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这段时光是历史演变的重要时刻,相比于此前的奴隶制社会和原始社会,封建社会阶段已经算是古代的最高文明形态,自从秦始皇横扫六国以来,大一统思想就成为了古代流传千年的主流观念。
然而后续的朝代要实现大一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次的王朝兴衰与更替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作为领导者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正所谓独木不成林,没有多方面协助的人始终难成大事,唐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是封建社会之中一个十分著名的朝代,出现了唐诗和开元盛世等“名场面”,影响力甚至一度传到国外,但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前期也是从一个小割据政权发展为最后的大一统,秦王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在漫长的统一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的功劳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手下的人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隋唐时期还有三位英雄李世民没纳入麾下,否则进程还得加快。
从小政权到大势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只有李渊这个唐国公,那便不会有将来的大唐盛世,之所以能从一个小侯爵君临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的突出能力,如果没有李建成和李世民,或许李渊就不会起兵造反,也没有他的皇帝位置了。
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当皇位传给隋炀帝杨广的时候,就注定要走下坡路了,他当上皇帝就开始穷兵黩武,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各种工程,还加重赋税,征兵多次讨伐吐蕃,这种举措对隋朝国力造成了巨大伤害,加重了人地矛盾。
隋炀帝对此毫不在意,很快引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很多地方出现了割据势力,李渊作为当朝国公,他的职责原本是帮助隋朝平定叛乱,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却给了一个不同的建议,起兵造反,自己打天下,李渊当即就选择拒绝。
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眼光十分长远,二人十分清楚当前的隋朝已经走向了末路,灭亡是早晚的事情,与其挽救一个必然灭亡的朝代,不如自己建立新基业。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李建成和李世民商量对策,趁机灌醉李渊并利用杨广的妾室逼迫他起兵,李渊知道这是两个儿子的阳谋,但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决定起兵,随后便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前去招揽人才。
二人领命后出发,但所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对于李建成来说,他主要以游说为主,所依靠的都是父亲李渊唐国公的爵位,这些小势力在乱世之中能寻得一个依靠也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李建成也曾召集了不少人。
但需要明确的是,李建成所招来的兵马实际上是李渊说了算的,他是为老爹召集的人才。
但李世民则不同,他虽然和李渊一样都是在进行人才的拉拢,但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这不仅能让被人对自己更加信服,还能为以后的自己构筑最原始的人才集团,这就李世民夺取天下奠定基础。
对于这两个儿子,李渊本身是比较看中李建成的,毕竟是自己的长子,早在唐国公的时候李渊就把李建成立为世子,今后势必要将自己的大业交给他。
所以在唐朝问鼎天下有一定成效后,李渊就让李建成监国,对军队起到一个后勤补给的作用,也算是为将来位置的继承打下基础,李世民则负责在外征战,稳定外部环境,但让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简直就是战神,战场之上立下的功劳超过任何一个武将。
李世民的能力和人才集团早在李世民四岁的时候就被算命先生说是“济世安民”之人,这也是他名字的来历,此后的他就像是被算命先生的说法所鼓舞了一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是文武双全,年仅十六岁就从突厥大军手中救下皇帝立下奇功。
说服李渊起兵的李世民十八岁就拿下长安,随后在李渊的指示下开始征战四方,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才有了李渊称帝的机会,因为功劳太大,李渊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对李世民进行封赏,只能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称号,封为秦王。
这次封赏直接让李世民位居百官之上,就连李建成这个东宫太子在李世民的面前也有些逊色,此时的李世民并没有骄傲,他随后就开始了针对南方的平定计划,他的志向乃是天下的大一统,这次对南方的征讨更加容易,因为自己已经拥有一大批人才。
相比于李建成的默默监国,早在李世民率兵进入河东的时候,当地豪杰就已经选择纷纷前来投靠了,率兵入关的李世民又下令大军开仓救济民众,很快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李渊拥立了傀儡皇帝杨浩,封自己为大丞相,李世民被封为赵国公,从这时候开始,李世民的手下人才集团已经建立并且在疯狂发展,这些人是李世民今后的很大助力。
根据史书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的夺位之战“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曾安排了十大高手并和许多文官商量对策,而这一批人都是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前的支持者,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选择在政治或军事上支持李世民或保持一种倾向。
在李世民被册封为秦王之前,手下就已经拥有,刘文静,长孙无忌,殷开山,房玄龄,杜如晦,段志玄等十五人,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力超群,在李渊称帝,李世民建立秦王府后成为了他麾下的核心人才,而这些人是他以后政治势力扩大的保障。
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率兵继续进行平定战争,总共发动了四次大战役,首先就是浅水原之战,在这场战争之中李世民解决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薛仁杲在这次战争中投降,李世民获得了将领,人口和军队的补充。
第二次战役是大败宋金刚,刘武周,对唐朝北方的统一局面进行了巩固,大将敬德率八千多兵马投降。
第三次战争是针对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割据势力,此时李世民正处于一种所向披靡的状态大军所到之处无人能挡,这两股势力很快被消灭,窦建德阵前被生擒,手下兵马五万余众归顺李世民,窦建德手下刘黑闼企图复仇也被李世民所灭。
这种连续的作战胜利虽然耗费了很长时间,但也让李世民的人才集团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膨胀时期,李安远,张士贵,姚思廉等二十八人全都来到李世民麾下,李靖,秦叔宝等名声显赫的著名武将都在其中,十分有利于李世民对天下的统一。
当然李世民手下的人虽多,但仍然有一些人才是他得不到的,其中有三个人,如果李世民能将他们也收服,那么统一天下的速度就会加快。
关键的三位将领第一人就是裴行俨,他是原来隋朝礼部尚书的儿子,但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文官,而是从小随军历练,学成一身高超武艺,隋炀帝统治的社会动乱时期,裴行俨娶了王世充的侄女,在王世充当了皇帝后选择辅佐。
他手持双锤,战场之上所向披靡,战斗力超群,只可惜王世充是唐朝的敌人,他和李世民注定处于敌对阵营之中,最终还不等李世民动手,裴行俨就和王世充一起被其他手下杀死了。
第二人就是杨林,他的哥哥乃是元帅的职位,所以杨林也在军中耳濡目染并担任重要职位,因为在战场上大胜秦琼的父亲,所以杨林被册封为隋国公。
此人虽然能力超群,但注定不可能和李世民进入统一战线,因为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叔叔,唐朝和隋朝乃是明显的敌对关系,所以注定难以形成合作。
况且杨林本人也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在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时候依然坚定对它的维护和挽救,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归顺唐朝的。
第三位就是飞将单雄信,他十分擅长马上武器的使用,原本是李密的手下,后来在李密起义失败之后一起归顺了王世充,因为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单雄信被封为大将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雄信也变成了李世民的敌人,在攻打洛阳的时候,单雄信还曾和李世民交战,这就让两人的矛盾走向了不可调和的窘境,王世充在后来被李世民打败,手下将领大多选择投降,我读单雄信宁死不从,最终被李世民所杀。
从能力上看,这三名隋唐时期的将领都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只可惜都与李世民处于敌对状态才没能跟随一起作战,不难看出,如果有这三人的加入,李世民的统一大业将要快出很多。
参考文献
[1]陶漫,胡文靖,.唐太宗李世民处理“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理念与方法——基于策论的考察[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8):.
[2]胡文靖,陶漫,.君臣“问对”与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J].文化学刊,2023,(02):.
[3]卢姗姗.隋唐薛氏家族的秘书特征研究[D].(null),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