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学习只读书吗?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方面,古人做的非常好

削桐作琴 2024-10-09 10:39:14

文|削桐作琴

编辑|削桐作琴

古人并非文武泾渭分明,文人肚中墨水无数,但身体孱弱不禁风吹,武将也并非浓眉大眼,四肢发达,但不懂诗书。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第一个封建社会成型后,所追求的就是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可知六艺其中,强身壮体,增强战斗力的内容就有两项,射与御,所以古人从来都是追求德智体同步发展的。

能够为其提供典型证据的,就是那些被记录在历史之中的运动比赛之中。

“第一届王翦全军运动会”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决心一举拿下楚国这块硬骨头。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如秦王所愿。

李信与蒙恬,这两位秦国名将,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楚国,他们信心满满,以为此战必胜,岂料楚国的顽强远超预期。

这支秦国精锐在楚国境内辗转腾挪,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损兵折将,狼狈而归。

秦王闻讯大怒,朝堂之上震怒不已,此时,老将王翦挺身而出,请命攻楚。

王翦乃秦国名将,屡建战功,秦王不得已把已经回家养老的大将王翦再次调上战场。

王翦深知楚国虽已衰弱,却底蕴深厚,地广人多,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他向秦王请求60万大军,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但率领了60万大军,王翦并未急于发动进攻,他深知,要攻克楚国,单凭蛮力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妙计。

于是,王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在军中举办一场盛大的“全军运动会”。

每天,秦军大营内都会举行跳远和抛石的比赛,王翦亲自参与其中,与将士们同乐,这一举动立即拉近了将帅之间的距离。

将士们不再视王翦为高高在上的统帅,而是亲切可敬的长者,士卒和将军之间也形成了更亲密的关系和互动,大大提升了整个军队的凝聚力。

这场“运动会”不仅提升了军心士气,还起到了锻炼将士体能的作用,然而,王翦的用意远不止于此。

楚国斥候很快发现了秦军大营的异常。他们惊讶地发现,秦军不仅没有进攻的迹象,反而每天都在举办运动会。这一反常举动让楚国将领们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秦军士气低落,王翦想借此提振军心,也有人猜测秦军可能准备长期驻扎,才会搞这些娱乐活动。更有人警惕地认为,这可能是秦军的诡计,可能随时发起突袭。

就这样,楚国军队陷入了高度戒备的状态,他们日夜警惕,生怕秦军突然发动进攻。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楚军的士气和体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

而秦军呢?他们每天都在欢声笑语中锻炼身体,提升战斗力。士气高涨,体力充沛。

时间一天天过去,楚军的神经始终紧绷。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楚军的士气和体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

终于,在楚军已经精疲力尽之际,王翦下令发动了总攻,结果可想而知,楚军溃不成军,很快就被秦军击败。

这场战役,王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他不仅打败了楚国,还赢得了将士们的敬重和爱戴。

古人自己的“八角笼赛”

角抵,这个在现代人眼中略显陌生的名词,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摔跤运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角抵的雏形,那时候,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野兽搏斗。这种搏斗技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格斗技艺,成为了角抵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角抵逐渐从单纯的生存技能演变成了一种竞技运动,到了秦朝,角抵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秦朝尚武,为角抵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大一统之后,天下太平,不再依赖爆表的武力值。

但风气已经形成,百姓们精力旺盛,所以民间经常举行角抵和拳击比赛,以此来宣泄无处释放的洪荒之力,一方面强身状体,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秦朝的稳定。

角抵真正的大规模发展是在宋朝,角抵被列为“百戏”之一,成为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角抵不仅是娱乐,还被用于选拔武将,也用于民间。

宋的角抵比赛可谓是热闹非凡,为了娱乐观赛者,选手们赤裸上身,下身着兽皮,他们在场上你来我往,角力较技,场面之激烈,不亚于现代的八角笼摔跤比赛。

宋代的角抵比赛通常在专门的场地进行,有固定的规则和评判标准,娱乐化与对抗性都相当之高。

特别是男子擂台赛,不仅在造型上别出心裁,甚至在比赛之前,需要选女性角抵选手进行表演赛来热场。

金元时期,角抵更是达到了鼎盛,蒙古族的摔跤传统与汉族的角抵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这项运动的内涵,元代的角抵比赛规模更大,技巧更加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角抵比赛与现代的相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力量和技巧的结合,都有着独特的仪式感。

角抵选手的社会地位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古代,优秀的角抵选手往往能够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正如《元史》中记载的阿尔法一样,力大无穷,通过角抵获得千金与粉丝。

“射箭金杯赛”

射箭,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存技能,更是一项备受推崇的体育运动。

在中国古代,射箭被视为“六艺”之一,与礼、乐、书、数、御并列,可见其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已经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曾说: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意思是说,射箭比赛不以射中皮靶为主,因为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由此可见,古人对射箭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你也许射不准,但必须要去射,因为这是君子之必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专业的射箭比赛开始出现。

《魏宗室常山王遵传》就记载了北魏孝武帝的洛阳华林园射箭比赛。

北魏孝武帝别出心裁,将一个容量为两升的银制酒杯悬挂在百步之外。19名顶尖射手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

比赛规则简单而直接:谁能射中这个酒杯,谁就能将其据为己有。

在百步之外的距离上,要精准射中一个酒杯,这需要何等高超的技艺,参赛选手们必须具备极强的臂力、稳定的手腕,以及精准的瞄准能力,由此可见古代对于射箭的看重与发展。

宋代时期,民间射箭运动十分普及,据史料记载,仅在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类似于现代的“弓箭社”就多达六百多个,参与人数超过三万。

然而,随着火器的出现和普及,射箭作为一种军事技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射箭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射箭仍然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

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又逐渐复兴,但在历史齿轮下,箭矢与火炮的抗争太过于脆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