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掌故

濮水渔父写作 2024-10-07 02:43:12

黄石西塞山掌故

黄石城区东头的长江边,有一座山像一根楔子插进江中,这座山就是西塞山。西塞山插进江中的一面,尽管树木丛生,却陡峭得几乎成90度,阻挡得江水在其脚下回旋。西塞山是一座小山,海拔高度不到180米,却地势险要,像一只手捏住长江的脖颈,在古代,这自然是战争要塞。是要塞,自然有故事,这故事流传下来就成为掌故。

在进入西塞山景区大门的江堤上,竖立着一块牌子,牌子上有景区介绍。按照中国的惯例,景区介绍中自然要写历史掌故,以示景区文化积淀的深厚。景区介绍我就不引用了,招牌的图片我放置在文章后面,我只展示招牌中提到的两首诗。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历史上点名写西塞山,也就这两首诗了。景区介绍中说,这两首都是写黄石西塞山的。果真这样吗?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写黄石西塞山的应该没有问题。西晋初年,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率船队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先攻下东吴故都武昌(今鄂州市鄂城区),继续东下,遇东吴重要屏障西塞山。东吴自然要据西塞山固守,以铁锁铁索阻拦江面。我想当时应该是冬季枯水期,水位很低,铁锁铁索工程才能实施。西塞山距东吴故都武昌城很近,也就约半个时辰航程。西晋部队攻下武昌,士气正盛,铁锁铁索在士气正盛的大军面前如同豆腐,西塞山再险要也如同腐烂的篱笆,何用?晋军轻松越过,直逼东吴都城金陵(石头城),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知道大势已去,气数已尽,到晋军大营投降。自此,争得屁滚尿流的三国成为历史,都为他人(司马氏)做了嫁衣裳。

固若金汤的城池,险要的地形在潮流面前也只能如一片树叶;也没有什么铁打的江山,山呼“万岁”也于事无济。

刘禹锡所写的西塞山是黄石西塞山无疑。

那么,张志和所写的西塞山也是黄石西塞山吗?

张志和写西塞山的诗(应该说是词)可能比刘禹锡写西塞山的诗名气更大,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图画,更写出一种从容不迫、超然世俗的人生态度。张志和曾经做过一些小官,后弃官隐居江南太湖流域的苕溪一带,这首诗就做于他隐居时期,他写出这样的诗理所当然。

再问,张志和诗中的西塞山是黄石西塞山吗?当然不是。

张志和隐居的苕溪边有一座小山名西塞山,也叫道士矶。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到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过西塞山,见景而抒情,写了这首诗。诗中所写之景就是江南之景。江南水系丰富,溪流众多,也常常可见白鹭于沼泽地或者水田中觅食小鱼、虫子。而黄石西塞山一年四季都立于大江之畔,没有沼泽水田,自然不会有白鹭在此觅食。而“流水”应该是溪流之景,不会是宽阔的长江。再者,作者正在隐居,隐居者,不大可能外出云游吧?作者如果正汲汲于功名,外出寻找机会而路过黄石西塞山,那是有可能的,但是作者此时隐居,按理推论不会出远门来到黄石西塞山,且诗中那种从容不迫、超然世俗的人生态度,不像是一个行色匆匆地汲汲于功名的人应该有的,故此推论,此诗中的西塞山不是黄石西塞山。

张志和在隐居地游山玩水,于拜谒颜真卿次年在一次游玩中溺水身亡。这是题外话。

为了提升景区的知名度而拉不相干的历史名人站台,这样的事多了去。游人不必当真,一哂即可。

黄石西塞山是有掌故的,而风景也算不错。到黄石游玩去看看西塞山,是必要的。到黄石而不游西塞山,会有缺憾。

▼长江大堤上的景区介绍招牌

▼这个山洞位于临江一面的陡坡上,洞很小,且洞中嶙峋不平,即使是野猪也难在里面安身,却说这是张志和隐居的地方。张志和在此洞中隐居,你就是说给鬼听,鬼也不会相信。

▼在沼泽地、水田里觅食的白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