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国庆,来山西博物院看十二大镇馆之宝,其中两件为镇国之宝

牛奶文化 2024-09-30 20:16:07

山西博物院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山西博物院共有文物50余万件/组,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图书古籍11万余册,目前展览的文物有3431件/组。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组山西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它们代表着山西不同时期的文物精华。

第一展厅:文明摇篮(1件)~彩陶罐

彩陶罐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800—5300年)

彩陶罐,于1989年在山西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该彩陶罐高45.8厘米,口径35.5厘米,底径15.5厘米。体型硕大,完整无缺,是这一时期山西发现的最大彩陶罐。因其罐口周围的纹饰,抽象的组成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因此,它也被誉为“山西的史前玫瑰”。

第二展厅:夏商踪迹(1件)~龙形觥

龙形觥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龙形觥为盛酒器,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墓葬出土。通高 18.4 厘米,通长 43.8 厘米,宽 12 厘米。

龙形觥通体呈角状,整体造型奇特,纹饰粗犷,特别是鼍纹(鳄鱼纹)在青铜器中独一无二。作为存世孤品,龙形觥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

龙形觥不仅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而且也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第三展厅:晋国霸业(4件)~晋侯鸟尊、晋侯稣钟、玉组佩、侯马盟书

晋侯鸟尊 西周 ( 前 11 世纪—前 771)

晋侯鸟尊为盛酒器,于2000年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墓主人为第一代晋侯燮父。鸟尊通高 39 厘米,长 30.5 厘米,宽 17.5 厘米。

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小鸟相望为主体造型,在凤尾下设有卷鼻象首。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证明其为晋侯祭祀宗庙时的礼器。

晋侯鸟尊不仅是山西博物院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晋侯稣钟 西周 ( 前 11 世纪—前 771)

晋侯稣钟,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8 号墓,共有16枚。现由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分别收藏。

晋侯稣钟,刻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甬钟上。记载了晋侯稣在周厉王三十三年,随周王伐夷平叛,得到嘉奖的史实。

2002年,西周晋侯稣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另外,晋侯稣钟的铸成时间要比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还要早400年左右。

玉组佩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玉组佩为丧葬玉,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63 号墓。此墓主人为第八代晋穆侯次夫人。

这件玉组佩由204件玉饰组成,其中代表身份地位的玉璜就有45件,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的一件。

这件晋侯夫人玉组佩是目前我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代表了西周时期最高的治玉水平。是我国第三批不准出国(境)文物中的一件。

侯马盟书 春秋(前770-前476年)

侯马盟书为玉片文物。于1965年-1966年在山西省侯马市秦村晋国遗址出土。该盟书是东周时期诸侯与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

侯马盟书共出土 5000 多件,字迹较清楚的有 650 余件。这些文字是我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真迹。侯马盟书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侯马盟书”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极富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之一。

第四展厅:民族熔炉(4件)~胡傅酒樽、漆画屏风、鞍马出行图、虞弘石椁

胡傅酒樽 西汉·河平三年(前26)

胡傅酒樽为盛酒器,于1962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此酒樽高34.5厘米,口径64.5厘米,重量约32公斤。

胡傅酒樽通体鎏金彩绘,器身布满虎、骆驼等十几种动物图案,将中原器形与草原装饰合二为一,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

胡傅酒樽以其体型硕大,鎏金加彩的装饰工艺,成为同类文物中的佼佼者,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漆画屏风板 北魏·太和八年(484)

漆画屏风板,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该屏风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司马金龙原为东晋皇族后裔,在北魏袭爵作官,死后赠大将军、谥康王等封号。

司马金龙漆画屏风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北魏早期绘画实物的空白,展现了北魏时期南北方文化的融合,而且其精美的楷书文字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该文物不仅是第一批64件不准出国(境)的文物中的一件,而且也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出来的89件镇国之宝当中的一件,更是《国家宝藏》第二季上榜文物中的一件。

《鞍马出行图》(部分)壁画 北齐·武平元年(570)

《鞍马出行图》为墓葬甬道壁画,1979年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该壁画长约520厘米,高约156厘米。

此壁画为娄睿墓壁画中的一部分,该壁画描绘的是墓主人骑马出行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疏密得体,人物和马匹神态各异,体现了画工高超的画技,和对生活精准的观察力。

2002年,娄睿墓壁画中的“鞍马出行图”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同时也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出来的89件镇国之宝中的一件。

虞弘墓石椁椁身 隋·开皇十二年(592)

虞弘墓石椁,是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发现的一处隋代古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石椁高217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

石椁为三开间歇山顶仿木构建筑。由椁顶、椁身、 底座三部分数十块构件组成,其上不仅刻有浮雕画面,而且还施彩并局部描金。

虞弘墓石椁是第一座有确切纪年,反映中亚古国的实物资料。它对研究入华粟特人,特别是祆教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1999年虞弘墓石椁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又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第五展厅:佛风遗韵(1件)~邓峪石塔

邓峪石塔 唐开元八年(720年)

邓峪石塔,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雕刻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1998年被盗,之后流失海外,2017年由台北中台禅寺捐赠于山西博物院。

邓峪石塔总高度为3.2米,为砂岩质地。石塔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雕刻精美。1965年邓峪石塔,被公布为首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邓峪石塔之所以珍贵,就在于我国现存唐代石雕四面造像塔较少。而这座石塔不仅代表了盛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水平,而且对于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与雕刻艺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六展厅:戏曲故乡(1件)~金代董明墓戏俑

董明墓戏台及戏俑 金

董明墓砖雕戏台及戏俑,于1959年在侯马市董明墓出土。戏台位于墓室北壁上部,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

戏台上有五个彩色戏俑,高约20~22厘米。从左至右分别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等五个角色,他们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

‌金代董明墓砖雕戏俑可以入选2019年度《国家宝藏》故宫特展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展现了金代戏曲艺术的成熟状态,而且作为珍贵的文物,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结:山西博物院的这十二大镇馆之宝,跨越千年历史,不仅见证了山西的悠久历史,更展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