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改革开放“实验田”深圳领命再创“先行示范区”

红星深度 2019-08-23 20:30:42

2019年是深圳建市40周年。这年,深圳收到一份“大礼”: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全文发布。

从40年前改革开放“实验田”,到40年后的“先行示范区”,深圳再次聚焦全球眼光。

为何是深圳?深圳打算怎么干?21日,红星新闻在深圳专访深圳市政府智囊团负责人吴思康。

吴思康

吴思康是国内著名经济学者,他毕业后的30多年里,一直在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目前,他是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为什么是深圳?

源于强大的改革基因

红星新闻:时隔40年,中央再度赋予深圳新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深圳?”

吴思康:40年前,当国民经济频临崩溃边缘时,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使命,让深圳为中国经济发展杀出一条血路。40年来,深圳不负重托,在很多领域,深圳发展遥遥领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持续领跑全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

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现在的“深圳质量”,再到接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标准”,“深圳现象”一直引发全球关注,深圳也因此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深圳不仅走在全国前列,更要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40年,深圳已累积了不错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回答“为什么是深圳”的第一个解释。

第二解释是,改革基因早已深深嵌入到深圳人骨子里,深圳一直有改革的氛围和传统。更重要的是,在历次改革和探索中,深圳牢牢守住底线,既要将改革落到实处、推出成效,又没有因改革越界而给上级或中央添堵。

正因为这些因素,深圳改革成为了全国学习和模仿的标杆,这应该也是中央不断交给深圳各项改革重任的原因。

红星新闻: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和40年前中央支持深圳搞经济特区,有什么不一样?

吴思康:过去的着重点是经济,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探新路。当下不只是经济,概括起来说,深圳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要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5个方面去做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成“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从中央赋予深圳的战略定位可看出,深圳要打造的先行示范区,不是满足于只做单项冠军,而是多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不是满足于某一阶段的领先,而是要全程领跑。在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富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由此可见,和过去比,中央对深圳的定位和要求更高了,但大家感到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

红星新闻:从一开始的改革“实验田”到现在的“先行示范区”,除了前述提及的、主要的经济改革,到全领域、多方位的改革和探索之外,还有哪些不同?

吴思康:“实验田”允许失败,但“先行示范区”意味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深圳要为全国做示范,这个示范意味着它的成功具有普适性,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深圳打算怎么干?

在现有空间拓展新动能

红星新闻:接下来,深圳打算怎么干?

吴思康: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将《意见》中已经明确的各个具体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落地,每个项目都代表新的方向、新的创造,要真正按中央要求有效落地都是不容易的事情,都会收到非常了不起的成效。

其次,按照《意见》的精神和指出的方向,围绕中央确定的三阶段目标,谋划推出更多的改革举措,确保本世纪中叶建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红星新闻:这次改革探路,对全国而言,深圳的经验得有“示范性”。这也意味着深圳没有“特权”,这样,其成功的经验才可更好复制和推广,但这是否也意味着深圳这次改革可作为的空间不大?

吴思康:过去,很多人以为,深圳是享受到了特殊政策,所以才可以持续几十年领跑全国。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后期,深圳和全国其他地方实行一样的政策,并没有所谓的“特权”。

此外,改革如果一味指望向上要“特权”和“扶持”,这是没有希望的。习惯了改革的深圳人,学会在现有空间里不断腾挪和创新,从而获得了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红星新闻:“现有空间”,主要指源自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政策空间?您能否举例说明?

吴思康:没错。我举个例子,关于科技创新资金。这方面很多城市的做法是,企业自荐申报,专家关门评审通过,相关部门落实资金拨付。这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相马”。

深圳不一样。深圳的做法是,建立科技攻关项目的动态竞争机制。比如,同一个项目会从众多申报团队中选择3到5个团队同步开展攻关,半年考查一次或一年再考查一次,在动态中逐步淘汰。于是这种动态机制就把以前的“相马”变成了持续的“赛马”。这一改革极大提升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突破现有的体制和规定,我们只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去创新和调整。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制度不允许你这么干,而是你愿不愿意调整过去已经习惯了的思路和做法,愿不愿意自我革新。

深圳的特点是,一直努力追寻最佳的解决问题办法,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所以,改革并不是一定要挑战或突破现有的体制,现有空间还很大,事在人为。

红星新闻:关于深圳的未来,这几年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比如说深圳面积太小,最终会影响到深圳发展。您怎么看?

吴思康: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在大城市中,城市面积是最小的。如果深圳有更大的土地空间,坦白说,对深圳的发展将更有利,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深圳作为核心引擎的功能也将更强大,进而增强其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为港澳同胞提供更多机会,对香港繁荣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但在现有土地空间上,深圳也可以通过高质量发展,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最近两年,深圳通过城市更新、工业上楼——比如宝安区的全至工业区,过去的2-3层厂房更新为现在的30层,通过楼板加厚、电梯加宽、承重力加强等举措,使工业机械设备上楼生产成为现实。

我们鼓励他们这么做,而且不用补交地价。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深圳释放出的工业用地是过去的1.5倍。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真正有好项目,深圳不缺地。”

高房价下

如何持续保持深圳的活力和竞争力?

红星新闻:高房价下,曾有人担心深圳能否持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打造“先行示范区”,如何确保人才在深圳安居乐业,这也很关键。深圳怎么做?

吴思康:住房如果单靠市场解决就会失灵,这使深圳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房价快速上升并处于高位运转——这是事关深圳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个措施自去年起实施,力度非常大,类似于深圳的“二次房改”。

怎么做?就是在住房供应结构中,我们做了个颠覆性的调整:新推出的土地供应中,60%是用于由政府主导和把控的保障房建设,其余40%才是纯市场化的商品房建设。

这一改过去“市场商品房占大头,政府保障房是小头”的做法。60%的保障房供应中,主要由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3部分组成。

此举一出,房价很快被稳住,同时也稳定了人才的心理预期,对吸引人才来深圳、留在深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确保了城市的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为深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锋提供人才保障。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春 韦星

编辑 张超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