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车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燃油车的价格越来越混乱,在国产汽车销量上涨、新能源车发展迅速等原因的冲击下,合资品牌汽车的价格一落再落,7.98万元的朗逸、卡罗拉;13万元的帕萨特、雅阁;30万的宝马5系、奥迪A6等,已经成为了车圈常态。
进入7月,宝马率先宣布要退出中国市场价格战,随后,奔驰、奥迪、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品牌也纷纷跟进,宣布收回此前给出的高额优惠,要让价格回归“理性”。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本身不够“理性”。
首先,合资汽车定价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更高的品牌溢价,这一点已经是老生常谈。其次,横向对比国产汽车,在用料、配置等整车制造层面,合资汽车在成本投入上其实相对更低,如果按照指导价格进行销售,本身有很高的利润率。
我们以数据说话,2023年,背靠合资品牌的中国大厂,依旧实现了较高的净利润收入,以上汽、一汽、广汽等车企为例,主要利润来源依旧以合资品牌为主,而同年,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等就已经进入到大额度优惠阶段。
以奥迪为例,国内多款车型优惠幅度超过20%,但2023年全球净利润为14.23亿欧元,中国单一市场净利润为9.15亿欧元,占比64.3%,这还是和一汽、上汽分润之后的利润。
换而言之,合资品牌优惠卖车,只是收入少了但决然没有到赔钱的阶段。但是,在整个汽车供需链条上还有一个重要结构——4S店,这也是中国汽车销售环节的主流结构,也是降价卖车的直接执行方。今年广汇汽车暴雷,无法交车、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缠身,但它并不是第一个入不敷出的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
所以从行业角度来说,优惠卖车第一个受伤的就是4S店,那么从厂家角度出发,保护自己的销售渠道肯定是重中之重,一旦4S店退网,第一个问题就是车企和消费者之间出现断节,包括销售和服务两个大板块,前者伤了车企,后者伤了车企和现有车主。
这一波车企退出价格战的决策,就需要考虑三个现实性问题: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消费者认可度。这三个问题是内外兼并的,所以反问一句的话:合资品牌的影响力还高吗?产品竞争力还高吗?消费者更喜欢合资还是国产?
从这三个问题来分析,如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在30万级上市场内依旧有很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认可度,如蔚来、理想等品牌,对它们造成的冲击决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大。
但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在20万级左右的汽车市场,却受到了来自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上汽等中国车企的强力冲击,以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例,上述6家中国车企冲进前十,累计销量超过了合资汽车,这就足够解释,在品牌、产品、认可度三大维度,中国车企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海外车企。
在这样的前提下,大众、丰田等车企宣布退出价格战,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释放低价位市场,保证原有的单车利润,也就是放弃部分消费者,将销售重心放在消费能力相对更高、依旧不认可中国车企的消费群体上。可这种策略会长远吗?
目前中国汽车不仅性价比更高,而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造车工艺的提升,在动力、节能、品质三个关键产品力上,中国汽车已经呈现出超越之势,年轻消费者的品牌认可度也更倾向于国产汽车,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海外品牌退出价格战的举措,实属无奈之举,所谓保护品牌形象,无非就是最后的挣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