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一位英国女子进入中国,拍到了一个被衰败气息笼罩的清朝

万物知识局 2024-09-14 09:48:36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世纪的时候,中国内部处于一种极度混乱的状态,对外,国外的势力也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在当时,即便中国处于这么危险的情况,也有一名英国女子不远万里地来到了中国,利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来了中国当时的景象,也成了我们今天见证历史最真实的材料。

伊莎贝拉伯德,一生曾经来中国三次,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894年的6月21号,这一次在中国呆的时间并不久,只呆了接近两个月,8月20日就离开了盛京,由于时间太短,第一次在中国的参观并没有让伊莎贝拉伯德尽兴,毕竟中国的版图那么大。

于是离开之后没多久,1895年伊莎贝拉伯德又再次通过香港前往了中国各地,这一次,她见证了更多中国的风土人情,或许是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好奇心,于是1896年,伊莎贝拉伯德又一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她走过了更多的中国大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伊莎贝拉伯德曾经拍摄过的照片,去看一看那个时期的中国,感受一下当时的风景,感受一下当时的人文。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伊莎贝拉伯德,许多人都曾学过一篇文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对于伊莎贝拉伯德来说,她的摄像机里面记录的都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可是殊不知,伊莎贝拉伯德专心致志为中国的景物摄影留念的时候,也成为了别人摄像头里最棒的模特。

这张照片就是马更些抓拍的伊莎贝拉伯德,这时的伊莎贝拉伯德正位于中国的汕头,被汕头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着,为了更好地用照片记录汕头的风景,伊莎贝拉伯德特意邀请了当地的用户一起来拍照。

我们可以看到,照片里的伊莎贝拉伯德一顶白色的帽子,将头发和上半部分的脸盖住,身上长长的大衣达到了膝盖,只露出了裙子的下半部分,脚上蹬着一双皮鞋,整个人站在那里就仿佛体现着优雅和文静,面前的摄像机更是尽显她此行的目的。

不过,也并非伊莎贝拉伯德所有的照片里面都穿着这样的服饰,随着在中国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伊莎贝拉伯德则更加痴迷。

为此,伊莎贝拉伯德还特意花费大价钱去弄了一套满族的服饰,并且特意摄影留念,就如照片中所示,虽然穿着中国风气息浓厚的服饰,但是从五官和发色,咱们也不难看出伊莎贝拉伯德是外国人,或许正是因为她是外国人,但是记录出了中国当时的情境,能够不偏不倚,那才更加的珍贵吧!

对于自己的摄像机里面应该拍摄怎样的景物,其实伊莎贝拉伯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围,什么东西触动了她,什么东西就能进入摄像机的镜头。

这张照片是伊莎贝拉伯德1894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拍摄的,李鸿章是个名人,不仅在中国人心里有名,在外国人心里名气同样也不小,因此,伊莎贝拉伯德特意去拍摄了李鸿章位于芝罘的寺庙。

无论是寺庙屋顶整整齐齐的瓦片,还是形状优美的横梁,都说明这棟建筑曾经是颇费心力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辉煌的建筑也难免显得有些破败了。

或许这种寺庙当时的人流量并不多,毕竟如果而前来拜访的人多的话,那么香火想必也旺盛,给客

人清理出一条适合通行的通道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像照片一样,道路中间堆着柴禾,院子的护栏上晒着凉席。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远没有今天那么发达,即便是辉煌无比的奉天城,外面也是泥泞的土路,如果硬要说这条土路哪里更气派一点,或许就是这条路更加宽广吧,能够同时允许几辆马车并行通过,这张奉天成的德胜门的照片拍摄于1894年。

咱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城门外等待进城的人并不多,在照片的最右边还有几辆马车正缓缓地运行,一看,这城门也有些年头了,毕竟虽然是黑白的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墙的饱经沧桑。

在世界各地,都供放着不同的东西,那个时候才来中国的伊莎贝拉伯德,对于中国的寺庙究竟会供奉什么深感好奇,于是在听说奉天有座狐仙庙的时候,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就前去拍摄了。

这张照片里的狐仙庙,从规模上来看并不大,或许来供奉的人只有当地的或者邻近的,不过即便是这么小小的庙宇,也是不缺前来上香的香客的,诸如照片里所示,庙宇外,还有一人正在等待,而寺庙里面正有人款款走出。

对于当时而言,道路交通并没有那么发达,马车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乘坐马车的时候,或许伊莎贝拉伯德也曾兴致起来,就这么给马车拍了一张照片。

在照片里,一匹白色的骏马拉着一辆马车,马车的外表并不新,再加上车轱辘上的泥泞,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辆马车是行万里路的,而此时马车却停在了一户人家门口,究竟是马车在这里等待接下来上车的客人,还是这辆马车就是这户人家的呢,这我们谁也不知道。

在中国,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极为被看重的,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奉天寺庙的学生,他们手上拿扇子,穿着各色各样的长袍,目视着镜头,不过,究竟是为何他们手上拿的扇子不是类似于文人雅客的折扇呢?

更加让人感到惊讶的事,在这些奉天寺庙的学生里,我们还可以看见外国人的影子,无论是标志性的大胡须,还是白色的西装,都是辨识外国人的重要手段,在这里学生究竟学的什么呢?能够让外国人也慕名前来学习,实在让人好奇极了。

中国的面积那么大,伊莎贝拉伯德往返的距离又那么远,马车肯定不能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在这张照片里,拍摄的主角就是伊莎贝拉乘坐的维罗尼卡号船只。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895年,咱们可以看到,在船头几名船夫正扯着长长的线,或许他们手上喊着口号在一起使劲拉,毕竟他们的目的一看就简洁明了了,是要将桅杆升起来。

在那个年代,甚至还有人特意去卖瓶子,两根长椅上铺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面放着两个木头做的盒子,盒子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瓶子,这就是一个卖瓶子的小摊位了。

而这摊位旁边,还真有前来买瓶子的客人,证明客人甚至还是医院的病人,脚上还缠着厚厚的纱布,不过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更多的瓶子是卖掉或者被直接丢进垃圾桶,不知道当时的人买瓶子是干什么呢?

第二次伊莎贝拉伯德来到中国的时候,来到了中国福建,在这里,伊莎贝拉伯德用照片记录下了当地的农舍,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这几户人家的收入绝对不差,毕竟住得起这样的院子,而这样的院子以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也是不错的。

屋檐下面堆着的柴,院子里晒着的枯草,都让这个院子的生活气息显得更加浓厚,能让人轻而易举地回忆起家乡。

俗话说得好,职业并没有三六九等,毕竟所有的职业都有不可替代性,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少了哪一个职业,或许都有人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伊莎贝拉伯德就曾拍摄过来自福州的一位补鞋匠,对于这样的小摊贩来说,出摊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就拿这个鞋匠举例,他出摊的时候只需要带上装着修鞋工具的箱子,再用扁担挑着另一个竹篓就好。

这个补鞋匠看起来家里的情况并不富裕,毕竟身上的衣物还是破破烂烂的,明明旁边有鞋,却依旧打着赤脚踩在地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张照片是伊莎贝拉伯德1896年最后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拍摄的,或许许多人想不到,照片里的五个人是中国汉口巡捕房的巡捕,毕竟如果是中国当地的巡捕房,怎么其中还有三名外国人的影子呢?

不过如果联系实际的话,那就很容易的理解了,毕竟中国当时备受外国势力的欺压,外国人在中国的巡捕房里工作,肆意的为非作歹,也不是什么新奇事。

长江黄河在中国人心里有很重的份量,因此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也会去参观,伊莎贝拉伯德也曾拍摄过长江,在他的镜头下,长江的水流平缓,周围的景色优美,光是看着似乎就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在这张照片里,出现的依旧是一座寺庙,不过和当时很多红墙的寺庙不同,这所寺庙的正面是贴了瓷砖的,这也让他和中国的许多其他寺庙区别开来,或许也正是因为贴的这些瓷砖,所以让伊莎贝拉伯德又为他拍摄了一张照片。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那些生活在大江大河两岸的人来说,渡船就是极为必须的东西,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渡船,和现在的铁皮船相比,它是不够精致的,不过应对当时人们日常的生活所需已经足够。

伊莎贝拉伯德,并没有在中国拍摄照片之后,就把照片摆在家里,任由他发霉,反而将中国的照片会集成册,制作成了一本作品,而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做中国影像之旅。

翻阅这部作品,仿佛就可以看到当年人们的生活,看到他们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看到当时的景色,看到当时的人文感情,或许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些照片的意义,伊莎贝拉伯德才会不辞辛苦的也想让他出版出来吧。

参考资料:

北京市人民政府——甲午战争时英国旅行家拍摄的北京:衰败气息笼罩2019-02-2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