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率军平定西北回乱时,为何先打董福祥饥民武装再进剿回军?

娇洋看过去 2024-08-02 17:10:34

平回先平董

与善于骑战、行动飘忽、枪械犀利的捻军比,西北回民军的战斗力要差得多,武器装备更远不如太平军、捻军,其作战器械多是自己锻造的镰刀、柴刀、竹竿枪甚至铁锄、铁铲、铁耙等农具,尤其是他们的战马甚少,不可能像捻军那样大打运动战、长途奔袭、转战千里。相比之下,左宗棠的老湘军更适宜与回军作战,当初这批老兵在浙江、福建等地与太平军打野战、攻坚战所积累的丰富战法很快就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1867年6、7月间,左宗棠一行风尘仆仆抵达西安。他反复察看地图,多方搜集情报,根据回军复杂派系、各占地盘、互不统属的特点,决定在战略上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早在之前与好友王柏心商讨平回策略时,他就确定了先以董福祥为剿回的突破口。

西北狼王董福祥

史载,董福祥出生于甘肃固原(今属宁夏)王朝山的一个贫苦农家,他爹董世猷不喜务农,嗜赌如命,性格又颇强悍,是当地秘密帮会“哥老会” 的首领。董福祥身强体壮、性格粗豪,在青少年时期便随父出入赌场和帮会中,结识了不少江湖人物,深受江湖蛮勇习气的熏陶和社会底层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风气的浸染。年轻时的董福祥,胆大任性,好勇斗狠,敢作敢当,逐渐有名。

1861年,占据南方数省的太平天国因高层起内讧自相残杀而由盛转衰,反清的捻军纵横驰骋于华北平原,西北回众则趁乱于陕甘起事。当时年仅23岁的董福祥和他爹董世猷利用哥老会和赌友的关系,在地方上广泛联络,暗中号召民众奋起自卫,公开与官府对抗,抵抗清军进剿,同时也与入境滋扰的回军作战。

董福祥

到1866年,董福祥已经拥众数万,不久扩至十余万(号称数十万),武器装备也从最初的刀矛棍棒升级为火炮洋枪为主,这支以汉人为主的武装团伙既有步兵也有马军,作战勇猛,实力强大,令清军、回军颇为忌惮。 其所占地盘也横跨陕、甘、宁夏府好几个州县,董福祥勇猛剽悍,所部半民团半土匪,又能征善战,烧杀抢掠,称霸一方,因此他也被人称作“西北狼王”。

先打董福祥,再集中全力收拾回军

1868年12月上旬,新晋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安召开军事会议。代理陕西巡抚刘典、甘肃提督高连升、署汉中镇总兵李辉武、道员黄鼎、魏光焘等要员参加了会议。

左宗棠在会上公布了自己拟定的作战方略,计划兵分三路:北路由爱将刘松山率8000湘军老兵由陕北绥德西进,提督金运昌率所部“卓胜军”驻扎延长,张曜率“嵩武军”进驻榆林,刘厚基、成定康二部进屯绥德;南路由吴士迈、李耀南率部自陇州、宝鸡西进 ,黄鼎率所部蜀军入屯邠州,李辉武部扼守宝鸡,张岳龄部进驻陇州,俞步莲部驻汧阳;中路由魏光焘率部从富县西进 ,高连升部屯宜君,刘端冕部扎甘泉。三路清军总的进军部署是自东向西,先北后南,即左宗棠提出来的:

“全局必须从东北入手,先平土匪(董福祥部),然后合力剿回,乃无他虑”。《平回纪略》

听说父亲和弟弟都降了清,董福祥斗志顿失,率十万之众投降了刘松山

1869年春,左宗棠命榆林、绥德、延长的清军严加防范, 阻止董福祥率部东渡黄河;刘松山、成定康二军从绥德方向发起进攻,目标直指董福祥的老巢镇靖堡(今陕西靖边东北80里处)。刘松山是老湘军名将,亦是左宗棠麾下最得力战将。他和成定康等先攻克了小理川、大理川等董福祥饥民武装的据点,并趁势连破董部壕垒100余座。1月下旬,清军进抵安定,距离镇靖堡尚有200余里,由于后勤不济,军粮耗尽,只得宰杀骡马充饥,且战且行,步步推进 。月底,刘松山一面挥军向镇靖堡发起进攻,一面设法收买董福祥的父亲董世猷和其弟弟, 再利用他俩诱使董福祥放弃抵抗,率部投降。

甘军士兵

经刘松山等人多方努力,翌年1月30日,董福祥的父亲和弟弟在镇靖堡“跪乞投诚”,左宗棠念其强弩之末、走投无路、无家可归,“其罪尤可恕”,奏请清廷免其死罪。董福祥闻听老爹和兄弟投降了清军,顿失斗志,也率部向刘松山缴械投降。刘松山收其部众10万人,将老弱打发回家,遴选精壮之士组编成营,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甘军”。董福祥投降清军后,率部死心塌地 随左宗棠围剿回民军,颇出死力,立过许多赫赫战功。董福祥的投诚,不仅使回军失去了屏障,也失去了一个重要同盟,还直接使回军重要据点金积堡、董志塬暴露在清军的炮口之下。

【配图源自网络】

9 阅读:1047
评论列表
  • 2024-08-31 00:15

    左公千古[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9-11 16:59

    董福祥也是草根名将

  • 2024-09-02 18:09

    辛亥革命千古[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