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探望51岁的兄长福全,当他离开后,福全对儿子说此生心愿已了

晓涛评历史 2024-11-07 12:39:46

康熙探望51岁的兄长福全,当他离开后,福全对儿子说此生心愿已了

世人都知道康熙帝为一代明君,却鲜有人知,他与兄长福全之间,还有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兄弟情谊。康熙四十二年,当51岁的裕亲王福全卧病在床时,康熙帝放下万机,连夜赶赴王府探望。

当康熙帝握着兄长的手说:"皇兄,上天给朕留下的兄弟只剩你一个人了"时,福全眼中含泪,久久无言。待康熙离开后,福全对着儿子保泰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为父此生心愿已了,终于可以死了。"

这句临终遗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心酸?这对清廷兄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

一、兄弟情深:顺治遗子

顺治十四年的一个午后,紫禁城内东暖阁中,年仅八岁的玄烨正在跟随其兄福全学习骑射。只见福全手把手地教导弟弟:"射箭要屏气凝神,弓要拉满,箭要对准。"

这样的场景在紫禁城内经常可见。虽然福全比玄烨大一岁,但在宫中,这对兄弟几乎形影不离。福全生母宁悫妃董鄂氏,待玄烨如同己出。董鄂氏常对身边的宫人说:"皇上膝下子嗣众多,唯有二郎与三郎情同手足。"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看似和睦的兄弟情,却在顺治帝病重时迎来了转折。那一年,顺治帝召见了大臣们商议立储之事。朝中大臣们各执己见,有人推举福全,有人则力荐玄烨。

这时,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浮出水面。原来在此前数月,顺治帝曾多次微服私访,暗中观察诸皇子的举止。一日,他在观政殿外的回廊上,恰巧听到福全与玄烨的对话。

玄烨正在向福全请教《四书五经》的疑难之处,福全不厌其烦地为弟弟讲解。这时玄烨问道:"皇兄日后想做什么?"福全思索片刻,答道:"愿为贤王。"

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在顺治帝心中投下了一颗种子。后来有宫人回忆,那日过后,顺治帝曾连续几日独自在御花园中徘徊。

再后来的事,众所周知。顺治帝在病榻前立下遗诏,选择了年仅八岁的玄烨为储君。当诏书宣读完毕时,福全主动上前,向弟弟行礼:"皇太子千岁。"

这一拜,不仅拜出了兄友弟恭,更拜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手足之情。从那以后,每逢重大节日,福全必定携礼前往乾清宫,为年幼的皇帝贺节。而玄烨登基后的第一道旨意,便是封福全为裕亲王,赐居紫禁城东安门内。

顺治帝在世时曾说过一句话:"朕的儿子们,要像一根竹子的竹节,看似分隔,实则相连。"这句话,在福全与康熙之间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即便在后来的岁月里,两人因为政见不合时有龃龉,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兄弟之情,却从未改变。

二、权力博弈:储位之争

顺治十八年冬,紫禁城内暗流涌动。皇长子牛钮的离世,让储位之争愈发激烈。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年长的福全,一派则力挺年幼的玄烨。

这一年的秋天,顺治帝在乾清宫召见了福全。当时的情景,被一位老太监在日后的回忆中记录了下来。顺治帝问道:"二子可有何志向?"福全不假思索地回答:"愿为贤王。"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愿为贤王"四字,传遍了整个朝堂。支持玄烨的大臣们认为,这句话显示出福全对储位并无野心。而支持福全的大臣们则叹息:这位皇子过于耿直了。

就在群臣议论纷纷之际,一位西洋传教士的出现,让储位之争出现了转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洋大臣"汤若望。他在华三十余载,深得顺治帝信任。

一日,顺治帝召见汤若望,询问储位人选。汤若望不知当时朝中局势,却说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理由:"陛下,臣以为应选择身体更为强健之人为储。玄烨殿下曾经历天花,身体抵抗力更强。"

这个建议看似简单,却戳中了顺治帝的痛处。当时的满清皇室,天花肆虐严重。不少皇子公主都因天花夭折。顺治帝深知,未来的储君不仅要有治国之才,更要有强健的体魄。

汤若望的这番话,与当时朝中另一位重臣索尼的意见不谋而合。索尼曾在福临(顺治帝)年幼时辅政,对皇室子弟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也认为,玄烨虽年幼,但更适合担任储君。

就这样,在"愿为贤王"的自白和汤若望的建议之下,储君的人选渐渐明朗。顺治十八年腊月,顺治帝在养心殿召开军机会议,正式确定了立储事宜。

当诏书宣读完毕时,福全向众臣宣布:"先帝圣明,此选最佳。"这句话不仅平息了朝中的争议,更显示出这位皇子的胸襟。从此,这对年龄相仿的兄弟,一个成为了九五之尊,一个成为了贤王典范。

而这场储位之争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决定了大清朝后六十一年的统治者,更影响了这对兄弟日后的关系走向。在随后的岁月里,每当朝中大臣们谈及此事,都会感叹那句"愿为贤王"的分量。

三、军国大事:征战岁月

康熙二十七年,一纸战报从大漠传来: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众作乱,直逼边境。消息传到紫禁城,康熙当即召开军机会议。会议上,众臣纷纷举荐裕亲王福全为帅。

"此战非福全不可。"大学士明珠说出了众臣的心声。福全自幼习武,骑射精湛,更重要的是,他曾在顺治年间随军出征,熟知边境地形。

康熙欣然应允,亲自为福全授旗,拜其为抚远大将军。临行前,康熙在乾清宫召见福全,赐予御用金杯一只,以示恩宠。这只金杯后来成了福全府上的传家之宝,上面刻着"兄弟同心"四字。

征战途中,福全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创造性地采用"疑兵之计",在大漠中设立多处营寨,使噶尔丹无法判断清军主力所在。这一策略,让准噶尔军队疲于奔命。

然而,就在清军节节胜利之际,噶尔丹派出使者,声称愿意投降。福全素来重信义,接见了这位使者。谁知这竟是一场缓兵之计,趁着谈判的时机,噶尔丹暗中调集兵力。

得知此事后,康熙立即派出八旗精骑,火速传递军令:"即刻进兵,勿要迟疑。"然而此时,福全已经下令大军驻扎,准备接受噶尔丹的投降。

军情如火,一场风波在所难免。当福全率军返回大营时,康熙派出的钦差已在营门等候。钦差当众宣读了康熙的训斥:"军令如山,岂可违抗?"

这一幕被当时随军的一位笔记官详细记录了下来。他写道:"裕亲王闻旨,立即跪地,不发一言。帐中诸将无不动容。"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次军事失利后,福全府上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有一天,一位蒙着面的太监悄悄来访,送来了一盒御制药丸,说是康熙知道福全近来为军务操劳过度,特意命太医院配制。

这盒药丸,在福全府上一直保存到道光年间。据福全的孙子后来回忆,每当家人提起这盒药丸,老王爷总是默然良久。

不过,朝廷对福全的处罚仍然不轻。他被罚俸三年,取消了议政权。从此,这位曾经的抚远大将军开始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但在王府的后花园里,他依然保持着每日习武的传统,仿佛还在等待着重返战场的那一天。

而康熙,在之后的几次军事行动中,都会派人送来地图,请福全在府中为军务出谋划策。只是这些建议,都是通过私下的渠道传递,从未在朝堂上公开提及。

四、冰释前嫌:最后探望

康熙四十二年冬,塞外传来一封加急密报:正在巡视边疆的康熙帝突然接到消息,51岁的裕亲王福全重病卧床。当时康熙正在处理蒙古部落的纷争,但他立即下令:"停止巡边,即刻回京。"

这一幕被御前侍卫赵昌在日记中记载:"是夜风雪大作,万里冰封。上闻裕亲王病重,当即命换快马,星夜兼程。一路之上,竟未曾歇息。"

康熙率领的车队在深夜抵达京城。不顾朝臣劝阻,他直接前往裕亲王府。当时的情景,被王府中的一位老仆人记录下来:"那晚月色惨淡,上到得王府,鞋上、衣襟上都是雪。"

福全的病榻设在暖阁之中。当康熙推门而入时,屋内暖香袅袅。一位太医正在为福全把脉,见到康熙,慌忙跪地。康熙摆手示意他退下,径直走到病榻前。

"皇兄!"康熙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一声呼唤,让已经昏昏沉沉的福全睁开了眼睛。

福全想要起身行礼,却被康熙按住。"皇兄不必多礼,朕来看看你。"康熙说着,握住了福全的手。这时,他注意到福全的手上还留着年轻时练箭的老茧。

"上天给朕留下的兄弟只剩你一人了。"康熙说这话时,声音明显在颤抖,"你若走了,朕可就真的无亲人了。"

福全动了动嘴唇,想说什么,却说不出话来。他只是紧紧握住康熙的手,眼中含泪。那一刻,兄弟二人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在紫禁城的练武场上切磋箭术。

康熙在王府一直待到天明。临走前,他特意叮嘱太医:"用药须得小心,皇兄身子骨一向强健,定能好起来。"

康熙离开后,福全让人搀扶着坐起来,唤来长子保泰。"儿啊,"他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欣慰,"为父此生心愿已了,终于可以死了。"

这句话被保泰记在了家谱上。在家谱的眉批中,他写道:"先父与皇上本为手足,因军令之事隔阂多年。今日冰释,先父终得安心。"

第二天,康熙又派太监送来了御药,还带来口谕:"朕念皇兄当年教导之恩,望皇兄安心养病,勿要挂怀朝事。"这份口谕被福全珍重地收藏起来,直到临终都未曾离身。

这次探望之后不久,福全便与世长辞。得知消息的康熙立即中断了塞北的巡视,星夜返京。他在福全的灵前痛哭许久,并亲自为兄长抬棺,送至黄花山安葬。

五、历史回响:天家亲情

福全离世后的第三天,康熙在养心殿召开军机会议。当大臣们谈论边防要事时,康熙突然提起了一件往事:"当年朕与皇兄在练武场切磋箭术,他总说:'射箭如做人,贵在一箭穿心。'"说到这里,康熙沉默良久,随后才继续处理朝政。

这一幕被军机处的笔录官详细记载。据记载,当天下午,康熙特意派人去福全的旧府收集遗物。在福全的书房里,发现了一个檀木箱子。箱中装着当年康熙赐给福全的那只"兄弟同心"金杯,杯底还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愿为贤王,此心不改。"

康熙看到这张纸条时,立即下令:"命工部选上等材料,在黄花山为皇兄修建陵寝。"这道旨意很快传到了工部,负责此事的大臣是当年跟随福全征战的老将罗占。

罗占亲自选址,在黄花山最好的风水宝地规划陵园。他在奏折中写道:"裕亲王生前爱读兵书,习武强身。臣斗胆建议,在陵前修建一座练武场,以纪念王爷。"康熙看到这份奏折,欣然应允。

陵园修建期间,康熙三次亲临工地视察。有一次,他注意到陵园大门的石狮子与别处不同。工部官员解释说:"这是仿照王爷当年在准噶尔之战中帐前的石狮子雕刻的。"康熙闻言点头:"很好,皇兄生前最重武略。"

陵园建成后,康熙常常微服前往祭拜。一次,他带着年幼的皇子们来到陵前,指着练武场说:"这是你们的皇叔当年教朕射箭的地方。"一位老太监回忆,那天康熙在陵前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才离开。

后来,福全的长子保泰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日记中记载着福全生前的一段话:"我虽为王爷,却从未忘记教导弟弟射箭的日子。那时的箭术切磋,胜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兄弟情谊。"

这本日记被保泰珍藏,并在家谱中专门记述。他在家谱中写道:"先父与圣上,本为手足之亲。今观陵寝规制,更见圣上对先父之思念。"

道光年间,一位翰林院编修在整理康熙朝档案时,发现了一份特别的谕旨。这份谕旨是康熙在福全去世后颁布的,命令在每年清明节由钦天监官员前往黄花山祭扫。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从未间断。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