帅经过细致的研究后,依照当年指挥二野十八军进军西藏的经验,向总参谋部提出建议:

“后勤工作要有充分准备,去西藏有康藏、青藏、新藏三条路,康藏路和青藏路战略意义重大。”

“后方基地要注意隐蔽,要钻沟,要挖洞,要伪装,防止敌人对我后方基地实施空袭。”

从1961年,特别是从1962年4月开始,印军在边境制造摩擦冲突的规模,并侵占我国领土,尽管中方本着和平友好的原则,竭力避免武装冲突,但印军将中方的退避与忍让,看做是软弱可欺,中方决心不再忍耐。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会议,商量部署对印军的反击,遵照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命令,西藏与新疆边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并成立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并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统一负责东段指挥;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司令员何家产负责指挥。

张国华临走时,对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部下,刘帅还特别嘱咐:

“过去曾有一些同志,认为只要插进去包围住敌人就是胜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插入、迂回、分割、包围,这些都是机动的样式,仅能为胜利创造有利条件,绝非胜利的本身。对胜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敌人打死、打伤和俘虏。所以当我们已经迂回包围了敌人时,还要准备实施强攻,准备打硬仗,啃硬骨头。”

“要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击毁敌要害、指挥中枢、主要军事集团,切忌分散力量。”

“打的时候,要用雄狮搏鸡的气势来打。”

图|刘伯承元帅

针对印军的步步进逼,刘帅早在中央决策部署前,就前线临战准备的具体部署做出了指示,并重点强调了几个战术上的问题:

第一、抓紧临战训练,重点解决战术和技术问题;

第二、采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的战术,集中优势首先打敌要害,为速决全歼创造条件;

第三、确实熟悉地形和方位,确保夜间进攻方向的准确;

第四、适时转换战术样式,由野战转为强攻时,要特别注意组织运用火力,充分发挥随伴火炮的威力;

第五、注意及时总结作战经验,这样对部队的战术素质提高得最快。

刘帅很担心前线部队“啃硬骨头”,于是在针对西线新疆边防部队作战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按照毛主席思想,将敌人分散开再打。

“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办法。”

听了刘帅的建议,包括张国华在内的许多将军不由叹服:“姜还是老的辣。”

考虑到前方战事紧急,刘帅不顾自己身体上的病痛,积极走访各个部门,贯彻落实每条建议,特别是总后勤部门,得到了刘帅重点“关照”。

图|张国华与何家产

刘伯承进入休养后,许多年轻的同志大多数也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没见过他的真容,大家一见老帅都如此卖力,哪里还敢偷懒,一个个都加紧准备布置。

自卫反击战在中印边境东、西段同时打响,当第一阶段的捷报摆在刘伯承面前时,这个70岁的老人长长地舒了口气。可他心里很清楚,印军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卷土重来。他立即打电话给总参,详细地询问了参战部队休整的情况以及印军的动向,在了解到前线情况后,刘帅又马不停蹄的向总参提出建议:

“通向前面的道路要急速加修。立即组织专人调查所控制地区内的地形、道路和居民点情况,部队到哪里,哪里的这些情况就要搞清楚、弄准确,兵要地理的问题不能忽视。这一点搞不好,就等于失去了作战指挥。“

”印军后缩,运输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我军运输补给困难一些,要提防印军可能从空中封锁我们,要预先做好准备。”

果不其然,当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时,印方不仅不响应,反而还进行了战争动员,向边境地区积极增兵。

根据我军第一阶段作战的经验与教训,刘伯承着重强调了两个关键点:

图|刘伯承元帅

一个是后方的问题。刘伯承指出:

“这次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后方补给的程度,要从全局出发,长远打算,通盘计划。我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交通和运输力;二是安排好后方基地和补给站”;

另外一个是山地作战的问题,强调避免正面硬顶,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三条建议:

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以利用山沟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是能够翻过山梁的。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进,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

根据刘帅的指示,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采用正面牵制、两翼夹击、侧后迂回的战略战术,对印军形成多点全面进攻,战斗至最后,印军全面溃败,我军大获全胜。刘帅为整个战役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朱德赞刘伯承: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张国华打完仗后,刘伯承只是欣慰地笑了笑,转而又去操劳别的事情去了。

1964年7月,刘帅匆匆带着几名参谋,踏上了巡视东北边防的旅程。

一生艰辛,只为换得太平。

图|刘伯承元帅年轻时

匆匆数年而过,刘帅的身体每况愈下。

1967年7月,75岁的刘伯承眼疾家中,经中央批示后,刘伯承赴济南治疗,据说时刘帅的夫人汪荣华听说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个姓陈的眼科主任,有一手祖传的治疗眼病绝活儿,于是才不辞劳苦的前往求治。后来又辗转南京、上海等地治疗。

老战友陈毅的病逝,对刘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在陈毅追悼会现场,双目已接近失明的刘帅大声疾呼:

“陈老总,我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啊。”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图|刘伯承(左一)在太行山上

1972年2月,刘伯承给在军委的叶剑英写了一封信,信中阐明自己的身体情况,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并且还说明了一点:

“我的那些意见,都是些老经验,老生常谈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新的情况。现在,我是个老弱残废的人了……力不从心,难给你们当参谋了。”

作为老战友,叶剑英知道刘伯承的能力,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全部过程的老帅,刘伯承一生很少判断出错,并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为人称道,就连朱老总也盛赞他:

“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可刘帅的身体状况确实是每况愈下,思来想去,叶剑英也只好同意刘帅不再来军委的请求。

不过,随后叶剑英还做了一个决定,他立即打电话给总参,要求将刘帅自1960年以来,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意见印成册,印发军委各部及北京军区等单位。

图|刘伯承元帅

刘帅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建立了赫赫功勋,尽管如此,刘帅一生却始终很谦逊,他曾对人说:

“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刘帅光辉灿烂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