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东北小伙一把斧头救下85条人命,却因此痛苦27年,为何?

西部好物 2024-09-07 10:00:21

“当初我一次又一次救人,不求回报,现在我落难了,想找一个能帮我的部门都找不到…”

2005年的一天,宋凤河蹒跚地站起,手里攥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子,心里充满了委屈。

回想起27年前,正是依靠这把斧子,他奋不顾身地拯救了85个生命,甚至还因此落下了残疾。

不仅如此,宋凤河的英勇行为并未获得应有的敬意和赞赏,相反,他还因此背上了长达27年的骂名,成了村中的笑柄,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一位无畏的英雄会遭受这样的冷落和诽谤?

“儿子,过来一下……你能不能老实告诉我,你那年真的救过人吗?”

1992年,宋凤河73岁的父亲身患重病,临终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坚持要听到儿子的“真实”回答。

每当父亲再次提起那次救人事件,宋凤河内心充满无力、委屈与愤懑。

他依然清晰记得,1978年那年,21岁的他从吉林乘大巴前往黑龙江寻找木工工作。途中,客车突然起火。

司机一时间被突如其来的火势惊住,忘记立即打开车门让乘客们逃生,等反应过来时,车门索带已被火烧坏无法打开。

车上86名乘客都陷入了困境,人们惊慌失措,哭喊声此起彼伏。宋凤河急中生智,立即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斧头将十几块车窗玻璃全部砸碎了。

他第一个爬出车窗,艰难地逃到安全地带,然而看到许多不会爬窗的老人和妇孺还在车里,而车辆已经开始漏油,随时可能引发大爆炸,他没有多想,立马返回去救助。

宋凤河不顾火焰烧伤自己的手臂,强忍着痛苦,帮助众人逃出生天。甚至在最后时刻,他还冲进火海救出了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虽然自己筋疲力尽瘫倒在地,但他还是因为能够救下85人而感到十分欣慰。

得救后,人们都向这位救命恩人跪下表示感谢,大巴公司的负责人得知后,也对宋凤河的勇敢行为表示感激。

如果没有宋凤河及时砸窗救援,这85条生命很可能都要困在车上在火海中丧生,而到时候大巴公司也难辞其咎。

侥幸逃生的众人越想越后怕,对宋凤河的感激之情更是难以言表,有的人想给他钱财以示感谢,有的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做客,还有的甚至想要跪下来磕头……

但宋凤河却谢绝了所有热情的报答,他救人不是为了得到任何回报,比起金钱,他更想要政治荣誉。

因此,他表示,如果真想感谢他,不妨让大巴公司代表大家向他写一份感谢信,这样既能表达大家的感激之情,也有助于他申请加入团组织,或在开会被表扬之类,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看重的东西。

村民们本来不同意这样的感谢方式,认为对于救命之恩来说,这样的感谢太轻了,但面对宋凤河的诚恳请求,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

宋凤河高兴地和大家告别,拖着受伤的身体,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他本以为接下来自己可以静静地等待荣耀的到来,可是没想到,他没等来表扬信,反而因此承受了一生的苦难和黑暗。

甚至这件事也成了他父亲心中的一根刺,在14年间,每次父亲问及此事,宋凤河都会坚称自己“救了”。

然而,每次父亲听后都默默无语,并不是他不想相信儿子,而是现实让他不得不怀疑。

就连这次也不例外,“我以前不愿意怀疑你,但我更信任组织,这么重大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忘记……”

说完,老人突然瞪大了双眼,浑身的力气瞬间消散,就这样离世了,最后留给儿子的是无尽的遗憾。

宋凤河无法接受这个结果,至今为止,这起救人事件已经给他造成了太多的伤害:

他首先十里八乡被贴上了最臭名昭著的“骗子”的标签,其次是不得不看着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离世。所有人都在质疑他:编造了一个伟大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获得英雄的荣誉和利益吧?

对宋凤河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在那个年代,见义勇为的人往往能获得许多特殊待遇。

宋凤河那时候在乡间大肆传播自己的英勇行为,不久之后,他便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希望借此机会加入共青团。

他向团支部书记透露,经历火灾的客运公司承诺将为他送来一封感谢信,对他的品德进行肯定和表扬。

这封信将作为宋凤河加入共青团和获得“先进分子”荣誉的重要依据,而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荣誉无疑是极其崇高的。

起初,人们都相信为真,都在期待着那封信的到来。然而,时间一晃半年过去,连封信的影子都没见到。

宋凤河自称救了85个人,即使公交公司的领导忘了寄信,难道这85个人也集体失忆了吗?

面对众人的疑问,宋凤河哑口无言,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本来一切都说好了,为何最后却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收到?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但他的困惑,反而让人更加怀疑他在撒谎,村里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极为尴尬。

宋凤河的家乡乌拉街民风彪悍,大多数人心中都怀着一份英雄情结,而对于那些撒谎者则是深深的憎恶和厌弃,尤其是那些“假装英雄”的人,他们整个家族的声誉将受到损害。

从那时起,宋凤河在村中成为众矢之的,村民们对他冷嘲热讽:

“我们的‘英雄’来了呀?”

“看呐,这就是那个想要入团的骗子!”

误会越演越烈,甚至连团支部书记也对宋凤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是否为了入团编造谎话想要骗我们?团组织可不要这样的人!”

连宋凤河的父母亲也警告他,“别再提那件丢人的事了”,宋凤河感到深深的委屈,他实实在在地救了那么多人,但却无人相信。

有人曾建议他写信询问公交公司为什么失约,但宋凤河觉得这样做违背了“雷锋精神”,像是挟恩图报,有违自己初衷,他无法接受。

随着时间的流逝,宋凤河逐渐将这件事压在心底,默默忍受着一切的非议和误解,不再做任何解释。

直到父亲含恨离世,他临终前的话深深触动了宋凤河,他决定必须为自己正名。

但就在他准备采取行动之前,宋凤河又一次遭遇了不幸。

2003年,因为严重的后腰疼痛,宋凤河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诊断出股骨坏死,坐骨神经附近的骨膜也有损伤。

医生告诉他,这可能是旧伤引发的后果,宋凤河忆起了那次火灾救人时,自己的腰被撞伤,苦笑一声:当时没当回事,没想到留下了这么大的隐患,看来自己的人生几乎都毁在那一刻了。

他的病情迅速恶化,宋凤河很快就变成了残疾人,行走都需要拄拐,且步履蹒跚,站立都变成了奢望。

原本以木匠为生的宋凤河无法再继续工作,家中断了经济来源,自身又重病在身,尽管获得了二级残疾证,但仍不符合领取补助的标准。

年过四十,宋凤河的生活一夕回到解放前,生计全靠妻子和83岁的母亲维持,其心情可想而知。

病倒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回想这些年发生的事:父亲的遗憾,自身的苦楚,以及造成今日困境的原因。

“我救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人来救我?”

越想越气闷,宋凤河再一次下定决心要洗清自己的冤屈,他开始动笔向各类媒体、当年事件涉及的大巴客运站以及所有相关机构发信。

在信里,他将自己心里的不平与悲伤全部倾泻而出,他为了救人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他发出的几十封信中,仅有《新文化报》响应,派遣了一位记者前来深入调查此事。

在与宋凤河的沟通中,记者也对其救人事迹的真实性存疑,毕竟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了27年,但报纸最终还是选择报道了此事。

报道的标题异常醒目:《27年前我救了85条命,是为入团撒谎?》,文章以一种不确定的口吻,讲述了宋凤河希望找到被救者以证明自己清白的强烈愿望。

宋凤河在文中表示:“我现如今残疾在身,生命随时可能终结,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证实那件事,那样我即使离世,也心满意足……”

就在文章发表数月后,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知情者给宋凤河寄来了一个包裹。

包裹里装有两百元钱及一封来自一个名叫于柏青的人的信,他的岳母杨秀婷正是当年大火中的一位获救者。

看到报纸后,杨秀婷气愤不已,几乎昏倒,自己心中的大恩人竟遭人质疑,并深受非议长达27年之久。一想到宋凤河这些年受了怎样的委屈,她坐立不安,立刻要求家人代笔写信,为这位大恩人正名。

和杨秀婷相似,每位读到报道的生还者都有着同样的反应,他们纷纷向报社与宋凤河家寄送了感谢信和慰问金,甚至引起了中央政法委的关注。

长年误解宋凤河的乡亲们,在见证了这一系列事件后,终于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如今再向宋凤河道歉,是不是已经太迟了?

在努力追寻下,宋凤河终于联系到了当年的大巴公司,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理清了当年未能寄出感谢信的缘由。

原来,火灾处理完毕后,那届领导班子确实意图回信感谢,却发现宋凤河的地址信息被弄丢了,从而导致了这场长达27年的痛苦。

抬头忍着不让泪水落下的宋凤河,在漫长的27年后,终于等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荣誉与清白。

6 阅读:2799
评论列表
  • 2024-09-23 01:49

    唉…………

  • 2024-09-28 21:36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国家必须给予他应有的待遇,不能让我们的英雄流血又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