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死灰复燃!教孩子米饭上插筷子?出版社竟然还是国内知名的

时光浅笑痕 2024-12-04 17:43:20

2022年,“毒教材”事件就已经曝光过一次,没想到短短两年,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将中国小孩的眼睛画成细线,还将筷子竖插在米饭上。

更让人生气的事,这些教材是来自那些有名的出版社,没想到他们居然会犯这样的错误。

“毒教材”居然再一次的死灰复燃了......

11月27日,有网友发现在《一读就懂的图画小百科之世界各地的孩子》的书中里面的插图出现了令人不适的图片。

书中刻画的外国小孩都是大眼睛,圆圆的脸,很可爱的形象,到了中国小孩却被刻画成“眯眯眼”的样式,并搭配一些奇怪的衣服。

这种描绘与书中其他国家儿童形象的正常刻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这类带有刻板印象的形象,很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自身种族形象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不仅如此,插画中还出现了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禁忌的画面——孩子在米饭上竖插筷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筷子插饭有着“断头饭”“倒头饭”等与死亡相关的不吉利寓意,这是特定祭祀场景才会出现的行为,在日常饭桌上是绝对忌讳的。

将这样的画面公然呈现在儿童读物中,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极有可能误导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使他们在懵懂无知中对传统文化习俗产生错误的认知与行为习惯。

审视这些涉事的出版社,其中不乏如少年儿童出版社这般知名且历史悠久者。

它们本应凭借深厚的底蕴与丰富的经验,为孩子们呈上优质的精神食粮,却在“毒教材”问题上栽了跟头。

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其审核流程、责任心以及审核人员文化洞察力的深度质疑。

回顾过往,“毒教材”事件并非首次出现,可谓是劣迹斑斑,令人痛心疾首。

2022 年那场大规模的教材插图风波,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家长们在孩子的教科书中发现了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画风怪异,儿童形象面容仿佛唐氏儿,女孩竟有裸露内裤等不良画面。

外国元素泛滥,仿佛在向孩子们灌输一种外国文化至上的观念。

更有甚者,历史内容被恶意歪曲,将侵华日军背老人的照片定义为“学雷锋做好事”。

就连《新华字典》也未能幸免,被牵连出现不恰当词汇问题。

好在国家迅速行动,彻查整改,相关人员被问责处分,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对“毒教材”问题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今年 3 月,成都九年级语文试卷上惊现美化侵华日军的文章,而文章作者竟还是教育界人士。

该文章公然粉饰侵华日军的恶行,丑化抗日英雄形象,在学生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文章出现在试卷中,其恶劣影响不言而喻。

“毒教材”的危害,犹如一颗毒瘤,在多个层面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社会根基。

从儿童认知角度来看,孩子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如同一张白纸,教材中的内容便是在这张白纸上涂抹的颜料。

错误的插画和内容,恰似错误的颜料,极有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文化烙印与心理创伤。

长此以往,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会逐渐缺失,文化自信也会被无情侵蚀。

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种错误的文化熏陶下成长,文化断层的危机便悄然降临,这无疑会对民族复兴与国家前途命运产生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层面,“毒教材”若流传到国际上,将会成为我国跨文化交流的一张“负面名片”。

它会让国外人士通过这些带有偏见与错误导向的教材内容,强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形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毒教材”无疑是在给我国的国际形象抹黑,阻碍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等多领域的平等交流与友好合作。

面对“毒教材”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多管齐下,坚决予以抵制与整治。

我们应呼吁建立更为严格、且具高度文化敏感度的审查标准与连带责任机制。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不能让审查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细化对审查人员的考核,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能够真正担当起文化“守门人”的重任,将那些有害信息坚决拒之门外。

插画师、编辑等从业人员作为儿童读物的直接创作者与把关者,他们的素养直接决定了读物的质量。

应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创作出富有创意且符合儿童审美与认知规律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他们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敏感度,通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尊重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在创作与编辑过程中,自觉维护文化的尊严与正确传播。

只有当他们心中充满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才能肩负起为孩子们打造优质精神食粮的神圣使命。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择儿童读物时,需提高警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仔细甄别读物内容的优劣。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方式,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营造重视儿童读物质量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注、人人监督的良好局面。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毒教材”事件的再次发生。

为孩子们守护一片纯净的文化天空,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实力量,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参考资料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