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叶剑英南下,毛主席特地嘱咐:无论莫雄犯了什么罪都要保他
1949年8月的一天,正在北京忙于工作的叶剑英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南下广东,负责指挥解放军在华南战场的最后一场胜利。临行前,毛主席亲自召见了叶剑英。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毛主席忽然想起了什么,叫住了准备离开的叶剑英:"剑英啊,到了广东后,你一定要找到莫雄同志。不管他之前犯了什么错,都要保他,要给他安排工作。"这个特殊的嘱托,让叶剑英心中充满疑惑。为什么毛主席对一个并非共产党员的人如此关心?莫雄究竟做过什么,能让毛主席在这胜利的关键时刻还惦记着他?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莫雄的革命根基
1905年,正值清朝末年,年轻的莫雄在广东韶关一带经商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随后派出大量同志南下发展组织。莫雄通过商会的关系,结识了同盟会的重要成员陈炯明,在其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莫雄积极参与了广东地区的革命活动。他利用在韶关一带的商业人脉,为革命党人筹措军饷,同时组织当地商会青年成立革命武装。这支由商会青年组成的武装力量,在韶关光复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表彰莫雄在革命中的贡献,任命其为广东军政府参谋。莫雄开始了自己的从军生涯。1913年,袁世凯背叛革命,莫雄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虽然二次革命失败,但莫雄始终没有放弃革命理想,跟随孙中山辗转各地。
1917年,陈炯明在广东掌权期间,看重莫雄的才能,任命他为第三师中将师长。莫雄利用这个职务,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当时广东军阀势力错综复杂,莫雄在其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平衡术。他一方面维持与各派军阀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暗中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力量。
1920年,孙中山重返广州,莫雄立即率部投奔。在随后的粤军统一战争中,莫雄的部队配合孙中山的革命军,击败了广东境内的反动军阀势力。这一时期,莫雄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部的种种矛盾,也见证了共产党人在革命中表现出的进步性。特别是在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后,他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莫雄对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感到深深的失望。当蒋介石开始独揽大权时,莫雄已经预感到革命的方向即将改变。他没有选择追随蒋介石,而是以健康为由,辞去了军职,转往上海定居。这一决定,为他日后与共产党建立联系埋下了伏笔。
在上海期间,莫雄表面上过着退隐生活,实际上却一直关注着全国形势的发展。他经常与一些老同盟会成员聚会,讨论国事。这些聚会中,不乏一些秘密的共产党员。正是通过这些接触,莫雄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够真正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
二、与共产党的初次结缘
1927年的上海,虽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城市,但地下革命活动从未停止。这一年春天,莫雄在一家茶馆偶遇了昔日部下刘哑佛。当年在广东时,刘哑佛是莫雄部队里的一名普通士兵,因为嗓子受伤说话不清,所以得了这个绰号。
这次重逢让莫雄颇感意外。刘哑佛已经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士兵,而是成了一名地下党员。他向莫雄介绍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特别提到了土地革命和工农运动。这些理念与莫雄心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不谋而合。
通过刘哑佛的引荐,莫雄结识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李克农。在一次秘密会面中,莫雄向李克农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他说:"我追随孙先生多年,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背叛。如今只有共产党在继续革命,我愿意献出余生。"
但是,考虑到莫雄的特殊身份,组织上没有立即同意他入党的请求。李克农向莫雄解释说,以他目前的社会地位和在国民党内的关系网,如果公开加入共产党反而会失去更大的作用。相反,如果以一个"同情者"的身份,为革命事业做些工作,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从此,莫雄开始了他的秘密革命生涯。他利用在上海的"退休生活"作为掩护,为地下党组织提供各种帮助。他的住所成了地下党联络的秘密据点之一,不时有同志借口拜访老长官来此传递情报。
1930年初,莫雄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国民党特务机关正在加紧搜捕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他立即通过安全线路通知了李克农。这个情报帮助上海地下党组织及时转移,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之后,莫雄又多次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党组织提供重要情报。他经常出入上海的高级场所,与国民党要员和军政大员来往,从中搜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整理后,都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党组织手中。
1932年,莫雄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组织上要求他重返国民党系统工作。这对莫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必须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重新建立在国民党内的关系网。为此,他先是通过老同学的关系,在南京谋得一个闲职,然后逐步接近当权者。
这段时期,莫雄表现得极为谨慎。他在国民党内既不争权也不夺利,只是以一个"老革命"的身份默默观察。正是这种低调的态度,反而让他赢得了不少人的信任。这为他后来打入国民党军事系统,获取重要情报创造了条件。
在上海的这段经历,为莫雄日后在江西的重要行动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掌握了做地下工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套可靠的情报传递网络。这个网络在后来拯救红军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巧妙周旋于国共之间
1933年春,莫雄通过在南京的关系网,成功获得了赣北第四行署专员的职务。这个职务看似普通,实则位置关键。第四行署管辖区域正处于中央苏区的外围,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重要战略区域。
上任伊始,莫雄就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人事安排。他以"用人唯才"为由,将几位隐藏的地下党员安插进了行署的关键岗位。其中,档案科科长由原国民党军官张德林担任。表面上,张德林是莫雄昔日的老部下,实际上他是一名地下党员。通过这样的安排,行署内的重要文件都能及时送到中共地下组织手中。
为了掩护这些秘密工作,莫雄在表面上做足了文章。他经常组织各种剿匪会议,发表慷慨激昂的反共讲话。每次上级来视察,他都能拿出一份详实的剿匪成果报告。这些报告中的数据往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军事行动则往往是与红军预先商定的"演戏式"遭遇战。
莫雄与红军的这种默契配合,在当时创造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第四行署辖区内的"剿匪"战果看似丰硕,实际上却从未对红军造成实质性打击。相反,这里反而成了红军的一个相对安全的补给通道。
1934年初,莫雄更是在行署内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他以打击土匪为名,在各县设立了情报联络站。这些联络站表面上是收集匪情,实则成为了红军情报传递的重要节点。通过这个网络,大量军事情报得以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中央苏区。
在蒋介石面前,莫雄也展现出了高超的伪装本领。每次蒋介石到赣北视察,莫雄都会精心准备汇报材料。这些材料既要显示工作成效,又不能暴露实情。他常常在汇报中着重强调剿匪的困难,借此争取更多的军费开支,这些经费后来大多被暗中用于支持地下工作。
莫雄还善于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当时,参与"围剿"的各路军阀之间并不和睦。莫雄经常在这些军阀之间周旋,借机制造混乱,为红军争取喘息之机。有一次,他巧妙地挑动了何健部与薛岳部的矛盾,导致两部在剿匪行动中互不配合,给了红军转移的机会。
1934年夏,随着第五次"围剿"的全面展开,莫雄的处境越发危险。国民党特务部门开始对第四行署进行秘密调查。为了转移注意力,莫雄主动请缨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在行动中,他故意指挥不力,造成部队损失,随后以此为由主动请辞,暂时避开了特务部门的注意。
这段时期的周旋经历,不仅体现了莫雄高超的政治智慧,更为后来他获取"铁桶计划"情报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国民党军政系统内建立的关系网,成为了他打探军事机密的重要渠道。他的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看似危险,实则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四、打探"铁桶计划"的惊险过程
1934年9月的一个深夜,莫雄在南昌的寓所接到了一封加密电报。电报中提到,国民党正在制定一个代号为"铁桶计划"的重要军事行动方案。组织上要求他设法打探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
获得这个任务后,莫雄立即开始行动。他首先通过在南昌的关系网打听到,这个计划的相关文件被存放在南昌行营司令部的机要室内。机要室戒备森严,但莫雄发现,机要室的副主任赵德胜是他昔日部下的表弟。
莫雄以探望老部下家属为名,多次登门拜访赵德胜。在一次饭局上,莫雄得知赵德胜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莫雄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主动提出帮助赵德胜还债,条件是让他接触一些军事文件。
1934年10月初,赵德胜终于同意在夜班时给莫雄开放机要室。当晚,莫雄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查阅文件。在快速浏览中,他发现"铁桶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在湘江一带布下天罗地网,将红军分割包围,再逐一歼灭。
为了获得更详细的情报,莫雄又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以检查防务为名,走访了几个参与"铁桶计划"的军事单位。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国民党在湘江沿岸已经开始部署重兵,并修建了大量工事。
10月中旬,莫雄通过秘密电台将获得的情报传递给了党组织。他详细报告了国民党军队的具体部署:在湘江两岸共布置了十几个师的兵力,还在重要渡口设置了大量机枪工事。更重要的是,他还打探到国民党军队准备在红军主力渡江时发动总攻。
然而,就在情报传送出去后不久,莫雄的处境突然变得危险起来。赵德胜因为赌债问题被捕,在审讯中供出了给莫雄开放机要室的事情。国民党特务部门立即对莫雄展开秘密调查。
为了摆脱困境,莫雄不得不使出一计。他主动向何应钦告密,声称发现了一个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并提供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线索。这个举动不仅打消了特务部门的疑虑,还赢得了何应钦的信任。
1934年10月底,莫雄又通过可靠渠道获知,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向湘江方向集结。他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给组织。这条情报对后来红军改变渡江计划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此期间,莫雄还设法搞到了国民党军队在湘江沿线的布防图。他将图纸藏在一个特制的鞋跟中,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成功转交给了组织。这份布防图后来成为红军避开国民党重兵封锁的重要参考。
这段打探"铁桶计划"的经历,是莫雄革命生涯中最惊险的时期。他必须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收集每一条情报,同时还要应付随时可能到来的暴露危险。这些情报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后来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情报工作的意义与影响
1934年11月下旬,根据莫雄提供的情报,红军总部及时改变了渡江计划。原定的主力渡江点被放弃,转而选择了上游的偏僻渡口。这个决定使红军避开了国民党在湘江设下的重重包围,成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莫雄提供的情报不仅影响了红军的战略决策,还在战术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他绘制的详细地图,红军得以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具体部署。在前进过程中,红军多次利用这些信息,巧妙地避开了敌军的主要兵力。
1935年初,莫雄又通过南昌的关系网,获知国民党正在调集滇黔地区的地方武装,准备在贵州境内布置新的封锁线。这个情报被迅速传递给了红军指挥部。红军据此加快了行军速度,在敌军布防完成前顺利穿过了这一地区。
在这期间,莫雄建立的情报网络不断发挥作用。他在各地安插的线人持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整理后,形成了一份份详实的情报简报,通过秘密渠道送到红军手中。其中包括敌军调动、地方武装分布、地形地貌等关键信息。
莫雄的情报工作还间接影响了国民党的军事决策。他时常向国民党高层提供一些经过巧妙加工的"红军动向",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导致国民党多次判断失误,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错误的位置上。
1935年春,莫雄最后一次为长征中的红军提供了重要情报。他通过在云南的关系获知,国民党正准备在金沙江沿岸设置拦截点。这条情报帮助红军选择了更有利的渡江地点,最终安全渡过了金沙江。
随后,由于形势变化,莫雄不得不暂时中断了情报工作。但他建立的情报网络仍在继续发挥作用。许多隐藏的党员和同情者继续在各地收集情报,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从整体来看,莫雄的情报工作具有多层面的意义。首先,他提供的军事情报直接影响了红军的行军路线选择,帮助红军多次避开了敌人的重点围剿。其次,他建立的情报网络为党组织在各地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更为关键的是,莫雄的情报工作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他善于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在敌人内部建立情报网络的经验,为后来党的地下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莫雄的情报工作还具有长远影响。他培养的一批情报人员,后来都成为了党的地下工作骨干。他建立的多处秘密联络点,在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他总结的情报工作经验,也为党的情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情报工作的实施过程表明,在革命战争年代,情报工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准确及时的情报能够帮助指挥者作出正确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这些情报的获取,离不开像莫雄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