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网友:今天到处天灾,居然还增长了

清风挽明月 2024-11-02 20:54:43
一、丰收喜讯,震撼来袭

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一重大成就如同一颗震撼弹,在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个喜讯时,无数目光聚焦于此。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从夏粮早稻的丰收到秋粮收获进度已达82.5%,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科技的强大支撑。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是近9年增产最多的;早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60亿斤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我国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各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间作套种,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为整体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良种的推广到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从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升级到智能化管理,都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粮食产量的突破,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二、天灾之下,何以丰收

(一)科技支撑,化险为夷

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挑战,但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应对旱涝灾害方面,先进的灌溉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地区建设了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情况精准灌溉,在干旱时及时供水,洪涝时迅速排水,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同时,种子改良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灾性。科研人员不断培育适应极端气候的新品种,如具有更强抗旱、抗涝能力的种子。荃银高科研发的水稻品种 “沪旱1516”,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良好,具有抗高温表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省份种植,对稻瘟病也有一定抗性,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

(二)政策助力,激发活力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如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财政部还明确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包括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水平、持续支持种业振兴行动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等,为粮食生产筑牢根基。

(三)产后创新,提质增效

粮食产后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粮食产业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效益。粮食共富驿站等创新模式整合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开辟网上预约、上门收购、免费脱粒清理等特色业务,让农民卖 “省心粮”;提供免费茶水、便民食堂、休息场所等贴心服务,让农民卖 “舒心粮”;采取价格上榜、质量上墙、样品上台等方式,让农民卖 “明白粮”。同时,未来粮仓的建设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智能化管理和先进的保鲜技术,确保粮食储存质量。

(四)储粮智慧,减损增收

增加粮储 “智慧仓” 成为减少粮食损耗、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储粮 “黑科技” 不断亮相,如节粮减损智慧方案中的粮储 “智慧仓”、AI 粮管家、巡检机器人等。这些 “黑科技” 为减少坏粮风险、降低储粮损耗出谋划策。例如,一款零碳 “5S” 低温粮仓系统能令粮仓全天、全年保持在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智的环境状态下,将粮库的损耗率降至0.2%/年以下,平均减少0.6%的粮食损耗,同时每吨粮每年的能耗费用约为3至5元,对比常规的低温粮仓节约70%至80%的能耗。

(五)适度加工,开辟新径

推广适度加工技术,为提高粮食出品率和发展全谷物产业开辟了新路径。随着人们消费观念从 “吃得好” 向 “吃得健康” 转变,粮食加工也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新修订的《大米》国家标准对大米 “加工精度” 指标设置了上限,突出适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营养价值。新修订的小麦粉国家标准以加工精度和灰分含量作为分类指标,引导适度加工,提高出粉率。我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制定 “中国好粮油” 系列行业标准,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大大提高了出粮率。以大米为例,若适度加工,粳米出米率约为70%,籼米约为68%,出米率可提高3%至5%,按2019年1.59亿吨食用稻谷加工量计算,可增加出米量470万吨至790万吨。

三、丰收意义,深远重大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此次粮食丰收,确保了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即使在全球面临严峻粮食安全挑战的背景下,我国仍能实现粮食丰收,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丰收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例如,从 “卖原粮” 到 “卖产品” 再到 “卖品牌”,粮食产业链不断增值。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粮食产业链条加快向上下游延伸。像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鲜食玉米种植、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优质杂交谷子种植等,通过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全国107万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 “田保姆”,服务带动小农户9100多万户,产量和产能增加的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让农民种粮有支撑,收入增长有底气。

(三)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丰收也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各地在粮食生产中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如江苏省太仓重点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将水稻秸秆制作成饲料喂养当地特色畜禽湖羊、将湖羊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来提升土壤有机物含量,化肥使用量降低了30%。另一方面,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粮食丰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地告别 “一稻独大”,发展稻虾共作、稻蛙共作、稻鱼共作等多种经营模式,以及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