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次选举固然重要,但对于美国社会分裂愈合效果不会很大。美国本就早已处于分裂状态,而且这种分裂在美国历史上并非首次,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例如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性解放运动相互交织,彼时的美国似乎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分裂。那么,如今和60年代的美国有何异同之处呢?
在我看来,通常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便会纷纷涌现。观察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所掌握的财富比例,当前这一比例处于美国历史最高水平。显然全球化进程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在全球化浪潮中沦为失败者,这正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来源。
20世纪60年代虽有各类运动,但当时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实际上,那些运动都可归为进步主义运动,因此并未导致民众之间形成严重对立;但这次不同,所有人都被迫选边站,这才是美国当前分裂的关键所在。对于中部那些所谓的 “红脖子(共和党)州” 的民众而言,他们觉得东西海岸的精英阶层抛弃并轻视了他们,他们坚信自己才是真正代表美国的群体,他们勤劳、笃信宗教、坚守家庭价值观,认为精英们不能代表美国,唯有他们才是美国的真正代表。
有一本名为《故土上的陌生人》的书,作者是一位自由派社会学家。他对保守派的理念深入琢磨,于路易斯安那州耗费五年光阴,同茶党人士倾心交流。书中运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来总结:
这些茶党人士就像在排队登山,山顶象征着美国梦。过去,他们安心排队,队伍不断向前,人人都满怀希望,觉得终有一日能登上山顶,实现美国梦。然而,其后局势有所转变,他们惊觉竟有人插队。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打破了原本的秩序。一开始是黑人插队,他们尚可接受,毕竟过去黑人没有得到公正对待。
但接着妇女也插队了,这让他们感到不满,为何女性也能插队?尤为令他们难以承受的是,此般人物竟是自己的同胞。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内心满是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最后,移民也来插队了,这些移民似乎什么都没做,却和他们享有同等的机会。结果,队伍不仅不再前进,甚至开始倒退,他们的美国梦就此破灭,成为了故土上的陌生人。
这个比喻极为贴切。美国如今面临的矛盾与 60 年代不同,60 年代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民权运动后,黑人的民权得到了保障,问题也就随之平息。但现在,共和党所代表的势力和民主党所代表的势力几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主党人,和他们谈论 “红脖子(共和党)” 群体时,他们认为这些人愚蠢至极,不屑一顾。不过今年 4 月我在美国接触了一些共和党人,他们的观点则截然不同。例如,他们对于美国经济的见解与民主党人截然不同,其观点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完全不在同一维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形势不佳,通货膨胀过高,拜登必败,因为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而且双方相互憎恨,这一次就如同1860年一般,几乎没有妥协的可能,这便是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