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气候无关!千年前还需筑堤防水的楼兰,如今为何变成沙漠废墟?

全城探世界 2024-05-14 22:06:43

提到楼兰,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一片沙漠中的废墟”。

楼兰古城

确实也没错!

在今天,如果你去楼兰古城,看到的一定是一望无际的黄沙,以及各种断壁残垣,它是一片沙漠中的废墟,也是一片可怕的生命禁区,对普通人来说,即使走进这片废墟都很有难度,更别说在这里生存和生活了;

然而,同样是在这片废墟内,那些被黄沙半埋的残破的城墙、房屋、街道和烽火台,此外也许还有干涸的河道、枯死的胡杨林以及未被沙漠覆盖的区域残留的植被根系,等等……

楼兰遗址

这一切却都在提醒我们,曾经的楼兰,不是今天这样子的。

那么,历史上的楼兰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根据全城探秘查到的资料:

1.两汉时期。

两千多年前,西域曾分布着多个国家,也就是有名的西域三十六国,而楼兰就是其中之一,其建立于公元前176年,随后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史记》记载而逐渐被人熟知;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时期成书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称,“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这里所说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而楼兰就是毗邻罗布泊的一座“城郭”;

不过,彼时关于楼兰的记载还比较粗略,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座古城,但古城究竟是什么样的?更详细的情况没有记载。

到了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对楼兰的介绍就详细多了;

楼兰古城复原图

一方面,《汉书》记载,楼兰“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表明彼时的楼兰生态环境非常不错,植被丰茂,水草肥美,当地人居然还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另一方面,《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楼兰王国的人口情况,有1570户人家,共计14100口人,国都叫“打泥”,等等,表明楼兰人口规模也不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楼兰古城全貌

此外,关于彼时楼兰生态环境情况较好还有一个明显的例证:

两汉在打通西域后,都把楼兰地区当作一个重要节点,在这里驻军屯田,进行大规模开发,从汉昭帝开始,楼兰也一直都是汉朝前出西域的支点;

要知道,楼兰国原本自身人口就不少,两汉中央政府又派驻军队,屯田开发,如果生态环境不行显然是不可能的。

楼兰曾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节点

2.魏晋时期。

即使到了魏晋时期,情况也差不多;

在楼兰出土的魏晋汉文木简中,也有“水大波深必汛”、“乘船渡河, 中流船坏”等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的楼兰,仍然处于水资源相对充沛的阶段,甚至因为河水泛滥而不得不修筑堤坝防洪;

有名的楼兰美女复原图

我们都知道,水,是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坏的关键,尤其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原本就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更是至关重要,而魏晋时期楼兰“水大波深”,人们来往需要“乘船渡河”,甚至需要筑堤防水,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

楼兰古城复原图

3.魏晋以后,楼兰就很少在古籍中出现,像是突然消失了;

其实也不是彻底消失,全城探秘也查到了一些记载,但此时的楼兰地区,跟两汉乃至魏晋时期相比,情况已是完全不同:

比如在400年,法显西行取经途径楼兰,看到的就是另一幅景象,他在《佛国记》记载称,楼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佛国记

而在644年,唐代玄奘取经同样经过的楼兰地区,他看到的景象也跟法显看到的类似,“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复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显然,楼兰并不是真的不见了,只是因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从古籍记载中“消失”了而已。

那么,楼兰为啥会“消失”呢?

全城探秘看到了很多解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但几乎都不太令人信服:

第一个,战乱。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

有人认为,楼兰之所以消失,是因为战乱被“灭国”了。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理解,历史上,西域地区分着多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征讨与战争并不罕见,比如《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发生在今天于田县境内的一次战争,就曾导致所在绿洲“绝无蘖草,其土赤黑”;

吐蕃兴起后,曾多次征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些势力, 导致当地绿洲被严重破坏, 到了宋代和明代,塔里木盆地内分布着大量割据势力,彼此之间战争频繁,对绿洲的破坏也显而易见;

西域三十六国古今位置对比

清朝时期,南疆地区也发生过多次战乱,比如1865-1878年阿古柏入侵,大肆破坏当地的水利工程,尤其是故意挖开叶尔羌河上游,“数百里间田庐漂没,驿程梗塞,城堡坍塌”,下游也因为得到充足的水资源,导致“旱潦无备,遂使土地荒芜”;

等等。

从这方面来看,说楼兰地区的绿洲因为战乱被破坏,从而导致楼兰消失,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只要一个绿洲的气候、水源等条件不发生改变,那么它即使被战争破坏,即使人口受到很大损失,也仍然可以快速得到恢复,就比如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的战乱被平息不久,受到破坏的绿洲就恢复了,并没有真正消失;

而楼兰消失后,上千年时间里一直没能重现,这显然不是战乱破坏、甚至是所谓的瘟疫所能解释的,因为如果楼兰绿洲还在,战乱与瘟疫结束后,也应该重现生机才对;

新疆沙漠无论绿洲分布,楼兰绿洲完全消失

但楼兰地区甚至连曾经的绿洲,如今都变成一片沙漠了。

第二个,气候变化。

楼兰地区曾经植被丰茂,水资源充沛,如今却变成沙漠中的一片废墟,乍一看,气候变化确实是最直接、也是很多人最容易想到的原因;

楼兰古城如今已被沙漠包围

毕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绿洲当然也会受到影响,被沙漠侵袭,依托于楼兰地区绿洲而存在的楼兰古城最后“消失”,显然也是无法避免。

但在全城探秘看来,这个原因却是最经不起推敲的。

1.众所周知,某个地区气候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持续上万年甚至更久;

而楼兰地区呢?

楼兰古城发现的文物

在上面全城探秘详细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变化,公元400年,法显看到这片区域“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枯骨遍布,此时距离曾在楼兰驻军屯田的东汉也不过短短200年时间,距离需要筑堤挡水的魏晋甚至只有数十年时间而已;

在这么短时间内,楼兰地区气候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吗?显然可能性非常小。

2.研究表明,近2万年内,楼兰所在区域的气候也基本没变;

塔里木盆地距离海洋遥远,且被巨大山脉环绕,气候干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普鲁沙山地层剖面的研究表明,从6.3万年以前到今天,这片区域一直都是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而通过对罗布泊湖盆地层中的孢粉分析和测年也表明,当地在将近2万年时间里,也一直都是干旱的荒漠气候;

在更大范围内,塔里木盆地的干旱气候乃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都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用气候变化来解释楼兰的消失,明早也很勉强。

青藏高原与昆仑山、塔里木盆地

看到这里,估计有不少人会质疑:

如果不是气候变化,楼兰怎么会从一千多年前的水草肥美、植被丰茂之地,变成如今的沙漠废墟?

全城探秘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大家非常意外。

绿洲,作为沙漠中的“孤岛”,对其影响最大的,其实并不是气候,而是两个关键因素:

沙漠和水源。

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都沿着河流分布

原因很简单,沙漠非常干旱这是常识,所以所有的绿洲都是依靠着附近的水源而存在,不管是河流还是湖泊、地下水等;

也只有依赖的水源干涸了,才会导致一片绿洲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

而楼兰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有着两个非常罕见且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盆地内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不断移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移动方向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想必不用全城探秘再多赘述了,它是我国第一大沙漠,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之一,由于所在区域常年受西风带和蒙古高压的影响,西北风和东北风强劲,导致这座沙漠一直在向南移动;

据统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个体沙丘南移速度达到每年50-60米,在过去的大约一千年里,其整体南移了100公里左右。

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位于塔里木盆地偏南区域

流动沙漠最为可怕的一点,就是它是不断移动的,即使一些水源充足的绿洲,如果边缘处没有防风固沙林,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威胁,若是水源干涸,那么绿洲更是很快会被沙漠吞噬;

更何况,流动沙漠对流经其边缘和内部的河流,本身也是非常大的威胁,移动沙丘容易阻塞河道,导致绿洲得不到水源,生态环境恶化;

河流可以让沿岸的沙漠地带出现生机,但沙漠也能让河流改道乃至干涸

可以说,包括楼兰在内,两千多年前非常有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消失,都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不断南移有关,当中的古于阗国及附近的古城、驿站遗址,如今都已深埋沙漠下方数米;

而塔里木盆地南侧一些古代绿洲的废弃时间,更是形象地展现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移趋势,比如魏晋时期放弃的喀拉墩绿洲,如今已深入沙漠230公里,唐代放弃的丹丹乌里克,如今也深入沙漠90公里,而清代放弃的旧达玛沟则仅深入沙漠20-30公里。

相比之下,楼兰及旁边的罗布泊,面对的条件则更加恶劣,它们处于塔里木盆地东北侧的大缺口附近,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整个塔里木盆地的风口,所以这片区域沙漠的移动不仅更迅猛,年蒸发量也更大,一旦水资源缺乏,后果无疑非常致命。

罗布泊及楼兰古城区域属于塔里木盆地的风口

第二,盆地内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也在不断移动。

作为塔里木盆地内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年径流量达到400亿立方米左右,是整个盆地以及各个绿洲最重要的水源;

而塔里木河也是不断移动的;

据古籍记载,在古代,塔里木河的干流河道又分为南河和北河,其中和田河与叶尔羌河、克里雅河汇合后,一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区域向东流,最后汇入台特玛湖,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南河,在今天人们还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找到一些断续的洼沟,据推测可能就是南河所留;

塔里木河的南河与北河大概走向

另一支则向北流,跟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等河流汇合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东流淌,最后流入罗布泊,就是所谓的北河。

然而,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南移,导致盆地中南部区域自然条件恶化,再加上昆仑山等青藏高原北侧巨大山脉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在盆地南侧堆积,导致整个盆地逐渐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势;

由此,塔里木河的南河逐渐北移并最终于北河合并,从北魏时期南河北移开始到清朝初年南河与北河合并,南河北移距离累计达到250公里左右;

塔里木河的南河北移距离相当大

这是个什么概念?

塔里木盆地的南北最大跨度也才500公里左右,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宽度更是只有约300公里,这意味着塔里木河的南河相当于从盆地和沙漠南侧,直接移动到了北侧;

除此之外,由于塔里木河流经沙漠地区,河床松散,河水含沙量较高,一旦发生洪水,河道往往会因为河床冲刷以及泥沙的堆积而出现小范围的改道。

沙漠沙质疏松,河道很容易发生改变

河流改道,对那些严重依赖其水源的绿洲来说无疑非常致命;

尤其是处于南河沿岸的绿洲,比如今天塔里木盆地南侧的很多古城遗址,有一些距离现代绿洲超过160公里,它们位置的变化变化,实际上就跟河流改道有关。

回过头再看楼兰,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突然消失?

据史籍记载,就是源自于塔里木河的一次大规模改道,公元300年左右,塔里木河河水向南注入台特马湖,导致罗布泊失去了水量来源,楼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草枯萎;

今天的塔里木河也无法向楼兰古城所在的罗布泊输水

在上面全城探秘提到,楼兰出土的魏晋汉文木简中曾记载“水大波深必汛”、“乘船渡河, 中流船坏”,水源丰富,然而到了后面就逐渐除现了“来水少”的记载,当地居民不得不修建“大涿池”蓄水;

即使如此,水量也已经无法满足灌溉需要,导致粮食减产,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因为粮食不足而被迫离开。

塔里木盆地内古代水利设施遗址

当然,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楼兰地区河道干涸的重要原因;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所以塔里木河的水主要来自于周围巨大山脉的冰川积雪,水量相对稳定,但盆地内的人口却是逐渐增加的,据统计,西汉时期当地人口只有23万,而到了清末就增加到180万,如今更是超过1200万人。

清代新疆地图

水量不变,对水资源的需求却随着人口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这是一个矛盾,而一个地方用水量的增加,势必会减少另一个地方的用水,这又是一个矛盾;

比如《大唐西域记》记载,今天的和田地区“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北流,国人利之,用以溉田,其后断流。”下游沿河绿洲因缺乏水资源不得不废弃;

而楼兰以及罗布泊区域,就处于塔里木河的最下游,一旦上中游地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大量取水,它们显然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也是受影响最大的;

楼兰及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所有水系的最下游

也正因如此,魏晋时期以后,塔里木河河水虽然也曾多次流入罗布泊,甚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布泊水域面积还能达到5000平方公里以上,但由于输送水源不稳定,时断时续,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无法真正得到改善。

最后一个问题:

楼兰的未来会如何?

全城探秘想说的是,同样的楼兰,东晋法显尚能看到“死人枯骨”,唐代玄奘也能看到“城郭岿然”,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黄沙半埋废墟……

楼兰古城已经被沙漠包围

很明显,楼兰古城留下的痕迹,正逐渐被岁月和沙漠所淡化、埋没。

所以全城探秘觉得,楼兰古城兴于沙漠、盛于沙漠,最终也因为沙漠而废弃,或许,就像如今这样真正跟沙漠融为一体,就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防止文章被抄袭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