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是不是感觉教育孩子的尺度,越来越难把握了?
太严厉,担心孩子心理出问题,太尊重孩子,有时候还被反向拿捏。
我有个朋友,从小就主打“柔性教育”,她遵守的育儿观是,不打不骂不教训,避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可这种温柔慈母的形象,换来的却是,孩子太任性、顽劣,犯了错,根本不放在心上。
暑假他偷偷在家看电视,家里监控都录下来了,孩子还是嘴硬不承认。
朋友无奈地说,现在孩子已经不怕她了,管也不听,骂也没用。
这也是很多父母教育里纠结的,放任随性,养成坏习惯就很难纠正了,但严格管太多,又怕孩子逆反想不开。
恰好最近,我看了北大学霸赵同学的专访,挺有感触,这小姑娘不仅成绩优秀,乐观开朗,还很理解感恩妈妈。
赵同学说:“在别的家庭长大,我不一定会考上北大,但如果别的孩子在我们家长大,至少考上985是没问题的。”
可听完她的成长经历,又很费解,她妈妈的很多行为,都能当做反面教材,甚至跟我们以前讲的教育观背道而驰。
所以,这个访谈挺有意思和价值,想跟姐妹们好好探讨下:
乐观开朗的北大学霸
也有“童年阴影”?
赵同学是2021年北京高考通州区第一名,高考成绩673分,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我看到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从谈吐到举止,都挺大方的。
然而在她的讲述里,妈妈的鸡娃教育,确实也给她留下了不少“童年阴影”。
让我印象挺深的几个点:
一个是,她妈妈从不表扬孩子,很少鼓励,都是要求。
她考50名时,妈妈会说应该进前30,等考到前30,又说本可以进前10。真进了前10,变成应该得第一。
甚至到最后,赵同学单科已经考到通州区第一名,她妈妈还是没夸一句。
妈妈的理由是“比你厉害的人还有很多,怎么能满足现状呢?”
还有,按理说,孩子考了好成绩,要奖励很正常,一般父母都能满足。
可赵同学小学时,有次考了双百回家,心想要个礼物,却被劈头盖脸训斥:
“学习是义务,做好是本分,不应该要求什么额外的奖励,就像妈妈每天养育你,挣钱供你吃穿,要你额外奖励了吗?”
除此之外,赵同学的妈妈真的是严母,立下规则不准打破。
初中有个阶段,她喜欢玩王者荣耀,有天跟妈妈商量,玩三十分钟去学习,不让玩,就不学了。
但妈妈坚决不同意,宁可跟孩子耗一晚上,就那么僵持着,也坚决不让她碰游戏。
赵同学回忆,当时对妈妈最大的感受,就是害怕,就连小区的邻居都能看出来。
在我看来,妈妈这些行为,简直步步踩在了养娃的雷区。如果孩子内心没那么强大,估计早就抑郁、厌学了。
就说父母经常贬低、批评孩子,伤害力不只是影响学习,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形成一种“不配得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将自卑,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在家庭里,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就会产生“原生自卑”,觉得自己样样都不如别人,干什么都缺乏自信,遇到挫折就想着放弃。
还有,经常被打骂,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所有能量,都消耗在了对抗负面情绪,很难有更多精力去专注学习。
所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种“越压越强”的故事,只是个例,并不意味着可以复制。
如果孩子连身心健康都难以保证,那再谈成绩、学业,也都失去了意义。
一个反面教材的妈妈
为何却养出了一个正面教材的孩子?
我看完访谈,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反面教材的妈妈,却养出了一个正面教材的孩子。
虽然很意外,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地方。
赵同学能考上北大,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同样离不开努力与自律,而这些都与妈妈的培养密不可分。
就像采访中,赵同学说,小时候每次问更爱爸爸还是妈妈,她都会秒答爸爸。
但如今再被问道,她的回答是,妈妈对她更重要,是给她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妈妈的做法有些极端,但也必须承认,她的严格教育,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和秩序。
比如,玩游戏定规矩,妈妈的思路是,宁愿孩子失望生气,也不能随便打破,否则有一就会有二。
成绩好要奖励也是,每次考好都给礼物,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内驱力。
虽说过度严厉不好,但完全太宽松民主,就像我朋友家那样,孩子骄纵任性,想管好都难了。
所以,教育很难一概而论好与不好,重要的是,父母发心是好的、是真正爱孩子的,而孩子也能感知到这份爱。
正如赵同学与妈妈的和解,是考上大学后,无意间得知,童年被打的经历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她发现,以前妈妈打她,手都会在空中停留半天,就像在找位置,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最后才给她一下子。
后来遇到妈妈的同事,才知道,动手之前,妈妈也曾无数次犹豫、揪心和难过,打完她,上班也会一个人偷偷哭。
大抵是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吧,父母越想为孩子谋划好一切,可能越容易计较和执念太多。
只不过,如果赵同学无法得知妈妈的真心,亲子关系或许就因为误解,而走向了一生无解。
而且,我觉得,赵同学的乐观、阳光,对妈妈的理解、感恩,爸爸在其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比如,妈妈对她成绩期望很高,不轻易表扬她,怕她骄傲。那爸爸就会稳稳接住,说不管孩子考多少分,都是最棒的,成绩不代表一切。
还有,妈妈给她定了很多目标和要求,那爸爸就适当减压,告诉她中考考不好没事,就算高考不参加都行,考不上大学,让她收房租,也能吃喝无忧。
平时赵同学和妈妈发生矛盾,只要爸爸在,就会及时排解、疏导,让孩子释放情绪,更好地平衡亲子关系。
所以,赵同学健康积极的状态,完全是父母双向配合的结果,单向少了一面,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反例。
这也从侧面提醒了大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整体,双方的爱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教育中的角色是严还是松,大方向肯定是一致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也不忽略孩子人格、性格的完善。
正如赵同学对父母的评价:
“两个人单独看教育方法,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两组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搭配。
妈妈给了我一种永远拼搏向上的动力,爸爸就给了我一个坚强的后盾,让我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持续性地去努力。”
因材施教很重要
同一种模式可能养出截然不同的娃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就是因“娃”制宜也很重要。
说白了,有的孩子天生抗压,一身反骨,不鸡一下,还真成不了材。
尤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孩子沉迷其中,学习完全就抛在脑后了,所以父母该管还是要管。
但是有的孩子天生内向、敏感、自尊心强,这时再奉行高强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压垮他们。
我想,最关键的还是,父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先天的气质和独特性,从而在教育中因材施教,给孩子更适合的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