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宰相”写的颜体行书,墨饱满而字体丰腴,让人惊艳不已!
刘墉进士出身,“罗锅”之说并不可信提及清代乾隆年间的杰出人物刘墉,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他在政治、文学、史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那个被电视剧略带夸张演绎的“刘罗锅”形象。事实上,刘墉,作为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公子,身高并不矮小,只是长年累月的案牍劳形,让他背脊略显弯曲,与民间流传的“罗锅”形象相去甚远。
在那个注重仪态与才华并重的时代,刘墉能在三十三岁时高中进士,不仅因为其书法造诣深厚,也离不开其端正的相貌,所谓的“罗锅”之称,更多是坊间趣谈。
刘墉的仕途之路颇为顺畅,他曾任江苏学政、会典馆总裁官等重要职务,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特别是在协办和珅贪腐大案中,展现了非凡的胆识与智慧,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然而,真正让刘墉名垂青史的,还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在乾隆朝,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并称为四大书法家,其作品之珍贵,一度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他的书法特色鲜明,用墨极为讲究,饱满而不失浓郁,字体丰腴而不失力度,展现出一种浑厚端庄、雄厚劲遒的独特韵味,时人因此赋予他“浓墨宰相”的美誉,与另一书法家王文治的“淡墨探花”相映成趣。
刘墉的这件行书,颇有颜体风韵今日,我们不妨一同欣赏刘墉的行书佳作《渔父歌》。这幅作品,初观之下,便能感受到一股超脱尘世的禅意,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淡泊与宁静,与董其昌书法中那份萧散淡远、不温不火的气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刘墉的书法,并非简单模仿前人,而是博采众长,既吸收了赵孟頫、董其昌的笔法精髓,又巧妙融合了苏东坡的豪放、颜真卿的雄浑以及钟繇的古朴,其中尤以颜真卿的影响最为深远。
在《渔父歌》中,刘墉的用笔显得尤为自信与自由,墨色厚重而不失灵动,字与字之间虽多独立,却气韵连贯,整体布局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这种看似笨拙实则浓厚的风格,正是刘墉书法魅力的所在,它超越了形式上的精巧,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深邃,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这位“浓墨宰相”的内心世界产生无限遐想。
至于你,在细细品味刘墉的这幅行书《渔父歌》时,或许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与触动。是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吸引了你,还是那浓墨重彩下隐藏的坚韧与力量触动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