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醉生梦死的贾母和宝玉,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家族死活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4-07-04 17:22:35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红楼读多了之后,有一个发现,发现贾宝玉不像是王夫人的儿子,倒像是贾母的儿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祖孙俩太像了。不但性格像,他们的人生追求也特别像,完美地做到了传承。

谁说贾宝玉是“天下不肖无双”?他这不是特别肖祖母吗?

先说性格。

他们都是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爱热闹的人,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赶,没热闹就自己创造热闹。

先来看贾母赶热闹。

第二十九回,当上皇妃的贾元春,拿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吩咐娘家人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贾珍领着男人们跪香拜佛”。

在这里,我们有必须深入理解一下平安醮。

醮是古代祈祷神灵的一种祭礼,贾元春在元宵节回娘家省亲,端午节就让娘家

做这个祭礼,而且讲明是为了求平安。

一个住在深宫里的贵妃,为什么突然担忧平安问题呢?

这正是元春的过人之处,她在省亲的过程中,看到了娘家人的奢靡生活,深为担忧。做人要勤俭低调才能积福,而不是一味追求享受,像娘家人这样沉迷于享受,难免福薄招来灾难,所以要求平安。

这平安醮,就是一个祭祀活动,唱三天大戏,也是唱给神灵看的,不是给人看的。所以王熙凤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去度个假放松一下。

我们知道,王熙凤看起来风光得很,其实活得很累,不但要管理一大家子,还要帮着王夫人伺候老太太,难得有轻松的时候。所以她想抓住这个机会,清清静静地看回戏。

没想到,听说她要去看戏,老太太也要去,这下王熙凤为难了。

“老祖宗也去,敢情好了,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

有老太太在,王熙凤就要时刻记挂着她,哪还能清静看戏?

不得不说,贾母还真不体谅阿凤,她只考虑自己想赶热闹。

对比一下王夫人,第七回王熙凤对王夫人请求说,尤氏请她去宁国府逛逛。

王夫人是这样回答的:

每常她来请,有我们,你自然不便意。她既不请我们,单请你,可知是她诚心叫你散淡散淡,别辜负了她的心。

她每次来请,因为有我和老太太,你就不方便,要照顾我们。现在她单独请你,可见她是诚心要请你过去散散心,释释压。

这就是王夫人对凤姐的体谅,知道她不容易,所以愿意放凤姐单独去玩一天。

贾母就不懂体谅,一定要去打扰凤姐的清静。结果,因为贾母的出现,听到消息的王公贵族都赶来送礼。

按照元春的意思,这次祭祀活动属于家事,不宜大张旗鼓闹得大家都知道,那样就违背求平安的本意了。但因为贾母这个老封君轻易不出门,一出门必定是大事。贾府搞祭祀活动,连贾母都到场了,这是一个信号。

这就好比一个高官,老家有人做寿,本来准备低调,就只是自己家里人聚一聚。这高官也去了,当然有消息灵通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这还了得,高官都亲自来了,地方上的官员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相上门来祝寿。

现在清虚观的情况也是这样,因为老太太来了,大家就以为贾府是大摆斋坛,远近亲友,平时有交情的,关系好的,都赶着来送礼。

有人送礼,就需要给跑腿送礼的人准备赏钱,这事当然是王熙凤负责。这下好了,王熙凤本来只想清清静静看回戏,结果变成了工作,而且还是突然多出来的工作。

再来看宝玉赶热闹。

就是第七回尤氏请王熙凤去玩那次,王熙凤一早去向贾母辞行,宝玉听说了阿凤要去宁府玩,也要跟着去。

注意这里作者的用词,“凤姐只得答应着。”

“只得”就是没办法,只好答应。

贾母不知道体谅凤姐,宝玉同样也不知道体谅凤姐,非要跟着去,凤姐就没办法完全放松地玩了,还得分心照顾宝玉。

到了宁府,凤姐她们玩牌,宝玉又不玩,根本没什么事情可做。要不是恰好那天秦钟来了,宝玉这天不知道有多无聊。

没错,无聊,贾母和宝玉喜欢赶热闹,都是因为太无聊了,没啥正事做,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要怎么打发,就只能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赶,实在没热闹就自己创造热闹,所以才有了贾母用凑份子的方式给王熙凤过生日,作者把这一行为定性为“闲取乐”,就是闲得无聊,找个理由来取乐。

这是他们第一个相似之处,性格上都爱热闹。

然后他们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呢?那就是审美。

大家都知道,贾宝玉喜欢漂亮女孩,却不知道,他的审美是从贾母那里遗传来的。而且,他们都喜欢漂亮而且特别灵动的女孩儿。

比如晴雯。

贾母对晴雯的喜爱,是看一眼就相中了,书中是这样说的:

“贾母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

标致是漂亮,伶俐则是活泼灵巧,会来事。

本来,在那个封建时代,人们对女子的要求是贞静稳重,就像袭人那样粗粗笨笨的。但贾母的审美就不一样,她就喜欢会来事的人。在她看来,晴雯是一个全能型人才,“模样爽利言谈针线”,都是一流的,一个人可以顶好几个人用。

所以她希望晴雯能成为宝玉未来的姨娘,也只有她做宝玉的姨娘,宝玉才能称心如意。

贾母真是太懂宝玉了,有晴雯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哪个男人会不乐意?

不过呢,到了宝玉身边后,晴雯的言谈针线方面的优势就很少拿出来用了,换成了鼓动宝玉各种不务正业。

这是贾母没想到的,所以她说晴雯“谁知变了”。

不过,晴雯再怎么变,她的漂亮灵动没有变,所以才会有撕扇子的名场面。

我觉得吧,这个场面,比得上西施蹙眉,这两件事的性质是一样的,就是只有美人才能做。

换成长得丑的,就像东施效颦一样,不但成为笑话,还让人生厌。

这是贾母和宝玉第二个相似的地方 ,在审美上,都喜欢漂亮灵动的女孩子。

第三个相似的地方更不得了,那就是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我们必须注意的地贾母和贾宝玉,一老一小,在这个家族中,其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先说贾母,她是二代荣国公的遗孀,是诰命在身的老封君,也是整个贾氏家族一言九鼎的人物。

处在这种位置的人,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家族的走向,所以需要格外慎重。尤其在思想意识上,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延续家族的荣耀而努力。

可是,贾母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第五回中,警幻原本要去荣国府接绛珠,结果被宁荣二公截胡理由是“遗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这个理由,是对贾母最直接的批判,宝玉是个好苗子,有希望成就大业,但就是没人引导他走正道。

为什么没有引导呢,不是贾政王夫人无能,而是贾母剥夺了他们,作为父母的教育权对宝玉百般溺爱,无人敢管。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贾府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该早做打算,给全族人谋一条退路,不至于到时候抄家灭族。

有人提出疑惑,王熙凤为什么没有行动呢?

原因很简单啊,这么大的事 ,只有贾母能做主。没有贾母发话,谁敢行动?王熙凤太了解贾母了,她只图享受,才不会考虑子孙后代的事呢。

到了第二十九回,这次神灵直接给贾母警示,点的三出戏分别是《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

听到第二出戏是,《满床笏》时贾母感觉到不妙,知道贾府大势已去,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等待着他们的是南柯一梦、万象归空。

感觉到不妙,那就应该行动起来,该开源开源,该节流节流该培养人才培养人才。

可是贾母是怎么做的呢?

她开始掩耳盗铃,装聋作哑。我不听我不听,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尽量享受,能享受一天算一天。我都活到这么大年纪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等我百年之后,管你们死活呢。

所以,贾母的享受变本加厉。

比如第四十三回的“闲取乐偶攒金庆寿”,表面看是为王熙凤庆寿,实际上是贾母闲得无聊,想找个由头来取乐。

她想取乐不要紧,结果因为她开了口,大家不得不跟着凑份子。闲人不知忙人的苦,有钱人不知没钱人的苦,她倒是乐了,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叫苦。

对于贾母的极致享受,第六十一回,大观园小厨房的柳嫂子透露了一个信息:“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足不出户却能吃遍天下美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多少人才财力在支撑。

似乎是为了把这句话具象话,作者又通过刘姥姥的话来进行说明:一道茄子,“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好吃”。说起来只是一道苗子,刘姥姥自家地里就能种出来,天天都能吃到,但同样是一道茄子,贾母吃到嘴里的,却是多种珍鲜食材配出来的,配料和人工都是不少的花费。

这些只是作者的微露意,稍微地露出一点意思来。如果单纯拿贾母的饮食来深挖,估计能挖出几座金山银山来。

林黛玉不当家,只是闲闲地一算,就算出贾府现在是出的多,进的少。贾母当过几十年的家,她不会算吗?不是不会,而是装傻。拿贾宝玉的那句话放在贾母身上,同样适用:“凭它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就算是要揭不开锅了,你们都得先孝敬我,让我享受完了再说。至于你们有没有饭吃,会不会饿死,跟我没关系,我管不着。

还有,第七十五回,中秋节前夕,王夫人跟贾母说起甄家获罪抄家的事。甄家跟贾府是世交,关系非常亲密,甄家弄到要抄家了,这是多么严重的事。在这个时候,贾母应该有兔死狐悲之感,同时吩咐下去,抓紧自查,看家族里有没有会导致获罪抄家的人和事,及时止损,避免落得和甄家一样的下场。

但是呢,贾母只是心里有些不自在,低落的情绪只怕维持不到五秒,马上就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经。”

可以说,贾府最后一个自救的机会,就这样让贾母错过了。

危险已经逼近了,甄家被抄,也是对贾府的一次示警,贾母不但不重视,还提议如何庆贺中秋,大家乐起来。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一种逃避心理,而且是自欺欺人般地逃避。

贾母发起的中秋宴,不再像以前那样热闹了,族中很多人都没来。这些人开始觉醒了,知道贾府已经没办法给他们庇护,他们必须自谋生路,也就不必虚情假意地来讨好贾母了。

此时,悲凉之雾,已经遍布贾府整个华林,赏月赏到了四更时分,大家纷纷离场,贾母已经困得打瞌睡了,但还不肯离去。这正是她贪恋最后繁华与美好的象征。

是的,她只有贪恋,从来不肯面对,更不愿意行动。

她的这种贪图享受与逃避现实,完美地传给了贾宝玉。

贾宝玉在进入太虚幻境时,看到那里的美景,心里想的是:

“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

我就在这里过一辈子,哪怕没有家了也愿意。

注意宝玉的这个心思,暴露了他的自私:我只管我找个好地方呆着,家没了,家人都没了,都不关我的事。

很快,宝玉就梦想成真,姐姐元春封妃,送给他一座大观园,正是现实版的太虚幻境。

从此,他就在这里开始享受生活了,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

奇怪的是,宝玉的醉生梦死,和贾母非常相像。从常理上来说,贾母醉生梦死,活一天算一天可以理解,毕竟年纪大了,活不了多久了,趁着还在世,能享受一天是一天。

贾宝玉呢,他还是个孩子,人生还刚刚开始,他却也和贾母一样,有享受一天是一天的思想,从未不考虑未来。

第三十六回,宝玉对袭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如今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得得时了。”

这话看起来不太好理解,其实宝玉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我并不希望能活多久,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姐姐妹妹们都能在我身边。等我死的时候,你们都为我哭,这就是我的造化了。

可见宝玉本来就不希望有未来,他和贾母一样,也是活一天算一天。

到了第五十七回,紫鹃试玉后,宝玉对紫鹃发了个誓: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这话容易被理解为宝玉对爱情的坚贞,其实,他是知道黛玉活不长久,而他自己也不希望活得长久,所以他想和黛玉一起化灰化烟。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这不是爱的誓言,而是人生态度:及时行乐,活着就好好活,哪天要走了,咱们一起走。

这种思想,我们还可以在第七十一回得到验证。

尤氏笑宝玉不考虑以后,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这话够直接明白了吧?

他还劝探春,不要总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享受生活就好。

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过一天算一天,享受一天是一天,到过不下去的时候,大不了一死。

所以,他从不考虑未来,不考虑自己的未来,也不考虑别人的未来,只想醉生梦死地活着。

贾母和贾宝玉,在贾氏家族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贾母一言九鼎,只要她发了话,下面的人就会努力去做。所以,贾母代表着贾府行动的指导思想,往哪儿走,怎么走,贾母说了算。她贪图享乐,不要求子孙们去建功立业,所以贾府子孙们都变得安富尊荣、和贾母一样贪图享受。

贾宝玉呢,他本来有中兴之才,如果他愿意努力,贾府有希望在他手里起死回生,像刘秀一样,重新开启汉室的基业。

可惜,这祖孙两人都醉生梦死,只顾自己享受,不管家人的死活和家族的未来,贾府的衰败就成了必然。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