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永远都是实力的变现

子玉史院吖 2024-09-16 19:01:59

世间的任何事都有其内核本质,人脉的本质是你强大了圈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靠技术性的刻意经营就能够获取人脉。在如今人人追逐流量的时代,实力依然是关键指标,当一个人足够有料、正确,有实力,流量向其砸来只是迟早的事。比如,左宗棠。

通过科举制度,清朝成功筛选出了其所需要的优质人才,然后将部分精英下放到地方作为朝廷权力的代言人。基于此,清朝的封疆大吏都是出自进士群体并有在翰林院工作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素人很难撕破传统壁垒走上封疆大吏的位置。

但是,左宗棠却是一个例外,其不仅以举人的身份成功突围,成为封疆大吏,后来更是收复了新疆,建立了不世功业。而左宗棠之所以能够突围,原因就是当时众大佬的集体“推流”。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主动给左宗棠制造“流量”,其核心原因就是,左宗棠有绝对的实力,值得他们这样做。

本质来说,左宗棠的“流量”和功业只是实力的变现。

第一位为左宗棠主动“推流”的人是时任江宁布政使的贺长龄。因为被老师贺熙龄所欣赏,所以左宗棠就被其推荐给了贺长龄。经过一番深入交流,贺长龄对其作出了“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的高度评价,根据他对左宗棠能力的评估,贺长龄同时交代左宗棠:“你呀,以后要做就做有分量的官,别将自己困在琐事中限制了自己。”

当时,贺长龄可是以国士之礼接待了左宗棠,而他如此动作的背后也是对左宗棠的变相打分,是对对方才能的高度肯定。

虽说当时信息传播的途径和速度有限,但在湖南的官场、士子中,贺长龄对左宗棠的特殊“接待”一定会成为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为左宗棠人为制造了泼天的“流量”。

另外,贺长龄是江宁布政使,属于封疆大吏,他此后肯定会在自己的圈子中大力宣传左宗棠。当时的左宗棠虽还未参加会试,但是他的名字已经隐约成为众大佬脑中的一个符号。

可以肯定,贺长龄属于左宗棠人生中的贵人,而其之所以能成为左宗棠的贵人,本质原因还是左宗棠确实有料。

第二位主动为左宗棠“推流”的人是胡林翼。1833年,21岁的左宗棠第一次参加会试,在京师遇见了同样参考的胡林翼,由于双方的属性都是精英,所以其关系的升华就被磁场按下了加速键,成为了知己。

胡林翼是官宦子弟,其岳父又是官场大佬陶澍,所以,胡林翼肯定会在岳父面前提及左宗棠。既然是被女婿所推举的人,那么同为湖南人的陶澍肯定会想办法见一面对方,对胡林翼的话进行验证。

这里强调一点,陶澍是湖南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在坐上封疆大吏的位置之后他就有意改变湖南人在清朝官场所占比例严重不足的问题,他会刻意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以实现湖南在精英层面的崛起,从而输出湖南文化,增强湖南的影响力。

基于此,陶澍见左宗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1837年,借着回乡考察的机会陶澍终于见到了在醴陵渌江书院教书的左宗棠。当时,外界都以为是左宗棠写的对联被陶澍所点赞,所以才有了和两江总督见面的机会,但实际上,见左宗棠本来就是陶澍的主观意愿。

据《左宗棠年谱》的记载,两人当时见面的场景是: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交。而且,陶澍对左宗棠的定义是:

奇才。

可以肯定,一个管理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和一个教书的举人聊了一个晚上并和对方结为忘年交这绝对是一条爆炸性新闻。当时,陶澍58岁,左宗棠25岁,两人有33岁的年龄差。

陶澍和左宗棠结为忘年交

又是一条霸占“热搜”的新闻,随着流量的不断累积,左宗棠在江湖上的声名更大。

毫无疑问,陶澍是左宗棠人生中的第三位贵人。和被贺长龄主动“推流”一样,左宗棠能被陶澍所重视也是因为其个人镌刻在基因中的过人才华。左宗棠顺利通过了陶澍对他的现场考试。

在这里,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观点,所谓贵人,一定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而绝对不会是你身边的人。因为,身边的人要想帮你早就帮了。有可能,他们还盼着你永远龙困浅滩呢。

按照螃蟹定律的解释,身边人一般会死死拉住想爬出筐中的你,让你永远与他们保持同步。

所以,人要想有大发展就一定要内化自己,想办法破圈。

和贺长龄一样,陶澍的身份也是封疆大吏,在江南一带极具影响力,相信他也一定会主动在官场内给左宗棠争取“流量”,左宗棠被“流量”裹挟着成为江宁、湖南,甚至整个汉官圈子中的名人,这又为他和林则徐的见面埋下了伏笔。

1838年,26岁的左宗棠在参加完第三次会试之后按照约定来到了南京两江总督署拜访陶澍,意外的是,陶澍这次直接上演了一场“托孤”剧本,定下了自己六岁儿子陶桄和左宗棠小陶桄一岁的女儿左孝瑜的亲事,将儿子完全托付给了左宗棠。

如果说陶澍和左宗棠结为忘年交已经足够让世人意外的话,那么他这次和左宗棠结为亲家则必然突破了众人的认知,这条“新闻”成为了被人们所激烈讨论的“热点”。

被新闻效应裹挟,大清的官场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左宗棠是谁,此人到底有何能耐?”

泼天的“流量”使左宗棠的声名漂洋过海为大众所熟知。

可以肯定,陶澍当时的目的也绝对不是和左宗棠结亲这么简单,他肯定是以结亲的由头进一步为左宗棠“推流”,造势,为左宗棠能突破传统的束缚走上历史前台,影响历史,创造历史人为制造机会。

气氛已经烘托到如此地步,林则徐和左宗棠的见面就已经成为必然。因为,林则徐早就在寻找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左宗棠必然进入他的视线。

1849年,林则徐因病开缺回家,为此,他特意绕道湖南并点名要见左宗棠,于是,1850年1月3日林则徐和左宗棠的见面就成为影响近代历史的大事件,被定义为:湘江夜谈。

湘江夜谈决定了新疆命运

在验证了左宗棠的能力之后,林则徐直接将自己多年整理的关于新疆的一手资料交给了左宗棠,将新疆事业交给了左宗棠,让其作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为什么左宗棠后来能够成功解决新疆问题,因为其不仅早就在研究新疆问题,且继承了林则徐用时间堆砌起来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收复新疆是左宗棠和林则徐两个人的功劳。

为什么林则徐会选中一个不在大清官场序列的人为自己的接班人,是因为,以他对新疆问题的了解,大清官场中根本就找不出能够解决新疆问题的人,所以他就只能将搜索对象扩展,最终锁定了被“流量”大肆推举的左宗棠。

用汉武帝的话来说就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经过谈话,林则徐认为,左宗棠具备解决新疆问题的能力,有作为自己接班人的资格。

也就是说,在林则徐的认知中,朝廷精英最多只能解决东南问题,而西北问题的解题人却只能在江湖中寻找。

当时的林则徐对左宗棠是寄予厚望:“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留心人才”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林则徐的苦心。

至于林则徐为什么如此肯定左宗棠能有机会走上历史舞台则是因为,盛世有盛世的人才筛选机制,乱世也有乱世的逻辑。历史终会将能够解决现实难题的人推上前台,何况,左宗棠此时已经拥有了泼天的“流量”,只要运作得当,是可以被朝廷委以重任的。

可以肯定,林则徐为左宗棠的崛起一定做了某种安排。

而左宗棠为什么能稳稳地接住这波流量,还是因为其过人才华。

当然,左宗棠能够被林则徐所注意还有胡林翼的助推。胡林翼在做贵州安顺知府期间曾向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大力推荐了左宗棠,并对左宗棠作出了“今日楚才第一”的高度评价。当林则徐通过诗文等资料对左宗棠进行详细了解之后就已经断定,左宗棠就是他要找的人,于是就有了两人的当面交谈。等见了面之后更是相见恨晚。

没错,林则徐就是左宗棠人生的第四位贵人。

可见,左宗棠的成名是一个逐步突围的过程:贺长龄、胡林翼、陶澍的层层助推才最终成就了湘江夜谈的历史经典。

人呀,只要足够有才,时间最终会调动一切机会将其曝光,安排一个和他能力相匹配的岗位,承担历史责任。所以,人处于低谷时最不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而首先应该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忧道不忧贫。”

芒格对此也有自己的解释:“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高手虽然说的话不同,但意思是相通的。

另外,左宗棠能够吸引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众大佬的赏识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理念相同,都属于经世致用学派。同为注重务实的人,他们自然会将左宗棠引入自己的圈子。

由此可见,文化属性是决定圈子的关键“参数”。

在这些人的认知中,即使左宗棠进入不了大清的官僚序列,但也完全可以凭借举人的身份成为各省督抚的幕僚,通过左右关键人物的决策进而影响历史。

再说,清朝末年的乱局也需要朝廷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左宗棠是有很大概率走上历史舞台的。

同时,众大佬也是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为左宗棠的出山造势。在两江总督署见左宗棠时,陶澍当着众人的面将左宗棠扶到自己的座椅上并严肃地说:“我老了,将来这个位置可是贤弟你的呀,将来,你的名位肯定比我还要高呢。”

完了又对身边的众幕僚说:“这个位置是属于左先生的,你们呀,只能列位两边。”

呵呵,主动“推流”。

林则徐更是煞费苦心,在给左宗棠赠送的对联是这样的落款:“愚弟则徐与季高仁兄大人共勉之。”

林则徐将左宗棠作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以低姿态为左宗棠博取江湖上的高位。要知道,林则徐和左宗棠当时的差距可是一条巨大的鸿沟,不仅官位、社会地位极高,且比左宗棠大了二十七岁。他如此低姿态完全是在主动给左宗棠进一步“推流”。

最终,在太平军肆虐湖南时,左宗棠被顺势推荐给了湖南巡抚,以幕僚的身份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此扶摇直上最终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并拥有了私人军队——楚军。

这是一个完美的“包装计划”,陶澍、胡林翼和林则徐等人都是策划者。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卖力给左宗棠“推流”更多还是想增强汉官的实力以制衡满官。而作为湖南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科举之路做上地方总督的陶澍也想通过对湖南本地精英的提拔实现湘官崛起的目的,同时输出湖南人务实的地方文化。

陶澍为什么在胡林翼七岁的时候就将其收为女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将其培养成才,完了成为湘官中的栋梁。那些年,陶澍是以同乡、师生、亲友为纽带,以经世致用学术为旗帜主动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人才梯队,继而实现影响天下、左右历史的目的。像魏源、李星源等人都曾做过陶澍的幕僚,属于陶澍亲手打造的“产品”。

本质来说,陶澍主动给左宗棠“推流”只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

由此也可见,一个地方、家族的崛起是需要世代接力必须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周期方可实现。

当林则徐去世之后,左宗棠成为被各地大佬争着招聘的对象时,陶澍的目标就已经初步实现。

接着,当出身传统科举体制的曾国藩和出身江湖的左宗棠形成合流之势后,湘官的崛起之路就更被按下了快进键。

为什么清朝在八旗严重退化的情况下还能够成功平定太平军并创造了同光中兴,本质原因就是,汉官、湘系势力的崛起,形成了人才接力。

等于说,清朝和汉官实际上属于双赢:朝廷为汉官提供了舞台,汉官为清廷保住了江山。当清朝全面衰落之后,汉官就成为了历史的真正主导者。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人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重要选手而已。

复盘左宗棠的成功,“流量”起了关键作用,而他之所以被流量选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左宗棠自身的能力配得上这泼天的“流量”,有实力作为托底。

所以呀,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