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有令人感动的至孝画面,当然也留下了许多让人们称颂的友情。
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不少令人感动的友情故事,他们是伯牙与钟子期,是管仲与鲍叔牙。
当然,这是在古代,在近代的中国史中也存在着一段让人们铭记的友谊,他们是刘伯承和邓小平。
“长期共事,相知甚深”——这是对刘邓友谊的形容。
他们之间从最初认识的时候,就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十多年,为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是别人达不到的,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也是别人想象不到的,一直到刘伯承去世的前夕,华国锋去看望他,他留给华国锋一句话。
这句话是一个和邓小平有关的要求,这个要求便是刘伯承希望自己死后,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
刘伯承初遇邓小平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次年年初,邓小平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让他到第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的命令。
第一二九师驻扎在山西太行山,这里自古以来便有着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邓小平到任后不久,就与师长刘伯承指挥了多次伏击战,这也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第一次并肩作战。
那个时候的他们可能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几年无论走到哪,刘邓大军都威名赫赫,更不会想到一次看似平常的调任,让他们以后的十几年都将一起并肩作战。
在太行山上,他们不仅一起打仗,还一起种地。
为了解决吃食问题,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干部家属们亲自开荒种地,他们的地里总是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
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在太行山更是以身作则,炊事班的伙计看他营养不够想给他增加伙食,而邓小平同志却坚决不愿,他坚持和战士们按照定量供应吃饭。
他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八路军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
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刘伯承和邓小平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他们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学习,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干将。
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那种默契是磁场的相互吸引,他们两人身上相似的品质让他们成为了军中的灵魂。
有他们的驻守,太行山更加的巍峨,更加的高不可攀。
刘邓大军名扬天下作为战场上的最佳搭档,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军中的威名竟不知谁比谁更高,但他们两人都特别欣赏对方的做事风格,尊重对方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之间的想法越来越一致,思想也越来越相通,那个时候在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邓小平说过的事情,再去问刘伯承,那么他一定会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说法去办。”
反过来,如果一件事情刘伯承做了决定,你再去问邓小平他同样会说:“按照刘师长说的做。”
不得不说,他们真的是一对很合适的搭档。
1947年,他们下达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命令,这一战有着很大的风险,是一种独特又大胆的进攻方式,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形成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三路作战格局,而刘邓大军所要扮演的便是中央突破的角色,时间紧任务重。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了他们又一个一战成名的战役,但是这一战对他们来说也是困难重重。
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最终挺进大别山,除了依靠当地的军民群众之外,还得益于两位领导人严密地配合。
这一战是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军民同心协力的结果,也是刘邓大军不远千里拼杀的结果。
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风险最大,牺牲最大的战役,毛泽东曾说这场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如果不是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地配合,这场战役就不可能如此快就取得胜利。
刘邓大军因为这一战而成名,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友谊也因为这一战而加深。
开国元帅,刘伯承被错判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作为开国元帅的刘伯承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他是战场上挥斥方遒的将军,在开国初期百废待兴,他又是一个甘愿放弃功名,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他不计较得失,一直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在祖国建设初期他强撑着病体,奋斗在建设军事学院的第一线。
在他的努力下,1956年经过他一手打造的军事学院终于从原来的几百人增至几千人,而且他对军事学院有着独特的管理方式,他提倡人人都可以当院长,于是形成了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
同年初,毛主席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了刘伯承所创办的军事学院,并且对这个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人生好像不该事事如意,即使是经历过无数战争的开国大将刘伯承也不例外,6月份中央下发了一个文件,当时没想到一个文件会影响他的后半辈子。
这个文件表明,党要克服一切困难,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对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这个文件看上去没什么,但是对于建设军事学院的刘伯承来说却是个致命的弱点。
在祖国建设的初期,我国大量地借鉴苏联的模式和经验,甚至发生了一边倒的倾向,没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式。
无论在什么方面我们都是在借鉴苏联经验,刘伯承创办的军事学院也不例外,很多管理模式和考试制度都是照搬苏联的。
在接收到文件后,刘伯承马上开展了学员座谈会,开始了自查自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而此事让本来就存在很多管理和制度问题的军事学院马上就陷入了僵局中。
很多学员不满课业制度和考试制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人甚至将不满的告状信寄到了中央。
要知道,当时的军事学院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自然学员的意见也变得重要,举报信到中央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面对军事学院的问题,中央开了几场研讨会,最终派了一个工作组进驻军事学院。
中央派去的工作组在军事学院调查了一段时间以后,写了一封报告前往中央,报告的大意是指军事学院的教条主义已经非常严重,而面对众多学员的反映,院委领导始终犹豫不决。
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来作为院领导之一的刘伯承难辞其咎。
根据报告中央很快作出了处罚决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957年,刘伯承在重压之下提出了请辞,而他的请辞,很快便被中央批准了,1958年在林彪等人的推动下,反教条主义被推向了高潮。
矛头很快指向了创办军事学院的刘伯承,好在毛主席有意保住刘伯承让他幸免此难。
那段时间,是刘伯承将军征战多年也不曾遇到过的困境,他最终只能够辞职回乡做一个闲散之人。
但在此后的生活中,反教条主义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挥之不去。
到了十年特殊时期,他的双眼几乎看不见了,而对于那些极“左”的声音,倒是听得越来越明显。
刘伯承提要求:邓小平主持追悼会他每天听着外面的声音,事情好像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于是他请人叫来陈毅老总,向他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听到陈毅的车子到了院门口,刘伯承摸索着出了房门,陈毅看着刘伯承的样子,赶紧将他扶进了屋里。
抓着陈毅的双手不停地颤抖,他问陈毅:“听说国防部大楼也被冲了,这还了得!大家都怎么样啊?贺胡子,还有小平同志,他们情况如何?”
陈毅看着眼睛几乎失明的刘伯承,不忍心再把情况如实相告,于是只能转移了一个话题问他身体怎么样?
怎料,刘伯承叹气说:“不行了,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这两只眼睛要废咯!”
陈毅老总却说:“看不见也好,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事嘛看不见更好。”
说完,整个人往沙发上一坐。
刘伯承知道陈毅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就算眼睛看不见了,心还在啊!
他能够听到风言风语,能够听见外面的恶人是怎么说他们的,更能够感受得到。
面对陈毅的沉默,刘伯承再次忍不住问到邓小平的情况,这次陈毅也没有隐瞒,而是如实说来,他告诉刘伯承,小平同志被扣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看形势恐怕凶多吉少。
刘伯承两眼一黑,往后一坐,这下眼睛是真的彻底看不见了,但他似乎并不关心自己的病情,而是捶胸顿足的说到:“这可怎么得了,小平同志。”
陈毅看在眼里,他知道这两个老伙计从抗日之初开始就是默契的搭档,这么多年早就成为了知己,他们一起扛过枪打过仗,还要一起经历这些磨难。
不久后,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而陈毅也在1972年离开人世,从此双目失明的刘伯承便很少出门。
再到后来,他的生理功能也逐渐丧失,先是失去了思维能力,后又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再后来就是直接躺在床上度过。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只有华国锋等几位老友会时常去看看他,有一天华国锋像往常一样去探望刘伯承,原本已经丧失了思维能力已久的他,却对华国锋说了他这一生的最后一句话。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让小平同志为我主持追悼会,否则不进入八宝山。”
后来,刘伯承逝世,邓小平果然为他主持追悼会,追悼会的这天,邓小平带着家人最早来到追悼会现场,他想尽心尽力地为他这个老搭档做完最后的事情。
刘伯承死后,他的骨灰分为两份,一份进了八宝山,一份去了戈壁滩。
在他死后一年,他的事情终于得到平反,但他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或许对他来说,邓小平能够为他主持追悼会就已经很圆满了。
至于其他的事情,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在意,死后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他的一生身心都给了党,其他的他已经不在乎了吧!
刘邓之间的友谊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刘伯承为什么要对华国锋说出那样的话,为什么一定要邓小平为自己主持追悼会呢?
我想,其一大概是他死之前最后的牵挂便是邓小平吧,他们之间是多年的搭档,邓小平为他主持追悼会也让他们之间的友谊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吧!
其二,我猜是刘伯承想以此来帮助邓小平,当时邓小平正面临再次打压的状态,他希望邓小平为自己主持追悼会,或许是想让他这个老朋友的事情有所转机吧!
他在被打压期间,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邓小平同志的境遇,他从心底里不希望邓小平落到他一样的下场。
刘邓之间的友谊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和打磨,他们之间是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说起来,刘伯承比邓小平大了整整十二岁,他们都是属龙,或许在邓小平的心中刘伯承既是战友也是兄长,而在刘伯承的心中亦是如此,邓小平既是领导也是兄弟。
这两条龙跨越大半个中国相遇,他们一起为救亡图存而奋斗,最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他们经历半个多世纪打下的新中国,我们应该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去守住我们的祖国。
参考文献::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_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4-0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306页刘伯承邓小平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上)刘伯承苏联求学:取下假眼珠深夜苦读南上的最佳拍档 .薛庆超:"三女跳岸"等山西省黎城县人民的抗日事迹感人肺腑-刘蒙:刘伯承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 带来解放战争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