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好玩,很可能是疾病导致的。那么,孩子脚后跟不着地有哪些原因呢?
1. 下肢及足部损伤
剧烈活动时,肌肉肌腱的拉伤、软组织损伤、骨骼损伤等可导致局部疼痛,如损伤处接近足跟,为了减轻行走时的疼痛,儿童通常会采取踮脚尖的步态。
若为软组织损伤或肌肉、肌腱的拉伤,治疗上主要以制动为主,避免伤处剧烈活动,必要时可通过石膏或支具制动,并保证充分休息;当肌肉损伤严重、肌腱断裂、骨骼损伤等,伤处多伴有明显肿胀、瘀斑、活动障碍,可通过X线、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以局部制动、冷敷为主,严重者需通过手术对骨骼进行固定。
2. 畸形
马蹄内翻足、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骨骼畸形(如胫骨、腓骨发育不良,下肢不等长)等,均可出现明显的步态异常,导致儿童走路脚后跟不着地。上述疾病均为先天性畸形,需及时去骨科进一步诊治。
3. 脑性瘫痪
也称脑瘫,是指脑发育早期因各种原因导致脑部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如站立位时足尖着地,行走时踮脚、剪刀样步态,即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脚后跟不着地。此外,脑瘫患儿还会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运动不协调、伴有不自主运动、震颤等表现。
临床上治疗脑瘫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期主要通过功能训练、矫形器具、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进行矫正,若上述方法无效或缺陷较为严重者,可通过手术矫正。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 谢欢欢】
【编辑: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