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最后一处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消失了。
18户人家在政府的扶持下集体搬离,告别了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山洞。
奇怪的是,明明洞中条件这么苛刻,衣食住行都是问题,他们离开时却恋恋不舍。
这山洞究竟有什么奥秘?能让当地人如此情有独钟呢?
神秘的中洞苗寨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崇山峻岭在这里绵延起伏,大自然的美景数不胜数。中洞苗寨就隐藏在其安顺市紫云县的群山之中。
中洞苗寨坐落在海拔约1000米的山腰上,方圆几十里都是茂密的森林,几乎与世隔绝。
远远望去,这些木屋就像嵌在洞口的蜂巢,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其存在。寨子上方有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洞内空间开阔,颇似一座天然的城堡。
中洞苗寨洞穴面积近2万平方米,深200多米,最宽处达110米。2019年,这里共有18户人家,70多口人。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8℃左右,冬暖夏凉,是天然的避寒避暑圣地。
据苗寨的老人讲述,他们的祖先在清朝年间来到这里。那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先祖们逃难来到这偏僻的大山,发现了这个巨大的溶洞,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躲避战乱的侵扰。
起初,先祖们居住在洞穴下方的一个较小的山洞里,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下洞"。后来人口渐多,下洞已经容纳不下,便搬到了上方更为宽敞的"中洞"。
就这样,先祖们在大山中艰难度日,与世无争,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的中洞苗寨。
苗寨人的生活方式几百年来,中洞苗寨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改变。他们以农耕为主,在洞穴外的山坡上开垦出一小片梯田,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以果腹充饥。
村民们还饲养一些牛羊鸡鸭,以备不时之需。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和习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寨子里只有王、吴、罗、梁四个姓氏,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男人们在田间劳作,女人们操持家务,纺纱织布,闲暇时分,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唱苗歌跳苗舞。
对中洞苗寨人来说,他们结婚非常简单,只要两人情投意合,就能互相通婚。
中洞苗寨虽然远离尘世,生活却并非完全封闭。为了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村民们偶尔也会走出蜿蜒曲折的山路,与外界联系。
只不过,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出山的次数并不频繁。久而久之,中洞苗寨在外人看来,就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拓宽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洞苗寨的宁静生活渐渐被打破了。2002年,一位名叫王启刚的老师踏足这片土地,他是第一位来到中洞苗寨支教的老师。
来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他亲眼目睹这种“原始人”的生活时,还是震惊不已。一群自由洒脱的孩子们赤着脚在泥泞的洞里奔跑。
村子里没有老师,没有课桌椅,更别提上课了。每当孩子的父母亲心血来潮时,就将他们带到昏暗的洞穴里学一些生活常识。
面对这样艰苦的教学环境,王启刚感到压力山大。不过好在,他改善中洞苗寨人们生活的决心没有改变。
他尝试和寨中年长的人交流,却发现又遇到了一大难题。他们不会普通话,说的语言又是那样闭塞难懂。
好不容易明白一点意思,得到的还是他们保守的观念: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这些“无用功”。
王启刚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经过好一番沟通交流,村里的人们才答应这一请求。
就这样,在王启刚的带领下,中洞村寨的孩子们学会了认字,学起了算数。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孩子送到王启刚这,以接受知识的熏陶。
2003年,又一位老师来到了中洞苗寨,她叫王东灵。由于之前王启刚老师的努力,王东灵和村民们的交流简便了许多。
和启刚老师不同的是,王东灵主要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以及向中洞苗寨的村民介绍外面的世界,她告诉中洞的人们,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发达,外面的世界是多么方便。
她拿着智能手机向洞中的人们展示着科技的先进。渐渐地,中洞苗寨的村民的眼中有了对外界向往的光。
一来二去,中洞苗寨的生活也渐渐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同年,一位名叫胡兰克的美国老人留意到了中洞苗寨的的消息,出于好奇,他立马启程,朝这片“世外桃源”赶来。
到目的地后,胡兰克老先生激动不已,他不敢相信,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还有如此淳朴的村民。
但同时,他对中洞人们的生活心疼不已。回国后,老人多方筹款,帮助村民架设了输电线路,用上了电灯,结束了长期以来依靠煤油灯照明的日子。
传统和现代的碰撞通上电后,中洞苗寨的人们才知道夜晚的生活也可以通透明亮,老师们说的都是真的。
随着中洞苗寨的名气越来越大,政府很快留意到这一情况,立即投资修建了一条观光缆车,方便苗寨人出行。政府还出资为他们在洞中修建了安置房和学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给这个宁静的苗寨带来了一些困扰。苗寨人原本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
一些商人看中了这一点,当即在中洞苗寨开办农家乐,售卖苗寨人用木头和竹子制作手工艺品,当地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中洞苗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
村民们虽然不再为温饱发愁,但生活质量依然不高。
每逢干旱缺水的时节,村民们就得翻山越岭,到山脚的河边挑水吃用。一旦有人生病,也很难及时送医,村里还发生过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夭折的悲剧。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中洞苗寨雪上加霜。为了防控疫情,通往山外的道路被封锁,游客无法进入,旅游业遭受重创。依靠旅游创收的村民们,收入骤减。
疫情期间,村民外出购买生活物资也受到限制,日常生活难以为继。看到中洞苗寨人的困境,当地政府决定彻底改善村民的生活。
政府斥资在山脚下修建了崭新的安置房,并动员村民们搬离洞穴。然而,在洞穴中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们,对这个决定却心存顾虑。
洞穴虽然简陋,但已经是他们的家,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着割舍不下的感情。搬到山下,生活习惯也要改变,能不能适应还是未知数。
经过反复的思想工作,政府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2020年6月,中洞苗寨18户人家做出了集体搬迁的决定。
告别了生活了几十年的洞穴,告别了与世隔绝的日子,中洞苗寨人将在山下开启崭新的生活。
搬离洞穴的那一天,村民们依依不舍地看着这个熟悉的家园。洞穴里,有他们的欢声笑语,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有相互扶持的温暖,也有艰难困苦的回忆。
尽管今后生活在山下的新家,但这个特殊的家,将永远留在中洞苗寨人的记忆中。
结语中洞苗寨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抉择。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善村民生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后人,我们既要尊重村民的意愿,也要尽力保护好这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文化瑰宝,让它们以多元的姿态延续下去。
资料来源1.百度百科-《中洞苗寨-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下辖村》
2.封面新闻-2019-07-09-《贵州中洞苗寨支教老师王东灵:以前我劝村民搬出洞穴现在不劝了|70年70人·脱贫》
3.闽南网-2017-03-09-《只因“世外桃源” 之地 村民不愿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