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深秋时节,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生了孩子,毛主席为孩子取名孔继宁。看过外孙后,他又乘坐专列南下广州出差,途中得知长沙杨开智打来电话,说杨老太太92岁寿终正寝。刚刚体会过第一次当外公的喜悦,又传来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在毛主席心里,古稀老人去世本是喜忧参半,可是心里一想起亡妻,仍难过不已。
这年春天,毛主席曾派岸青和邵华去长沙见了老人,也算弥补了老人的遗憾。秘书问主席,如何处理?
毛主席叹了口气,岳母的去世,让他久久没有缓过神来,自己也已经到了“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纪,再过几天就是自己69岁的生日了,想到这里,毛主席决定从稿费中支出500元作为丧礼费,然后亲自给杨开智写了一封信:
开智同志:
惊闻杨老夫人病逝,十分哀痛,寄上500元。葬仪可以和我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多年来,毛主席从未忘记自己的岳母,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亡妻杨开慧,在感情上,毛主席一向是非常真挚的。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杨老太太名叫向振熙,年轻时很漂亮,湖南第一师范名师杨昌济的妻子。
向振熙和杨昌济是表兄妹,青年时期,杨昌济经常去向振熙家里玩耍,二人逐渐相识,从杨家到向家大概三十里地,延长及每年夏天都会去向家看望,向振熙便给他接冷水让杨昌济冲凉,他俩的感情大人们都看在眼里,慢慢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向家本来就是书香世家,杨昌济和向振熙结婚后感情很好,两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在外教书,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
1901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杨昌济给女儿起名“杨开慧”,希望女儿可以聪慧无比。但是女儿的到来,让杨昌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感觉到自己前途堪忧,有了想和朋友去海外留学的想法。
深夜油灯下,向振熙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表示会全力支持丈夫。
1903年正月的一天,杨昌济告别了爱妻和年仅2岁的女儿,东渡日本留学,然后去了英国,最后又去了德国,一直到1913年,杨昌济才学成归来。
这十年间,杨昌济改变了很多,思想上也已经成熟,他在湖南长沙的一所师范担任教师,开始培养新人,为日后的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青年毛泽东便是从这个时候进入了杨昌济的视野。
毛泽东这个青年十分特殊,他和萧子升等人不同,萧子升和蔡和森都有远大的志向,希望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中国,但毛泽东告诉杨昌济,他不知道做什么可以改变中国,但是愿意去尝试任何事。
这让杨昌济对这个从湖南走出来的青年刮目相看,所以在1918年学生毕业时,杨昌济把自己的思想都传授了给学生,他告诉毛泽东,国外的知识也无非有那么点,要想熟悉我们自己的国家,就必须有人要留在中国探索我们自己的问题。
当年,无数学子追赶“出国留学”的热潮,毛泽东充分考虑后,决定自己留下来,就这样,留在国内的毛泽东,被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也正是在这时候,他和杨开慧的感情越来越好,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
另外幸运的是,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废寝忘食地读书,得到了李大钊的赏识和关照,毛泽东在北大这一年多的时间,慢慢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丰富了自己的革命思想。
1920年1月,杨昌济病重去世,临终前把杨开慧托付给毛泽东,不留遗憾地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处理了父亲的后事后,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革命道路,他们的革命工作,向振熙是非常支持的。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说怕死只能吓住胆小鬼1921年,一次毛泽东出远门办事,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分别,毛泽东想念爱妻,给妻子写了一首词《虞美人》这也是他一生中所有诗词中,最婉约,最动情的一首词。
1922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在长沙清水塘出生,毛泽东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妻子,但是杨开慧十分理解丈夫的工作,此后几年,杨开慧生育了3个孩子,这几年间,杨开慧跟着丈夫到处奔波,没有一点的抱怨。
1926年,杨开慧跟着丈夫来到韶山,开办了农民夜校,为农民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杨开慧跟着毛泽东俩到武汉,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一直到“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前往湘赣边界领导秋收暴动,不想这次分手竟然成了永久的诀别。
秋收起义失利后,青年毛泽东毅然带兵上了井冈山,由于敌人的封锁,他和爱妻杨开慧失去了联系,再得知爱妻的消息,杨开慧已经被敌人杀害。
失去联系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一直留在板仓,在这里坚持斗争,渡过了艰苦的3年。在板仓,开慧带着3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苦,主要靠毛泽民从上海寄钱接济生活。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更使她日夜思念亲人。由于音讯隔绝,她无法获知毛泽东的情况,心情日益惆怅不安。1928年10月,她写了一首题为《偶感》的五言长诗,在敌人抓她前,她藏在了砖缝中。
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敌人押走,一同去监狱的还有毛岸英,在那些日子里,杨开慧多次被提审,但是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杨开慧毫不动摇,她对敌人说:“怕死我就不是共产党,死只能吓住胆小鬼,让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枪杀,年仅29岁。杨开慧牺牲后,她的尸体被老乡们抢回运到板仓,埋在棉花坡上。
1930年,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后,悲痛地对岳母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还寄去钱款给杨开慧修墓,在墓碑上,刻有“男、岸英岸青岸龙,民国十九年冬”字样。
多年来,由于毛主席的儿子只留下了毛岸青一个人,很多人纷纷猜测杨开慧到底有几个孩子,特别是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
1990年的《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长子毛远仁,字岸英。次子毛远义,字岸青。三子毛远智,字岸立。四子毛远怀,字式谷。
这明显是错误的,记录的人把毛远怀当成了杨开慧的儿子,实际上杨开慧只有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他写的“字岸立”也是错误的,三儿子应该是毛岸龙,这个孩子有资料称在上海失踪。
最伟大的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1949年8月,长沙解放,当向振熙得知是毛主席带着解放军打了大胜仗,感动不已,他看着杨开慧的遗照,泪流满面,他嘴里不停地悼念着:“我等这一天,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9月初,毛主席得知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要去湖南,便给向振熙老人捎去了礼物和亲笔信,看到熟悉的笔迹,老人在一次热泪盈眶,她对自己这个女婿十分满意。
杨老太太与弟、妹合影,前排中为杨老太太
从解放后到向振熙去世,毛主席经常派人去看望老人,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个岳母。
1950年:毛主席派大儿子毛岸英回长沙,专程看望老人,毛岸英看望老人后,还去了母亲坟上,然后去了湖南韶山。毛岸英在父母坟上痛哭不已,他告诉泉下的妈妈,爸爸革命胜利了,您的鲜血没有白流!可是让人没有想到,毛岸英回到北京后不久,就参加了志愿军去了朝鲜,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1951年:毛主席派二儿子毛岸青回长沙,给老人寄去生活费,毛岸青1949年才回到父亲身边,对这个孩子毛主席是最心疼的,好在他最后和邵华结为夫妻,毛主席对邵华这个孩子特别看好,他曾写信说:邵华是个好孩子。
1960年:毛主席委托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去祝老人90大寿,送去200元贺礼,还送去了很多礼物,毛主席对岳母很是挂念。
1962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回到北京,毛主席对邵华表示,“新媳妇是应该回老家认认门的。”所以让毛岸青带着媳妇回了长沙和韶山,也看望了向振熙老人。这年,老人去世,毛主席特地写信悼念,并送去丧葬费,表示可以和夫人同穴。如今的杨开慧墓上,还刻着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对爱妻的悼念从未停止,1957年,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写了一首词《菩萨蛮·惊梦》,想让毛主席给看看,另外还想让毛主席给重新写一首当年的《虞美人·枕上》,但毛主席并没有给她抄录,而是重新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说明毛主席对亡妻的感情很深很深。
对于毛主席来说,《虞美人·枕上》平生写的非常婉约的一首词,是非常珍贵的,他自然不会轻易拿出来,只能默默放在心里,一直在他去世后,这首词才被发表。
她永远被人怀念,小家大国的人间知己1982年,也就是毛主席逝世(1976年)6年后,湖南长沙杨开慧故居的工作人员在修缮房屋时,无意间在墙缝里发现了杨开慧写于1930年前的手稿,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其中就包含了那首著名的诗词《偶感》,但遗憾毛主席生前没有见到。
如今,杨开慧故居已经是知名旧址,清水塘小院古朴宁静,春天杨柳依依,夏天还有荷花,秋天到处美景落叶,冬天院内还有腊梅,可谁又想到,推开这百年大门,这里发生过那么多感动的故事。
附此文提到的四首诗词:毛主席《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
李淑一《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杨开慧《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结语历史是无情的,也是让人遗憾的,我一直想,如果杨开慧没有牺牲会怎么样呢?有人说,那他们一定是最美好的人间伴侣。如果,毛主席在世时读到了杨开慧藏起来的手稿会怎样呢?有人说,或许会勾起毛主席的回忆,有更加美好的诗词面世。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他们留给后人的永远是伟大的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