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分成了三国,到处都是战火,没个消停。在三国那个时候,曹魏、东吴、蜀汉这三个势力互相对峙,这天下最后会归谁,他们谁也不清楚,可他们都一门心思要当这天下唯一的老大。
蜀汉的老大刘备,因为自己有着汉朝正统的血脉,吸引了好多有本事的人来给他帮忙,这里面最牛的,得数军师诸葛亮了。
诸葛亮这人,那权谋玩得溜,算计得也精,真叫人打心眼里佩服。要说智慧,那简直就是他的代名词!
诸葛亮那可是相当有才华,有谋略,不过说到底,他也就是个普通人,有血有肉,会经历生老病死。既然是人,那就不可能啥都做得完美,诸葛亮也不例外,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那诸葛亮犯啥错了呢?就是他错把两个人给杀了,结果刘备去世后,蜀国没人才了。要是诸葛亮能留一个,蜀国没准就能统一天下了,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个灭亡的惨样儿。
那这俩被干掉的人到底是谁呀?向来推行仁政的诸葛亮咋就非得把他们给杀了呢?
【马谡兵败,挥泪斩杀】
头一个要说的是马谡。咱来瞧瞧马谡的成长经历还有他的背景情况。
马谡是襄阳宜城的,家里挺有钱。他爸对他期望很高,这马谡本身也挺有能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还特别喜欢兵法谋略之类的书。
马谡他们家一共五个兄弟,个个都挺有才华。要说马谡的兄弟,那得讲讲他哥马良,在马谡这五兄弟里,最厉害的就是马良,有句话叫“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他啦。
马良和马谡这俩兄弟都给蜀国主公刘备干活儿。马良那可是相当有才气,对刘备也忠心耿耿,一开始在荆州当从事,后来又升成了侍中。这人特别谦逊,对人也客气,刘备可看重他了。
马良跟诸葛亮关系特别好,他俩都是刘备的谋士,在治理国家的策略方面,他俩秉持的方针是一样的,而且马良还管诸葛亮叫“兄”呢。
哎呀,真可惜!马良在当上侍中的第二年六月,在战场上丢了性命。为啥呢?因为他跟着刘备去打夷陵之战,这场仗刘备输得很惨,只好退回益州,而马良就在这场战役里不幸牺牲了,当时他才三十六岁。
马良过世后,他弟弟马谡,跟他一样为刘备效力,得到了诸葛亮的看重,诸葛亮常常和马谡聊到深夜。
马谡跟他哥马良不一样,没得到刘备的看重。刘备临死前跟诸葛亮讲,马谡这人说话不靠谱,净整些不实际的,不能重用他。刘备发现诸葛亮太信任马谡了,就怕自己走了以后,诸葛亮用马谡会出岔子,所以提醒诸葛亮得多留意马谡。
得承认,在用人选人的事儿上,刘备比诸葛亮更有眼光。可诸葛亮没把刘备的话当回事,结果后来出了大岔子。
诸葛亮为啥这么重用马谡呢?那是因为马谡在军事谋略方面挺有本事,他的想法很特别。当诸葛亮带领军队去讨伐南中的时候,马谡出了个攻心的计策,这计策帮着诸葛亮七次抓住孟获,还让南中人彻底服气了,心甘情愿地向诸葛亮低头。
打那以后,诸葛亮老是叫马谡帮着想办法出主意,对马谡的计谋挺满意,还觉着马谡能成为第二个他呢,特别喜欢马谡。诸葛亮想着蜀国的将来,想着自己要是没了,得有人能帮着辅佐刘禅,就把马谡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着重培养了。
建兴六年的时候,诸葛亮带着兵突然攻打祁山,这一下把魏军打得措手不及,连连吃败仗。祁山北边的天水、南安、安定这三个郡,都选择向蜀国投降了。取得这么大胜利后,诸葛亮还想继续向前推进,他打算派一队人去把街亭占了,当作蜀军的一个据点。
那时候,得派个人带着队伍去呀,其他人都觉着得让魏延、吴壹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领队去,可诸葛亮没听大家的想法,硬是不同意,安排马谡做先锋,还让王平当副将,就这么着让他们去了。
马谡这人吧,虽说兵书读得多,也给军事方面出了不少点子,可他没啥真正领兵打仗的经验,更没啥实实在在上战场的能耐。当时呢,诸葛亮着急让马谡立个功,就把这事儿给忽略了。
马谡出发前,诸葛亮跟他说,得在山边有水源的地儿扎营,千万不能小瞧敌人,得仔细留神着,街亭可不能丢,这街亭那可是通往汉中的关键地方,要是丢了街亭,蜀军准得吃败仗。
可到了街亭后,马谡这人就轻狂得不行,骄傲得很,根本不听诸葛亮的吩咐,自己就做主把军队安扎在离水源老远的山上,还打算在那山上设埋伏呢。
王平好多次劝马谡,可马谡就是不听,还特别固执,觉得自己的主意肯定能赢,得意得很。王平没办法,看马谡根本不听自己劝,就跟他要了一千个士兵,自己跑到山下面靠近水源的地方扎营去了。
魏国把名将张郃派出来打仗啦。张郃到了街亭,一瞅马谡居然放弃守城跑到山上去了,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他经验老多了,明白马谡这么干肯定得打败仗。得,张郃赶忙让手下把整座山给围起来,把水源断了,粮道也给隔绝喽。
这下子,蜀军没水又没粮,又渴又饿,心里发慌。张郃瞅准这个当口发起进攻,蜀军没打就乱了套,匆忙逃窜。马谡这时候后悔也没用了,只能自己拼命杀出一条路来。
在山下不远处驻扎的王平,带着他那一千人使劲儿敲鼓,张郃就不敢随便靠近了,然后王平慢悠悠地往后撤。
街亭被敌军拿下了,这意味着蜀军没法占住通往汉中的关键地方,取胜没啥指望了。为了避免蜀军遭受更大的损失,诸葛亮只好带着全部大军撤回汉中。
撤回汉中后,诸葛亮因为这次撤退折损了好几员大将,心里特别难受。他仔细询问蜀军失败的缘由,搞清楚了是马谡没听他的作战安排,跑到山上去扎营。对于这事儿,马谡也承认自己确实犯错了。
本来这仗蜀国应该能大胜的,可就因为马谡不遵守军令,结果败了,真是太可惜啦!
街亭那地儿丢了,蜀国的人都心慌得不行。这事儿里马谡是主要犯错的人,把军法严重违反了。诸葛亮为了让蜀国的人能安心,也为了把军纪整得明明白白,没办法,只好含着泪把马谡给斩了。
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心里特别愧疚,他觉着自己用人没选对,才让蜀军吃了大败仗,就请求刘禅给他降三级官职,好让自己反省反省。
要是诸葛亮能听刘备的劝,别让马谡在这么重要的事儿上领兵,那这场战争里蜀军没准就能打胜仗,蜀国的历史说不定也会变得不一样呢。
【刘封拒救关羽,诸葛亮劝刘备除之】
诸葛亮不该杀的另一个人,那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
刘封原本姓寇,是樊城刘县令的外甥。那刘备为啥要收他当义子呢?
当年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的时候,都四十多了,啥也没干成,连个能在跟前孝顺的孩子都没有,日子过得挺惨。有一回在和刘县令的聚会上,刘备瞅见刘县令边上气质不一般的寇封,当下就觉着这小子跟年轻时候的自己特别像,心里头就冒出个念头。
刘备留意着寇封的每个举动,瞅见他弯下腰拾起地上的一块肉,也没吹吹上面的脏东西,就直接把那脏肉块塞进嘴里咽下去了。
刘备挺纳闷地问寇封,咋不骂那下人呢,咋连肉块上的泥沙都不吹掉就给吃了。寇封回应道,他身为一个将吏,得一直把百姓的苦处记在心里,一粒米、一片肉都不能随便浪费。军里的厨役,整天忙个不停,就这么一丁点儿小过错,他哪能狠下心去责备呀!
刘备觉得寇封这人挺仁义的,心里很是欣赏,当下就拍板决定,要把寇封收作义子,还给他改名叫刘封。
后来啊,刘备跟刘璋一块儿起兵去益州打张鲁。可没成想,之后刘备和刘璋闹掰了,刘备就决定往南去攻打刘璋。
刘备让关羽守着荆州,安排诸葛亮、张飞、赵云这些将领沿着江水往西去,到四川打仗。这一路上,将领们都特别猛,一路打过去,那气势可不得了。刘封在这场战斗里也立了功,等刘备拿下益州后,就把刘封提拔成副军中郎将了。
刘备拿下了蜀中,跟曹军拉扯了三年,总算把战略重地汉中抢到了手。接着刘备想再加把劲,顺势打开通往中原的大门,就派刘封、孟达还有李平去攻打上庸。
上庸这地儿那可太重要啦!它是从荆州去汉中的必须经过的地方,从这儿往北走能直接到长安,往南走呢还能给荆州提供支援。正因为这样,这地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刘备为啥让孟达去辅助刘封攻打上庸呢?那是因为刘备对孟达不太放心啦。你想啊,孟达一开始是跟着刘璋混的,后来又跑到刘备这儿来了,这人可不咋忠诚啊!
孟达打下房陵后,他手下的人把诸葛亮的姐夫给杀了,这事儿诸葛亮知道后,啥话也没说。可刘备心里觉得特别愧疚。为了看住孟达,给他点约束,在进攻上庸的时候,刘备就让自己的义子刘封去管孟达的那些部下。
刘封没咋费兵力就把上庸给拿下了。他到了上庸后,对上庸太守挺不错,打算把上庸百姓安抚妥当,把战后降服的事儿给办好。然后呢,他把孟达调到房陵去看守,自己也是尽心尽力地干着这些事儿。
不过呢,刘封这猛将虽说久经沙场,可在管理地方这块儿着实没啥经验。那各种各样的事儿一个接一个,把刘封折腾得够呛,脑袋都大了。他就这儿跑那儿忙的,费老大劲儿才勉强让上庸的局面能稳住。
孟达本来是个文官,以前还当过宜城太守,在管理地方这方面挺有经验,所以这些事儿对他来说不算啥难事。可他瞅见刘封把事儿管得乱七八糟,心里可就乐开了花,还嘴里没个把门的,啥难听话都往外说。
刘封晓得孟达嘲讽他这事儿后,那是火冒三丈啊!刘封可是刘备的义子,刘备的部下向来都对他挺尊崇的。他打心眼里就瞧不上孟达这种朝三暮四的人,这回更是被孟达给气炸了。
刘封把孟达的仪仗队给夺了,这下可把孟达给气坏了,直接就跟刘封闹掰了,俩人因为这事儿闹得很不愉快。没了孟达的帮忙,刘封在上庸那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刘封的悲惨命运就要到了。
关羽领着兵去打曹魏占着的襄樊地区,把曹魏打得够呛,逼得曹操往河北那边退。一心想快点进攻的关羽,找离自己不太远的刘封、孟达帮忙,想让他俩给自己出把力。
您说这事儿!刘封跟孟达呢,对关羽的求救那是根本不理睬。关羽好多次请求援助,都没啥用,没办法了,就只能把荆州驻守的部队给调过去增援。这时候曹操呢,听了司马懿的主意,跟东吴的孙权一块儿,突然就去攻打荆州了。
关羽一不小心把荆州丢了,被孙权给害了,脑袋和身子都分开了,那结局真是惨得不行!
荆州丢了,这可把刘备坑惨了,这下他东边北伐的根据地没了。刘备那是又心疼又懊恼啊,特别是他二弟关羽还战死沙场了,这让他悲痛得不行。他觉得刘封和孟达见死不救,得狠狠惩罚他们俩。
孟达这小子一看情况不对,就背叛蜀国投靠魏国了,走的时候还写信忽悠刘封也跟他一样降魏。孟达带着魏军去打上庸,刘封管的上庸本来就不稳固,魏军一到,上庸太守直接就投降魏国了。刘封没守住上庸,打了败仗只好回成都。刘备看见刘封,那是又气又恨,他晓得刘封仗着自己有点势力,把孟达给逼反了,对这个干儿子彻底没感情了。刘备对着刘封大骂,觉得刘封得为荆州和上庸的丢失负全部责任。
刘封咋也没想到,平常对自己挺关心、挺爱护的义父,这会儿咋这么蛮不讲理呢,反正他就是坚决不认自己有错。
诸葛亮瞧着刘封那副桀骜的样子,觉着这人不好管,要是刘备没了,自己怕是制不住他,再说了,诸葛亮还担心刘封在这,会对刘禅以后接班有影响,就跟刘备说,让他把刘封给赐死了。
刘备早就对刘封干的那些事儿特别失望,这时候他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跑来劝他把刘封给杀了,然后刘备就狠下心来,把刘封给赐死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马谡为啥死呢?一方面是诸葛亮想给蜀国培养接班人,早做谋划,另一方面是马谡自己太轻敌、太自大了。那刘封咋就没了呢?是因为刘封个人能力挺强,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挺犯怵,怕他以后会妨碍刘禅继位。
马谡让诸葛亮给斩了,刘封呢,也是诸葛亮劝刘备,然后刘备把刘封给赐死了。原先蜀国那五虎将啊,一个接一个地没了,到了蜀国后期,那基本上是没啥可用的人才了。诸葛亮那五次去北伐,结果都没成功,全失败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最后一次北伐,结果在五丈原病故了。临终前,他懊悔地说:“要不是错杀了那个人,北伐没准就能成功了。”一辈子为蜀国尽心尽力的诸葛亮,带着遗憾走了。
诸葛亮走了以后,姜维就挑起了主持蜀国北伐的担子。蜀国到了后期,人才没多少了,这时候廖化都已经七十来岁了,姜维还让他当右将军呢。
廖化那可是对刘备死心塌地,特别能打,战功不少,是蜀汉后期相当重要的将领。有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蜀汉没啥年轻将领能去打仗了,只好让年老的将领出来当先锋,从这儿就能看出蜀汉后期军事人才有多缺了。
要是诸葛亮没把马谡和刘封都给杀了,哪怕留下一个,蜀国也许就不至于走向灭亡了。不过人嘛,哪有十全十美的,诸葛亮也会犯错呀,他又不是啥真正的神仙,咋可能一点错都不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