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除了寒暑假,几乎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当然,寒暑假还有我自己的孩子。
从初中调到小学,也有十几年了,孩子们的世界就算我没能完全进入,但谈谈孩子们在小学时期的表现,我应该完全有资格。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在学校的表现,其实都与家长们的性格,爱好,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有些方面家长甚至起着决定作用。
家庭条件好,父母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成绩比较重视的,无论是否留守儿童,性格就开朗大方一些,学习成绩一般也比较好。当然父母带的,比爷奶或外公外婆带的,要更好一些。
父母离异或家庭贫困的孩子,相对就敏感一些,胆小一些,要么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处理极端,要么受了欺负会忍气吞声。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一般是比较天真的,绝对做不到“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像某花笔下的小姑娘,我教过的学生按一年五十个算,也有一千多了,我还没见过一个那样的。
场景一,某花和闺蜜带着小姑娘饭店吃饭,正好小姑娘的爸爸也进了饭店,小姑娘看到了,但装作没看见,等爸爸喊她时,才惊喜地跑爸爸身边,并且向爸爸的同行介绍妈妈,完了还天真地问一句——我妈妈漂亮吧!
这言行,怎么都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常的离异家庭,孩子要么对爸爸冷漠,要么渴望爸爸的“父爱”,不可能那么世故。
有一年我教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哥哥跟了爸爸,她跟了同是老师的妈妈。每次她奶奶或她爸爸来学校看她,她根本不出去,那种对爸爸的“恨意”,根本掩饰不住。她爸来一次她哭一次,也不要爸爸买的礼物。孩子平时就不太开朗,她爸来学校一次她得两天情绪特别低落。后来班主任和孩子爸妈沟通,不让爸爸来学校了。
场景二,补课班老师问小姑娘,Y先生是不是爸爸。小姑娘马上回答,“是呀,老师,我爸爸帅吧!”照某花的描述,小姑娘的爸爸一直对小姑娘很好,虽然没照顾,但钱一直到位。正常情况下,小姑娘应该是希望爸妈复婚的。(我带过的几个离异小姑娘,爸爸抚养的,都说爸爸挣到钱妈妈就回来)就算孩子知道爸妈复婚无望,在自己爸爸对自己好的情况下,不可能脱口就叫其他男人“爸爸”。
有一次才开学我早上上早读,一个一年级的小女生哭得特别伤心,我问原因,孩子哭着说“老师,他们都说我没有妈妈。”后来我弄清楚了,早上在学校门口的小餐点吃饭时,孩子不乖,她奶奶打她了,可能还说了“你不听话你妈都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其他孩子听到了,就嘲笑她没有妈妈。
后来我解决了这事,以后没教这个孩子了,但记挂着孩子可怜,给她带过几次吃的,有一次我问她她爸又给她找新妈妈没有,孩子说,“老师,我姑姑说我妈妈再结婚了如果不幸福,还会再来找我和我爸爸。”
听说这个孩子满月她妈妈就走了,孩子对妈妈根本没记忆,可她还盼着爸妈复合。所以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怎么可能“爸爸”随时切换。如果是真的,只能说明她妈妈换男人太随意,让孩子认为谁都可以叫爸爸。
场景三,某花和Y感情浓烈见家长的时候,小姑娘问Y,“你是爱我妈妈吗?”在某花和Y分手无缝衔接罗二舅后,小姑娘又是同样的问话,“你是喜欢我妈妈吗?我妈妈很好呀!”
一个正常的孩子,如果稍微有羞耻心,她会因为妈妈不停换男人而自卑的。我教过一个小女生,她爸是个混混,多年前在广东带鸡,她妈就是其中一个,因为长的漂亮,和她爸搞到了一起。后来她爸妈也离婚了,孩子成绩不错,一直跟着奶奶,从来不提妈妈。(农村人嘴欠,大约有人给她说过她妈妈不正经。)应该就是看不起妈妈。
而且十几岁的小女孩,正是对男女性别有朦胧意识的敏感时期,如果她不停地问男人“你是不是爱我妈妈”,只能说明小姑娘特别缺爱,在家里不受关注,或者长辈对男女关系过于随意,从而让孩子觉得“只要爱就可以在一起。”
场景四,从小把小姑娘带大的姥姥让倒水,小姑娘居然说,“真渴就倒,不渴就别浪费水了。”而妈妈竟然还认为孩子逻辑满分。
姥姥肯定是渴了才让倒的水呀,不渴闲的去使唤孩子?再者,就算不渴,使唤孩子倒点水,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也不应该讲那些话呀!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不论人家喝不喝,不是都应该倒杯茶吗?
某花本想把孩子塑造成一个聪敏机灵,人见人爱,双商超高的小可爱形象,结果用力过猛,让本应纯真无邪的小姑娘显得那么心机过重,没有礼貌,性情堪忧。
孩子毕竟是孩子,再优秀的孩子,都会有缺点。也许成绩优异但性格懦弱,也许活泼大方但略显娇气,也许外人面前“人人夸”在家里却是个“磨人精”,没有十全十美的大人,当然更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我教过的这一千多个孩子,没有一个像某花的孩子那么“完美”,也没有一个像她那样“婶里婶气”,用耍嘴皮子来表现自己。希望某花也多想想,自己的人设塌方了,从白富美成了矮矬穷,就不要再消费孩子了,更不要把孩子从“小人精”写成个“小妖怪”,就太让人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