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采燕窝人余成明:一斤高达2万6,但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云舟史策说 2024-08-15 01:19:02

悬崖壁上骨瘦如柴的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采燕窝,像一只“猴子”来回跳跃,从一行人走到一个人,从2元一两到2万6一斤,凭卖燕窝从贫穷到住上楼房,他也成为了最后的燕窝人。

然而,即便随时可能丢失生命,他还是坚持了40多年,本以为儿子会子承父业,没成想儿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这门绝活。

什么原因让他坚持了40多年?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儿子如此抗拒学习?这条发家致富之路为何只剩下他一人?

最后的采燕窝人

有这么一个村子,隐匿在四川省凉山州偏远的大山中,与世隔绝——海子村,这里地处偏僻,距离县城百里之外,交通极为不便。

更让村民们感到绝望的是,这里的土地贫瘠,长年干旱少雨,作物收成欠佳。

然而,这片贫瘠的大山中蕴藏着惊人的财富,因当地峭壁众多,成为许多岩燕的理想栖息地,这些野生岩燕会在悬崖峭壁上筑巢,产下珍贵的燕窝。

自清朝开始,村民就发现可以通过攀爬采集这些天然燕窝,换取可观的收入,尽管采集过程十分危险,需要高超的攀爬技巧。

但为了生计,一代代村民仍然铤而走险,将身体悬挂在数十米高的峭壁上,用手爬入峭壁中的洞穴,寻找新鲜的燕窝。

渐渐地,大多数人都选择放弃了,因为实在太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悬崖,丧命当场。

而余成明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采燕人”,他勤奋地跟着村里两位资深的采燕老手学习,终于掌握了技巧。

1979年,年仅十多岁的余成明开始跟随村里两位八九十岁的彭姓老人学习采燕窝,16岁的他头一次成功地完成了采燕任务,从此步入这一行。

对余成明来说,每一次的采燕都是在与死神抢夺生命,他需要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攀爬,全靠一根绳子悬挂,稍有不慎就可能坠毁。

在黑暗、潮湿的山洞中摸索寻找燕窝,还要提防毒蛇的偷袭,然而,他从未放弃,只为了那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现年50多岁的余成明个子不高,约1.7米左右,瘦弱而又精干,经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黝黑而发亮,双臂也比普通人更加修长有力。

时过境迁,曾经村里的老采燕人要么意外离世,要么转行谋生,今天只剩余成明一人在坚守。

拿命“博”燕窝

余成明一家住在海子村一栋两层的小砖房里,他从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拿出了一个大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他今年采摘的各类燕窝。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就是最上乘的一级货,预计可以卖到2600元每两,折合人民币每斤2.6万元,已经有买家订了货。

由于燕窝实在太贵,余成明很少将货源拿到市场上兜售,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直接卖给采购商。

为此,他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开车到县城里去发货,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络绎不绝,有时候货源还没采集齐就已经预订一空了。

尽管燕窝如此抢手,能够带来可观的收入,但采集工作的危险性和艰辛程度也丝毫不亚于此。

余成明离家的时候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他特意带上了几捆攀岩绳索和一个军绿色背包,里面装满了他采摘工作所必需的工具。

为了扩大采集量,这次他还叫上了两个亲戚作伴同行,天色渐晚,一行人驱车前往雅砻江边,天一亮他们就开始徒步登上悬崖,小心翼翼地踩着崖壁边缘的羊肠小道前行。

羊肠小道崎岖难行,需要手脚并用,有时不得不深入灌木丛里摸索,随时警惕着头顶上的落石。

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总算来到了一处深谷边的绝壁前,这里就是燕窝的藏身之所,离地面有几百米远。

余成明带好安全绳,背上特制的口袋,双手紧紧攥着绳索横空荡秋千一般荡进了洞穴,同行的两个人则在外面死死地把控着绳索的另一端。

洞穴内一片漆黑,余成明只能依靠头灯照明。不出一个小时,他便顺着绳索艰难爬回顶端,额头和衣服都已湿透。

这一次总算收获颇丰,只是手上还带了些擦伤,他笑着说:“经常要用手指抠岩缝,指甲长不出来是常有的事。”

燕洞里面阴冷潮湿,他都已经感觉不到冷了,还得继续忍受,不过想到这些年燕窝价格的上涨,余成明便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余成明这一辈子几乎都是在江边山崖上与死神作伴,他自己也承认,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这些年余成明也不止一次遭遇险情。

有一次他因手滑未能准确荡进洞中,结结实实撞在了峭壁上,直接断了两根肋骨,所幸及时被发现送医,才保住了性命。

但这场意外也让他在家里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恢复了体力。没过多久,为了家里的生计他又重新拾起工具上了山。

面对采访者的质疑,他解释说这么危险的工作为什么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冒险,答案只有一个字——钱!

对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农民来说,一年的辛勤耕作收入都寥寥无几,但凭借采燕窝就可以额外增加五六万元的收入,有时如果品相好的话还可以翻上一番。

如今市场上品质一般的燕窝按个出售,价格在一两百元之间,而余成明每年能采到五六百个,一级货的价格更是高达每两2600元。

正如余成明所说的那样:“燕窝就是拿命去‘搏’的,但它让我的生活也因此而富裕了很多啊。”

“燕窝人”的规矩

余成明对方圆数百公里的燕窝洞穴了如指掌,他每年4-5月出门数日采摘,足迹遍布甘孜、雅安、乐山等地,尽管路途遥远,成本不菲,但余成明从未放弃,因为他深知燕窝的珍贵。

他秉承“山有精神,洞有灵气”的理念,每年只采集一次燕窝,既确保燕窝的可持续性,也能提高燕窝的品质。

余成明深知保护金丝燕种群的重要性,因此他坚持这一原则,即使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也不为所动。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燕洞,余成明投入资金对燕洞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监控,确保环境适宜金丝燕的生活和繁衍。

他还与当地社区合作,雇佣当地居民参与燕洞的日常管理工作,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又加强了社区对金丝燕保护工作的支持。

在采集燕窝的过程中,余成明严格遵守不破坏燕巢的原则,只在燕巢空置后进行采集,确保不会对正在孵化的金丝燕造成干扰。

同时余成明对燕窝的品质要求极高,他会亲自挑选最优质的燕窝,确保每一批货都是最好的。

他对燕窝的处理过程也非常讲究,从清洗、挑毛到烘干,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力求做到最好,正是因为他对品质的坚持,使得他的燕窝在市场上有着极高的声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燕窝需求量激增,但余成明采集的燕窝数量保持稳定,他坚信通过可持续的方式采集燕窝,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护金丝燕的生存环境。

他的燕窝质优价高,深受客户追捧,往往还没运回家就已被客户预订一空。然而,尽管余成明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的儿子们却对这份家业并不感兴趣。

一门难以传承的绝技

余成明对采摘燕窝这门技艺热情满满,他在悬崖峭壁间攀爬的身手极其敏捷,为了实现对这项技能的传承,他不惜投入大量金钱购买能确保安全的各种装备。

余成明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悬崖边,给他们一一展示自己操作绳索采摘燕窝的过程,作为一个出色的攀岩者,他的动作游刃有余。

但是两个儿子却都表现出了害怕——大儿子直接两腿发软,远远站着也不敢上前一步,小儿子勉强学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选择放弃了。

余成明33岁的大儿子能去附近的工厂打工,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就算是打零工,他这个年纪的人一天也能赚200-300元,相比危险的采燕窝工作,这些职业轻松许多。

余成明的妻子也十分担心让儿子们学习这项高危职业,她害怕孩子们遭受伤害,她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在悬崖峭壁上攀爬采摘燕窝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

每次余成明外出采摘时,她都提心吊胆,生怕听到任何不幸的消息,尽管这份工作的收入相对可观,但与之相伴的风险也让她夜不能寐。

当余成明准备等儿子们再长大一些后,再重新尝试教会他们攀岩技巧时,平日温顺的妻子却强烈反对这个计划。

她清楚地记得,年轻时丈夫曾在悬崖上摔断过肋骨,因此一直对这份工作心有余悸,她最后还是母亲的身份占了上风,拒绝让孩子们冒这个险。

笔者认为

时代在变,余成明也意识到不能固守“子承父业”的老路子,现在交通发达,不少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同时人工养殖的燕窝价格相对实惠,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

尽管老手艺面临着失去传承人的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没有价值和意义。相反,每一种传统技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信息来源:

《成都商报》,2019年5月24日,《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

红星新闻,2019-05-22,《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05月24日,《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因为是拿命在“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