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两天,#进口万元鸭绒服不如国产千元鹅绒服#话题引起舆论热议。有网友吐槽称,自己买了一件超万元的某进口奢牌羽绒服,但内料却是鸭绒。进口羽绒服品牌“叫鹅是鸭”,并且定价上万元来割国人韭菜,挂羊头卖狗肉。
用鸭绒冒充鹅绒,进口羽绒服高价“割韭菜”翻车,引发广泛吐槽,不仅让众多消费者感到被愚弄,更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进口品牌的性价比,将视线转移到国产品牌身上。
在进口、国产羽绒服的对比引发讨论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端羽绒服市场上,一些进口品牌长期占据着C位,价格动辄上万,依然很有市场。很多消费者哪怕买不起,可能也听说过相关的品牌名称。相比之下,国产羽绒服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高价“洋品牌”受到消费者追捧,当然不能简单斥之为“人傻钱多”,或者“智商税”。
一方面,一些进口羽绒服品牌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在制作工艺、设计理念、品牌价值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足以支撑其高价定位。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这些国际大牌往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营销体系,它们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市场营销,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消费者来说,花一两百块买件羽绒服,未必会在意是哪个牌子。但买高端产品,品牌偏好则显著增强。而一旦进口羽绒服品牌提前占领了市场,相较于新兴国货品牌,它们在吸引消费者方面自然具备先发优势。
当然,“只买贵的”的消费理念未必是对的。定价昂贵的“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不乏翻车案例。消费者花费重金,结果却成了冤大头。比如,有“羽绒服界的爱马仕”之称的加拿大鹅,之前就曾因为虚假宣传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罚款45万元。
近年来,一些国产羽绒服品牌迅速追赶,工艺、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在高端市场上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从相关测评来看,在含绒量、保暖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它们足以与国际大牌比肩,并且因为定价更低,更有性价比。
建立品牌粘性,占领消费者心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国货崛起时间不长,在高端羽绒服市场上,面对历史悠久的“洋品牌”,暂时竞争不过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现在,国货崛起的声势越来越浩大。不只是羽绒服,在很多行业的高端市场上,国际大牌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正受到新兴国产品牌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国产品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当务之急,还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与设计创新。换个角度看,尽管品牌忠诚度的建立耗时很久,但一旦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不仅能收获口碑,还能够构筑起牢固的市场基础。
这里也得提醒那些“洋品牌”,市场经济下,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品牌价值、市场份额的优势,不是永恒的庇护所。不尊重消费者,滥用品牌地位进行不当牟利,迟早会被消费者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