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点点关注,近我者富!!!
明清之际,儒学的实学兴起。儒生对理学进行反思,由此实学思潮高涨。此时,市民阶层接受外来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社会经济方面,实学思想否定传统的重农思想,主张工商皆本,且认为应该变革田制,实行富民政策。在政治方面,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在思想方面,反对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提出“君为害”的观点主张。在经世致用的实学基础上,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在人性方面,反对旧礼教和禁欲主义束缚,与此同时赋予实学以近代科学意义。顾炎武、陈确、毛奇龄和胡渭等人,接过明代杨慎、陈弟等人复兴汉学的旗帜,在理论上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命题。
这些前人的思想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便是他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第寒儒”与讽刺手法:蒲松龄的下层文人身份与其实学思想的生成背景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正经历天崩地裂的冲击,世风日下,民不聊生。因迫于清王朝的强权高压政策,文人们常常隐讳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蒲松龄虽非农家子,但仍是贫苦大众中的一员。
《聊斋志异》不仅颠覆了过去将文学视作时代宣传工具的现象,也突破了传统志怪文体的观念束缚。其笔下有一系列以自身为原型的形象,不仅有家道式微、铩羽而归的悲剧英雄,也有对百姓关怀备至的神仙。
他向往建立一个没有贪官污吏的公平社会,这不仅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批评,也是经世致用、实学实用思想的体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赋予鬼类形象以现实意义,用以讽刺当时的社会。章学诚曾有“印官上任,书役馈送辄数万金;督抚过境,州县迎送必数万金”的评价。
蒲松龄对科举制的批判、对怀才不遇的悲悯促使他走进实学,他的实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实事求是的崇实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
首先,蒲松龄在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指导下,在《聊斋志异》中运用反讽的写作手法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君主专权的弊端。在《罗刹海市》一文中,罗刹国之人以丑为美,相貌越丑官职越高。
并且他认识到人世间最大的不公平是“颠倒”,表现在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等各个方面。其次,他为了变革封建制度提出了“明道救世”的主张,并写明了具体措施。
不仅以“执古御今”的思维方式增强了民主意识,还践行了“市井贱夫平治天下”的观点。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着政治平等的民主意识思想,更是通过提出“自然人性”的观点,表达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正如钟嗣成在《录鬼薄序》中所言“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己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
《聊斋志异》的崇实思想:文士治生生态中的群体影像蒲松龄“实事求是”的崇实思想在《聊斋志异》文士治生生态环境中有所体现。“治生”一词,出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言即通过授徒、游幕、问卜、行医、业农、经商等手段谋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认为应因材施教。由于明清时期,私塾是秀才和老童生等底层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故小说中有大量篇幅伸张教书先生的社会地位。
“处馆”和“授徒”的教育特征在《爱奴》这篇文章中得以彰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叙述了由于雇主家对教育有极高的重视,所以教书先生徐生受到礼待。从“初犹遣婢传言”到“渐亲出,隔户与先生语,往往零涕。”
在文章的末尾,则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认为雇主不尊重教书先生的刻薄嘴脸,他认为教育无足轻重,再次印证了教书先生与雇主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教书先生不允,随后两人扭打起来。这也是蒲松龄对自己远离亲人、寄人篱下的处境的真实映照,对私塾先生身份的不甘与无奈。
蒲松龄塑造的私塾先生是以自身为原型进行书写,虽有形象差异,但都具备敬业精神且通情达理,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自然主义的人格教育。
不仅拥有良好的师德,还与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佣书治生”是指受雇为人抄书获得报酬以此谋求生计,如第一卷《娇娜》篇中的孔生即是“佣为寺僧抄录”以谋生。
第九卷《刘夫人》篇摹写廉生弃儒经商,第二卷《纫针》篇中王心斋因家道中落贷款经商失利,女儿差点被债权人所谋夺的经历,均为“书画治生”的体现。
《聊斋志异》的除弊书写:惩恶扬善的道德宗旨“惩恶扬善”源于史传文学传统,史传作者将垂鉴资治与抑恶褒善紧密结合,进而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警戒,惩恶扬善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标杆。《聊斋志异》中惩恶扬善内容的展开与科举相关。
因为蒲松龄科举失意,笔下的人物因行善而取得功名,弥补了其现实中的缺憾。同时由于科举历来受到重视,小说中既包含对功名华而不实的不满,又有获得功名能圆满人生的矛盾心理,最主要的是彰显出实学思想下劝善惩恶的道德意旨。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乏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揭露了科举失去教育目的、无法提升全民素质的事实。科举失去活力,无法选拔出可用之才,致使大量底层吏员腐朽堕落,而有才能的人才却因科举被阻碍的黑暗现实。
如在《三生》篇中,以鬼魂形象写科举制度。《三生》篇的主人公刘举人,自称自己第一世是乡绅。由于品行不检,活到六十二岁就死了。
阎王知他前世罪恶滔天,罚他变为小公马,待四五年长成后,主人骑他放上鞍子,又加上障泥,轻轻拽住辔嚼。仆人、马夫骑他时,不用鞍鞯,用两脚紧紧夹击马腹,直疼到心腑里去。
由于不堪受此折磨,三天不食便死去了。待到第二世,由于阎王查他罪罚期限未满,斥责他有意逃避惩罚,于是就将他一身马皮剥掉,又罚他做狗。
他故意咬掉主人腿上的一块肉,主人怒不可遏,一顿乱棒将他打死。他第三次来到阴间,阎王再次审讯他,憎恨他是疯狗,于是又鞭打数百下,将他罚为蛇。
阎王纳闷他这么快又来了,他赶快伏在地上申辩。阎王见他这次是无罪而死,就原谅了他,准许他罪期已满再回阳世做人,这就是刘举人。
刘举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读书能过目不忘,辛酉年考中举人。他常常奉劝世人:骑马一定要放上鞍子,千万不要用腿夹击马腹,这比用鞭子抽打更厉害。
《聊斋志异》的开放视野:疾病书写与科幻意识《聊斋志异》共有涉病篇目188篇,约占总篇目的38%,包括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在疾病叙事中包含了致病之因、祛病之法和被病之果。
仅从心理疾病病因上来看,外在的惊吓、内心情绪不畅、相思以及狐鬼所惑都易引发心理疾病。从患病症状上看,患病者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怪癖,如对鬼神自戕的状态。
蒲松龄在《叶生》篇中写其“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叶生虽具满腹经纶才华,仍名落孙山,含愤致死,死后魂灵求官,帮助丁县令的儿子考中乡试。
回家看到自己的棺材竟不知自己早已死去,经由其妻子言“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
随后叶生像蝉蜕壳一样,衣服帽子鞋子都脱在地上,人已消失。蒲松龄以当局者的亲身感受,把读书人迷离恍惚、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出神入化般描绘出来。
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大量的科幻内容。如在《陆判》一文中,朱尔旦因为愚笨迟迟考不上功名,身为知己的陆判竟为他移植了一颗慧心。
原文中更是详细描述了换心的过程,先是“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而后“复合之,末以裹足布束朱腰。”结束时“视榻上亦无血迹。腹间觉少麻木。见陆置肉块几上。”
到了第二天天明时恢复极快,“创缝已合,有綖而赤者存焉。”朱尔旦移植了阴间的七窍玲珑心后,在秋季果然中举。
见此状,朱尔旦竟然请陆判帮其妻子换头,原文中详细描绘了换心的过程“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首落枕畔;急于生怀取美人头合项上,详审端正,而后按捺。”
蒲松龄将实学实用的思想运用在科幻篇章中,竟在当时生理知识极度贫瘠和医疗水平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写了“心脏移植”和“换头术”这一幻想。
不仅如此,《聊斋志异》中还包含对空中飞行的幻想、植物反季节生长的幻想、人鸟交流的幻想和男女易性的幻想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蒲松龄受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实学思潮影响,力求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实学实用的实学思想。他借《聊斋志异》中的幽冥鬼怪故事,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之相,用来表现其匡扶世事的实学思想。
与此同时,讽刺了在晦暗科举制度下笼罩的不良风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天地人物事、为实体实事之名”的实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