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4年入伍,正营转业安置到收购站收猪,下岗之后的发展我没料到

依河生活 2024-11-14 14:48:58

前几天回老家县城,到一家当地颇有点名气的卤肉店买卤肉,偶遇一位富态而慈祥的店家老板,年龄七十多岁,坐在店里一角喝茶,攀谈后才发现老人竟是一位八十年代营教导员转业的军人前辈,他的经历很有意思。

老人叫邱成均,徐州人,1964年冬季征兵时,16岁的他缠着父亲非要去当兵,而当时邱成均的身高快一米七了,符合当兵条件,当时父亲之所以同意邱成均当兵,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家里虽然只有6口人,孩子也才有3个,但都是男孩子,家里实在供不起一家六口人的吃饭和穿衣,因此,当知道儿子当兵心愿后,父亲托着大队的民兵连长,也是邱成均的邻居三叔,要把邱成均送到部队上。

后来,经过正规的流程后,邱成均竟然果真如愿,这一年的12月,16岁的邱成均穿上军装,到了广西马龙的一个部队当兵。

农村孩子,特别纯朴,又特别能吃苦,尤其是经过严格而规范的训练后,邱成均在部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三年里不仅完全变了一个人,而且还当上了班长。1967年9月中旬,他被提拔为排长,提干之后,他和老家的一个姑娘结婚成了家,而他自己在部队继续工作,到了1982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当了4年教导员的正营职干部。

然而,由于他学历低,发展后劲不足,再加上妻子和女儿一直在老家农村生活,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家庭困难,他感到晋升无望,主动提出了转业。

然而,转业回到老家县城的邱成均,却在那一年遇到了他意想不到的窘境。

原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年全县转业回来的干部人数比往年多了两倍,尤其是转业干部中参战、参核、立一、二等功的比例很大,这些人属于优先安置和被照顾的对象,相比较之下,在一般部队当教导员的邱成均,当兵16年,档案里竟然没有一个三等功,奇怪的是连团以上奖励也没有,因此,在军转部门按贡献排队时,邱成没有悬念地排在了后面。

等军转部门公布当年度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去向时,邱成均傻眼了,他竟然被分到了距离县城十多公里外的一个收购站。

但是,作为一名受部队教育多年的干部,邱成均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他还是无可奈何地服从了分配。

然而,当父亲和邻居听说他被分配到收购站时,却异口同声地说,收购站可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吃不完的猪肉,福利待遇好,虽然地方偏一点,但很实惠。

后来经了解得知,收购站是全县唯一一个收猪的地方,那个时候,农村人家普遍在家里喂养一头两头猪,那些猪基本上都是涮锅水喂养大的,卖猪时,都希望卖个好价钱,因此,收购站的人很吃香。

听到父亲和邻居们这样说,邱成均的心里才稍稍好受些,但还是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

等邱成均拿着报到通知书赶到收购站时,心却不禁凉了起来。

下了从县城到公社的主路以后,顺着一条河往里面走了大约5里地的样子,在一个山凹里有一片很大的低矮建筑,大门也没有牌子。进了收购站的院子,里面的地方倒是不小,但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浓烈的猪粪臭味,邱成均心里由不得一阵难受,难道自己以后就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了?

当收购站的站长看到邱成均的报到通知书时,听了他的介绍后,不禁吃了一惊,邱成均在部队是教导员,正营职干部,如今被安置到他这一亩三分地当普通干部,还是头一次遇到。

不过,站长还是十分热情地欢迎邱成均的到来,报到后,亲自领着他在院子里转圈熟悉情况:收购站有干部职工50多人,干部6人,党员12人,团员9人,收购站主要任务是收购猪,站里还有一个屠宰车间,这里供应全县的猪肉,尤其是过年过节时,猪肉十分紧俏……

由于邱成均是军队转业干部,收购站领导还是十分器重,因此,并没有给他安排最苦最累的活,而是让他先熟悉收购站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业务-----收猪。

当时,收购站共有4名验猪员,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对群众送来的猪检验品质,定价。那个时候,有经验的验猪员十分厉害,对群众送来的猪只看一眼,就能说出这头猪的出肉率,能定几级猪,可以卖多少钱?

上班的第二天,邱成均就到了验猪车间。头一天下午,站长已经把邱成均介绍给了验猪组的几位职工,大家也都见了面,

那时才刚上班,可是收购站外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了,老百姓用板车,或者用绳牵着猪在等着开门……大约八点过一刻,4名验猪员在前呼后拥下走进了车间,验猪开始了。

一名验猪员走到排在队列前面的一头猪前,熟练地在猪身上按了一下,张开嘴对过磅员喊了一声,二级猪,紧接着,猪被赶到磅房,一位女职工在磅称上熟练地一划拉,张口报数说,128斤,这时卖猪的老乡走到旁边的一个窗口,把一张纸条塞到屋里,这个屋是财务室,在这里就可以拿到卖猪的钱。

经过一会儿的观察,邱成均慢慢发现了规律,这验猪确实有学问,老百姓家养的猪,全是自家泔水,勤快一点的人家还打点猪草,即便如此,猪也生长得很慢,一头猪一般要养一年多的时间,这样的猪出肉率确实不高,也卖不出好价钱。

邱成均想到,母亲在家就是这样喂猪的,基本上村里的家家户户也都是这样喂猪的,那个时候,除了收购站还对收购过来、伺机宰杀的猪喂养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没有养猪场,因此,家家户户也只有等到过年时,才几家组合起来,杀一头猪分一下,一起过个年。

在邱成均小时候的记忆里,好像也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猪肉馅的饺子,在部队上十多年,肉确实没少吃,那都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养的猪,那时的他,除了组织干部战士养猪外,压根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个收购猪的人……

毕竟是部队干部出身,观察了几天后,邱成均也对验猪学得八九不离十了。

一天,他到屠宰车间办事,和他关系较好的职工老牛却把他拉到了一个间屋子,人还没有进门,就闻到了肉香,原来,里面一口大锅正在卤肉,旁边的案板上,已经切好了一些猪头肉……

老牛一指案板:吃吧,兄弟!一看到肉,邱成均也没犹豫,拿起一块塞到嘴里,顿时,肉的香味令他大快朵颐起来……想不到,站里还有职工偷偷吃卤肉,不过,这事已是站里公开的秘密。

后来,他得知,这里的卤肉都拿到了副食品商店出售……

然而,就在他到收购站上班的两个月后,竟有人来求他帮忙。

原来,村里人都知道他在收购站上班,邻居邱四爷家的猪想卖,就把猪拉到了收购站,邱四爷让孩子在外面看着猪,自己跑到办公室找邱成均说了来意,邱成均不好拒绝,于是,等队伍排到邱四爷的猪时,邱成均悄悄和验猪员老林打了一个招呼,四爷的猪就成了一级猪,价格也是最高的。

当时,一级猪是一斤5毛2分钱,二级猪4毛8分钱,三级猪也就是出肉率最低的猪,价格一斤4毛2分钱。

结果四爷的那头喂了一年半、138斤的瘦猪,由三级猪变成了一级猪,多卖了13块8毛钱,四爷喜滋滋地回家了……

从此后,村里卖猪人家,隔三差五找到邱成均开后门,但是,邱成均怕影响不好,后来专门回家和父亲说了,希望阻止乡亲找自己开后门,但老父亲可不管这些,说村里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还都带着亲戚,帮一把的事,哪能不管,这让邱成均十分为难。

然而,让邱成均为难的事情还在后面。

昔日的战友和同学也都知道了邱成均在收购站上班,在那样一个猪肉紧俏的时代,他也成了战友同学和攻关的对象。

邱成均的一位战友是县直部门的头头,年底单位想给职工搞点福利,猪肉是首选,可是,在猪肉凭票计划供应的时代,想弄到肉可很不容易。

于是,战友找到邱成均,希望批点猪肉,但邱成均不是站长,即便是站长,也不敢随便开这个口子。

但战友找来了,面子多少还是该给一点的,当时,邱成均找到站长,好话说了一箩筐,站长总算批了50斤,并反复交代这事千万不能说出去,尽管这个数字距离战友的期望值差了一倍还多,但是,战友最后还是一个劲地向邱成均表示感谢!

到了1991年的时候,邱成均成了收购站的站长,但此时县里已经有多个养猪场,收购站往日的热闹渐渐消失了。

等到了1994年的时候,县里的这个收购站近乎关门,邱成均也离开了单位,他下岗了。

但是,转业后一直和猪肉打交道的邱成均,却在没了工作的时候,想到了“靠肉吃肉”,他租了一间临街的门面房,卖起了卤肉。

为了让自家的卤肉卖出好价钱,他拿出了当年在部队扎实工作的劲头,在卤料的配方、煮肉的火候上反复琢磨、比较,最终摸索到了美味独特的配方,后来,他凭着这个配方,自家的卤肉生意红火起来,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在县城里开了三家店,县城里的人们一说起“老邱家”品牌的卤肉,没有不知道。

没有工作的他,在县城边盖起了一栋小楼房,在刚开始有私家车时他就买了车,如今他年龄渐渐大了,也干不动了,就雇人来干,享起了自己奋斗得来的清福。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只要有心,都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