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唐腰斩的安史之乱:功臣还是叛将?晚唐最悲情的外族将领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2-25 06:27:13

说起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优秀将领,毫无疑问地位居榜首。他们的风采和功绩得到当朝和后世的承认,是当之无愧的中唐名将。然而,还有一个人的身影,始终出现在平定叛乱的几乎每一场战役中,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画像被奉入凌烟阁,其家族中有 46 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

然而,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却相当坎坷,最终竟在万般无奈之下反叛朝廷,使本该属于他的名将桂冠染上污点,而他本人也成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中,受到争议最大的一个。他就是中唐时期的著名将领仆固怀恩。听到他这个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汉人。

没错,仆固怀恩复姓仆固,是铁勒族仆骨部人,《旧唐书》记载是因为后来的读音讹传,盘古就演化成了普故氏。因为姓氏特别,所以大家一眼就能识别出他是一名番将。其实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军里面,番将占了大多数,包括前面提到的平叛首功之臣李光弼,就是契丹人,也是个番将。

这正是大唐开放和包容的一种体现。然而,这种开放和包容,却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外族人的叛乱,逐渐收缩、大打折扣。这也是导致仆固怀恩人生悲剧的一个本质上的原因。

安禄山举兵反叛之初,仆固怀恩便追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之后,他又立即赶赴灵武肃宗帐前,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投身讨贼护国的战斗。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战功显赫,威震敌胆。

当时九姓铁勒之一的铜锣趁火打劫,北寇朔方,郭子仪与仆固怀恩联手支,在与铜锣的战斗中,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斌兵败投降,而后又找到机会逃回己方阵营。仆固怀恩怒斥其子,为了严明军纪,竟然忍痛将儿子当众斩首。他的大义灭亲之举震慑了军中将士,在上战场的时候,无不以一当百,不久便打败了铜锣。

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仆固怀恩更是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在潼关,他打败了曾经大败封长清的悍将崔乾佑,从而打开了通往关中的门户。紧接着,他又与小将安守忠、李归仁苦战两天不利,还退至渭水之后,没有船只,最终是抱着战马渡河才幸免于难的。

惨烈的香积寺之战,战场上多亏了仆固怀恩找到了叛军伏兵所在,率精兵突袭敌人,尽数将其消灭,才使一直僵持不下的战局向冠军的方向倾斜,最终赢得胜利。当天晚上,他面对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皇太子李豫说:“如今叛军弃举安守忠、李贵人,肯定会弃长安而逃。请给我 200 精锐骑兵,把这两个贼将擒至麾下。”

李豫却说:“如今将军战斗已经很疲惫了,还是先回去休息吧。改日再对付他们。”仆固怀恩认为机不可失,坚持请战:“道安守忠、李贵人都是天下闻名的骁将,如今骤败之下,正是平定他们的好时机。

如果他们重新聚起队伍,必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到时候就后悔莫及了。”可是李豫始终就犹豫不决,没有听从仆固怀恩的建议。一夜连起四次,向李煜禁言,可惜均未被采纳。

天明之后,官军发现长安果然已空,贼兵已经连夜逃走。收复两京之后,朝廷家仆固怀恩开府仪同三司,封其为封国公,以表彰他的英勇战绩。乾元二年,也就是史思明降而复叛的那一年,朝廷又进封仆固怀恩为大宁郡王,同时让他担任朔方行营节度使。

仆固怀恩的身上有胡人质朴的气息,他这个人说话不多,但是为人豪爽,性格刚直,说话不太懂艺术,容易得罪上级。郭子仪做统帅的时候,因为为人宽厚,所以能够求同存异,善待器重怀恩。哪怕是怀恩和他麾下的蕃汉劲卒自傲,不服从约束,郭子仪也多数时候都用那颗宽大的心包容了他们。

相州之战,冠军失利之后,朝廷让郭子仪背锅,卸了他的统帅之职,让李光弼接替朔方军。虽然李光弼的治军作战水平与郭子仪不相上下,但是二人的治军风格却大相径庭。郭子仪这个人处事圆润,以柔克刚。

李光弼则是执法严明,一视同仁。朔方军习惯了郭子仪的处事风格,一下子难以适应李光弼严厉的军纪,有一种由奢入俭难的感觉。桀骜难驯的仆固怀恩也因个人恩怨跟李光弼结下了梁子,不肯服从李光弼的作战安排,坚持在平原地区布阵,导致与史思明对战的邙山战场上一败涂地。

有关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详见第二集的讲解。虽说邙山之战,唐军溃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朝恩和皇帝身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仆固怀恩确实是要担一定的责任。不过肃宗李亨一来因为朝廷自身理亏实力不济,再者也出于对仆固怀恩此前功劳的考虑,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对他百般安抚。

由于官军收复两京,初期作战屡屡失利,急于进驻长安的唐肃宗,把目光放到了战斗力强悍的回纥身上,决定请他们为外援前来助战。请兵的其中一名将领,提出为自己跟大唐联姻的要求,唐肃宗安排了幼女宁国公主下嫁给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又提出为自己的儿子求婚的要求。不愿意再舍弃自己亲生女儿的唐肃宗,拒绝了毗伽可汗的要求。

毗伽可汗离世之后,他的儿子成为新可汗,也就是登里可汗。怀恩的女儿是登里可汗的阏氏。公元 761 年,刚刚赢得邙山之战胜利的史思明,意外的被儿子史朝义杀害,叛军势力减弱,但是次年,唐玄宗和唐肃宗也相继死亡,大唐面对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当时叛军已经占据了洛阳、西京长安的门户,潼关再次告急。为了不要步他爷爷李隆基跑路的后尘,唐肃宗派出使者前往回纥求援,可惜肃宗的使者去晚了一步,回纥已经跟史朝义谈好了价钱,准备派出十万大军入塞抢劫。再加上回纥,见到大唐受降城附近的州县成为废墟,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模样,心里已经产生了轻视大唐的想法。

于是他们不仅没有答应出兵,还把使者羞辱了一番。不得不说,在任何时候,实力才是决定外交成败的砝码呀!谈判失败,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的使者,向代宗如实汇报了情况,并且告诉他回纥不仅不借兵,还打算派十万铁骑跟叛贼一起入侵大唐。听到这个消息的代宗惊恐异常。

这次登里可汗算是给大唐指了一条明路,直接点名要见他的老丈人仆固怀恩带兵勤王。仆固怀恩不敢犹豫,立即整军出发。仆固桓立即前去回合。

还有朝廷内部的汉臣与番将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微妙了。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是大唐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淮安虽然生性耿直,但是可以知道他的这个身份极为敏感特殊。

稍有不慎可能就被有心之人利用。到时候他究竟是奉命出使回合搬救兵去了,还是勾结史朝义劫掠国土,可就死都说不清楚了。当初回合帮助大唐收复两京之后,洗劫了东都洛阳。

虽然这是朝廷给出的承诺,可是这件事让大唐的不少官员和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对回合这个只知道拿钱办事的所谓的友邦,唐人其实并不买账。心急如焚的戴宗赶紧赐给仆固怀恩铁券,亲自下诏请他为大唐走这一趟。

淮安深感皇命难违,再加上铁券这份保障,于是答应出使。在太原见到自己的岳父大人登利可汗,很高兴。二人一定先是聊了不少的家常。

不过淮安应当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请求,他的女婿最终才派出使者上表,答应帮助大唐讨伐史朝义。不久,登利可汗便发兵屯驻陕州,等待唐廷下达出战的命令。此次出兵还成功地说服登利可汗,算是为安史之乱最终的平息再次立下大功,却也为自己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虽说登利可汗是看在自己岳父大人的面子上出兵了,可他们的表现却一点都不友好。不仅不友好,还非常强势霸道。当时戴宗将雍王李适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前往陕州,共同进兵讨伐史朝义。

本打算让郭子仪担任李适的副手,但是宦官程元振和于朝恩从中作梗,最终令仆固怀恩统率各军行营辅助李适。李适到达陕州之后,大唐的皇子主动去可汗那里拜访,其实已经表明了对他的尊重。然而即便是这样,登利可汗还是以李适没有在他的面前行拜武大礼为由,找他的岔子,对他大加责备。

拜五礼是大唐臣子拜见天子的时候,做的一整套舞蹈动作,事关大唐的颜面。使臣房琯据理力争,说雍王是天子的长子,哪里有储君拜五外国可汗的道理呢?反驳道,唐朝天子已经与可汗结为兄弟,可汗就相当于雍王的叔,怎么就不应当行拜武礼呢?

双方为了礼节的问题争论了许久,最终回合把房琯等四位大唐使者拉出去,每人鞭打了100下,以李适不懂事为由将他送回营中。当晚便因伤势过重去世。瞧见没有,大唐,没有了昔日的雄壮和辉煌,连皇子都要受到欺辱。

可想而知,大唐子民的状况会有多么凄凉了。这就是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啊。可即便是被欺辱了,又能怎样呢?

还要继续以卑微的姿态祈求他们出兵平叛。公元762年10月,准备就绪的唐回联军进攻洛阳,在洛阳北郊大败史朝义军。史朝义率轻骑数百逃往汴州。

唐军收复洛阳之后,仆固怀恩留回纥兵于河阳,派其子右相兵马使仆固畅,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不齐万余人,乘胜追击史朝义,连克郑州、汴州等地。史朝义逃往蒲州,但是他的蒲州旧部视其为瘟疫,不让他进城。11月初,史朝义从福州北渡黄河。

仆固怀恩攻拔华州,追击史朝义至渭州,再次将其击败。见其已是穷途末路的史朝义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等各率所领州县降唐,史朝义逃至贝州,与其大将薛忠义合兵3万南下迎战。结果遭到蒲固畅伏兵袭击,再次败走,与唐军会合,追击,又大败史军。

763年正月,史朝义因多次出战皆败,将一家老小托付给田承嗣,自己率领骑兵5000人,打算突围北去幽州求援。可是他前脚刚走,田成四便打开城门投降。唐军把史朝义的老妈妻子儿女全都交给官军,换了个大唐魏博节度使的岗位。

这里给大家剧透一下,将来这位前程似锦的人物成了唐的另外一个隐患。狼狈至极的史朝义终于逃回了范阳大本营,然而范阳守将李怀先已经通过中使落凤仙降唐,并派兵马使李报中在范阳县镇守,拒绝让史朝义入城。史朝义仅率数百骑逃奔广阳,北入西契丹,行至温泉,霎时旧部李怀先亲自率领追兵赶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被迫于林中自缢身亡。

不顾还与各路军队完成使命,全部返回。历时8年,给大唐带来无限灾难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然而大唐百姓遭受的苦难还远远没有终结。

洛阳收复之后,唐军肆意烧杀掳掠,那些刚刚躲过叛军屠刀的洛阳百姓,死者数以万计。洛阳城中的大火烧了数十天都不灭。大唐的朔方神策军也在洛阳、郑州、汴州等地肆意的蹂躏百姓,这场浩劫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房屋全被毁坏殆尽,百姓连穿的衣裳都没有,只能拿纸遮住身体。

这个昔日无比繁华的大都市已然沦为人间地狱。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诗圣杜甫欣喜若狂,怀着慷慨激昂的心情,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名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不知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若是当真乘船回到洛阳,看到东都的百姓遭受的地狱一般的苦难之时,又会作何感想呢?恐怕又要泪满襟了吧。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的祸患,远不限于东都洛阳一个地方。

他们仗着自己有救援唐朝的功劳,四处劫掠,横行霸道。朝廷的官员,多数都采取纵容的方式冷处理。不过也有少数官员不畏强权,敢于硬气地对待他们。

其中之一便是太原尹云经。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安史余孽在太原不敢乱来,太原百姓这才没有遭受祸害。不过在对待蕃将仆固怀恩的事情上,云经却表现得极其狭隘,甚至可以说他正是将不顾还逼法的始作俑者。

根据《新唐书》记载,在与叛军对战之时,代宗曾下诏表明,朝廷只针对性的打击史朝义一人,他的部下只要能够革面洗心,朝廷可以将其赦免。于是呢,史朝义昔日的部将如田承嗣等人投降朝廷之后,仆固怀恩便下令让他们全部官复原职。不过华恩担心叛乱平定之后,自己的权势会被削弱,因此出于私心向朝廷请命,将河北分为几个大镇,也就是不久之后威胁朝廷的河朔三镇。

怀恩还希望私下里与这些藩镇保持联系,日后有助于自己。不过《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都没有如此详细的记载。在我看来,将河北分为几个大镇,就地任命史朝义的部下,这些决策应该是皇帝本人的意思。

至于怀恩心里作何打算,恐怕只有他本人清楚了。然而李宝玉和云京等人却心生不满。: “开始怀疑怀恩有二心”。

公元763年3月,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不久,大军从洛阳返回,行至太原,进入李光弼的地盘时,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因为朝廷处置不够妥当,这件事情最终成为怀恩反叛的导火索。按照规矩,身为太原尹的李光弼本该出城迎接,但他却密谋攻打军府为由,关闭城门,拒绝让他们入城。

怀恩心里十分委屈,将这个情况禀告给了皇帝,并将军队屯驻在太原城西南的汾州。然而等了许久,却没有等到朝廷的答复。紧接着,李光弼做了一件无事生非的事情。

他居然向朝廷举报怀恩,说怀恩勾结回纥,有谋反的意图。一派胡言!得知此事的怀恩怒了,上书朝廷,表明自己没有谋反,是李光弼的错。此时,另外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态进一步的恶化。

此人便是宦官骆奉仙。为了调查事情的真相,同时调解二人的纠纷,代宗派出了心腹宦官骆奉仙前往太原。骆奉仙先去会见了李光弼,全凭主观判断的李光弼,一口咬定怀恩已经露出反叛的迹象。

准备回京复命的骆奉仙,因为此前与怀恩还是结拜之交,便去了他的驻地。见他怀恩的母亲指责骆奉仙亲近李光弼,双方把话说开了之后,怀恩便起身舞蹈,骆奉仙也赠送给他礼物,以示友好,并告诉他当天便要返回京城。怀恩以明日便是端午节为由,热情的请他留下,过完节再走。

但是骆奉仙坚持不留,心思质朴的怀恩,于是按照胡人挽留客人的礼节,将骆奉仙的马给藏了起来。这让收到过李光弼提醒的骆奉仙惊恐异常,以为怀恩这是要杀他,夜里跳墙逃走。得知此事的怀恩大惊,知道自己闯祸了,他立即追上去,将马还给了骆奉仙。

然而一切都太迟了。回到京城的骆奉仙也主观地告诉代宗说,怀恩藏了他的马,不让他走,反行已去。收到构陷的仆固怀恩被激怒了。

回想过往,自战乱发生以来,自己每次作战都不顾生命安危,奋力拼杀,家中为报效朝廷而牺牲的多达46人。如今叛乱平定了,却要给他扣上一顶反叛的帽子,怀恩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他连续上奏朝廷,请求诛杀李光弼和骆奉仙等进谗言之徒。

然而代宗又没能妥善处理,只是下手诏劝他们和解。为了表示对怀恩的信任,皇帝再次赏赐他铁券,为了表彰他的功劳,以其名藏于太庙,并绘其画像于凌烟阁。然而,对一个蒙受了巨大冤屈的人来说,他所渴望的是朝廷做出实际行动,为他洗刷冤屈,让构陷之人受到惩罚,而并非是想要这些表面上的安抚。

公元763年8月,平日里不善言辞的杜甫,怀着无比真挚和凄凉的心给代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长,回顾了他自己和家人,为了国家和朝廷作出的牺牲,其中有几个地方,让我这个后世之人,读了之后感触颇深。这里为大家摘录几句,他写道:怀恩忠烈,嫌怨杀身,野战攻城,皆先士卒。

兄弟死于政敌,子侄没于军前。九族之亲,十不存一。纵有再造疮痍变身,短短几句话,描述出了不顾家族为国捐躯的事实,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信的最后,他还带着满身的怨气,列数自己的六大罪过:不顾老母,走投灵州;不爱骨肉,大义灭亲;为国和亲儿子蒲不畅不顾危亡,身先士卒,皆是他不忠的罪过。接着发出“弓藏鸟尽,兔死狗烹”的感慨,他的这封信是对皇帝最后的表白,与权力的游戏中,面临审判的TERRA,那番振聋发聩的呐喊如出一辙:“I'm guilty of being a wolf”。收到这封信的代宗有所动容,立即派出黄门侍郎裴遵庆出使汾州,代表他安抚怀恩。

裴遵庆推心置腹地向怀恩表明了皇帝对他的信任,怀恩抱着他的脚哭泣,痛诉自己的委屈。裴遵庆劝他跟随自己入朝,面见陛下,怀恩允诺。然而,怀恩的副将范志成却劝他说:“如今您与朝廷的嫌隙已成,为何要入朝,让自己陷于不测之地呢?

您难道没有见到来瑱和李光弼的下场吗?”他的这番话可谓是点中了当时平叛将领的死穴。他提到了来瑱,正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大功臣,最终却受到他人的构陷,被皇帝赐死。

李光弼更是在平叛中居功至伟,依然没有逃过被宦官构陷,被皇帝猜忌的命运,备受排挤,愧恨成疾。想到此二人的命运,怀恩不禁脊背发凉,任对方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再前往京城了。怕他回去之后,皇帝竟然擅自将他扣下,不让他回京。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可走。怀恩于是令他的儿子蒲顾畅率众攻打辛云京,发泄自己的愤怒。然而蒲不唱却被辛云京打得大败而走。

朝廷意识到问题严重了,想要派出尚书右丞颜真卿前去招抚,还让他来京。颜真卿中肯地指出,怀恩既然没有秦王的理由,退不能示众,必然不会前来。况且说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李抱玉、骆奉仙于朝恩四个人,其他的朝臣都觉得他冤枉。

颜真卿建议在如此情形之下,不如派郭子仪前去,因为怀恩手下的将士都是子仪曾经的部曲,而子仪向来很得人心,如果让他前往,“欲以逆顺祸福”,众人必然归顺。颜真卿的这个提议的确很好,郭子仪去了之后,也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唯一遗憾的是,颜真卿为朝廷指出了明路,却没有为怀恩想一条退路。

在子仪到达河中之后,怀恩的儿子徒步畅,已为朔方兵马使张维岳等四人斩首。得知老上司前来的怀恩,率领麾下数百骑兵抛弃了母亲,渡河北走灵武。临行之前,他去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得知儿子反叛的老太太,怒火中烧,抽出刀来追着她骂道:“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无路可退的怀恩,还在来年冬天引十万吐蕃大军入侵大唐。这一次,对大唐来说异常凶险。吐蕃攻入长安,唐太宗终于还是步了他爷爷李隆基的后尘,放弃京城,逃往陕州。

长安二次沦陷。郭子仪临危受命,他从二十几人马开始,一路收集散兵,奇迹般地打败了吐蕃人,再次收复长安,二次再造大唐。不过, 吐谷浑、努拉和军三十万、范进叛军,面对的依然是不老战神郭子仪。

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意外再次发生。联军的领头人物仆固怀,带着无限的冤屈和愤恨离开人世。郭子仪以自己的果敢和机智,再次趁机解救了大唐。

由仆固怀恩引发的西北叛乱,在历经三年的起起落落之后,终于随着他的离世而平息。这位为大唐帝国立下不朽功勋的将军,最终以叛臣的身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不甘心的句号。仆固怀恩的死,传到长安。

唐太宗沉吟半天之后说了一句:“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仆固怀恩其实没有反心,都是身边的人物惹的祸啊!这真的只是因为左右所误导致的悲剧吗?如果怀恩是被左右所误,那么来瑱、李光弼又是什么原因遭到陷害和排挤呢?

这一切的一切,世人心中或许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