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能界的奥林匹克竞赛,谁能更高、更快、更强?

禾颜阅车 2024-04-30 18:57:24

【导语:补能一直是电动车的短板,这使得电动车车主不敢驾车远行,进而影响了电动车的销量。各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也积极投入补能领域的研发,随着科技进步,补能效率逐步提升,而几种补能方式也面临着抉择。】

撰文|陈德军、编辑|禾 子

自打电动车问世以来,补能焦虑的乌云就笼罩在头顶如影随行。哪怕电动车有再多科技感,燃油车一句“四海之内皆可加油”,就可以轻松劝退电动车的诗和远方。

全行业都在为这事费脑筋,办法也确实想了不少。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最为可行呢?

高压充电桩,更高就是更快

要想充得快,高压是关键。做高压充电桩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解决方案。因为通常来讲,电压越高,功率越大,充电也就越快。所谓“充电N分钟,续航X公里”,都是以高压为基础的。

各新能源车企和专做补能的企业,都在该领域积极布局,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喜人成绩。

2019年3月,特斯拉推出的超充桩,峰值电压为400V,峰值功率250KW,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120公里,这在当时是十分抢眼的。

百舸争流,群雄逐鹿,各路英豪随即展开了以充电速度为考核标准的竞速大战。参赛选手除了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企业,还包括保时捷、宝马、奔驰等传统大厂。

去年,理想5C充电桩投入使用,电压达到800V,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又将充电速度提升了一大截。小鹏S4超充桩的实力与理想在伯仲之间,同样是800V高压,5分钟即可完成200公里续航的补能。埃安则将电压提升到了1000V,创维实现了充7分钟,跑400公里……在这条路上,各家都向更高压、更快速进军。从数据上看,接近加油站的补能速度已经指日可待。

除了速度,站点的覆盖的密度和广度同样影响用户体验。既然补能是新能源路上绕不开的坎,各家也都积极推进建桩计划。比如小鹏汽车表示将在2025年底之前建成3000座超快充站,在2027年底之前建成 5000座超快充站。其他车企在建桩项目也都投入不手软,组团发起了桩海战术,期待齐心协力击败补能焦虑。

奔驰和宝马抛出合作计划,宣称将于2026年底,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作为汽车界的绝对大佬和新能源新兵,两只大手一握,着实给对手带来沉重的压迫感。

宁德时代则已在去年宣布于墨脱捐建首座超级充电站,加快实现充电站下沉到相对偏远的地方。

换电更快,但很难

蔚来创始人李斌说“换电是难且正确的事”。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难度却是当下可见。

相比与建充电桩,做换电的企业少得多,在这条略显孤寂的路上,李斌成为探险者。截至去年12月,蔚来在国内建成2201座换电站,其中高速换电站700座,连接220座城市,实际累计换电次数已超过3,300万次。

当充电桩模式在为突破10分钟、5分钟欢呼雀跃时,换电平台入门就是3-5分钟。而前面所提的N分钟续航X公里,往往是理论场景。现实情况下,车主好不容易找到个充电桩,哪会只充几分钟,都会尽量充满一点,所以耗时至少半小时以上。如果是慢充,充十来个小时也是有的。单就速度而论,换电模式从开局已经完成了对充电模式的碾压。

值得一提的是,换电模式不需要太高的电压,高电压是超级充电桩的先天安全隐患。换电还可以合理均衡电价峰谷来充电。相对而言,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换电好于各种超级充电桩。

理论上讲,驾驶一辆换电车是十分惬意的事。因为从来不用考虑什么时间去充电,电用得差不多了,找个就近的换电站,几分钟搞定,体检感和去加油站无限接近。

而且,由于换电模式没了电池这个成本大户,造车成本也可以有所控制。不过,消费者对此态度却是泾渭分明,有人喜欢,有人反感。更多私家车主还是宁愿费时间去充电,毕竟在家里就能充电,比到处找换电站心里安稳。

不止是消费者有顾虑,对投资者而言,建换电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建换电站的门槛比建桩高得多。

一座充电站的投资,大概在150到400万元。如果钱不够,可以少建几个桩,比较灵活。快充桩依据充电功率高低成本不同,通常在几万元到几十万不等。而慢充桩则更加便宜,通常几千块钱就可以搞定,并且占地极少。

而换电站单站建设成本大概在300万元,蔚来在去年底已拥有2201座换电站,依此估算,建站这一项已经花掉了约66亿元,超过了2023年上半年蔚来研发支出的64.2亿元。而且后期维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换电站的另一处伤痛是兼容性。充电桩的兼容性要好很多,在2015年,充电桩拥有了国标。无论哪家品牌、多少功率的充电桩,都方便电动汽车接入充电。

而换电领域的兼容性建设则慢得多。这又是车主补能的一大障碍,只要和自己车子的品牌不符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换电站用不上。

目前,主攻换电模式的整车厂较少,蔚来冲在前面,北汽、上汽、吉利的换电车型都不多,而更多的品牌,则是压根与换电绝缘。2023年11月21日,蔚来开放换电业务,并先后与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达成合作,初步建立“换电联盟”,这是兼容性上的一次进步。

为什么还没普及大号充电宝

本来手机也存在“续航”焦虑,不过被充电宝完美解决了。那是否可以给电动车也配备移动的充电装置,实现走到哪里都能充电呢?

充电宝和手机十分登对,充电宝和车可不那么般配。因为“携带”足够电能,充电宝的重量和体积绝对是凡人肉身难以承受的。这种大号充电宝,不可能像手机充电宝一样随身携带。如果是燃油的增程器,又要考虑尾气排放的问题。

大号充电宝在以前更像是美丽的幻想,不过,现在包括理想在内,有多家企业在研发可以为车辆充电的“充电宝”,技术突破或许并不遥远。

高手在民间,2015年,有车主自主研发“汽车充电宝”。在拖车上搭载了一台发电机,实现了说走就走的充电。但隐患显而易见,尾气、噪音、安全性都让此发明只能当艺术品欣赏。

福特公司于去年6月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在电动汽车的车顶位置安装外置电池,为主电池组充电,同时还支持车主自行安装和拆卸。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美式解决方式,并不能解决电池过重的问题,虽然支持自行安装,但绝对是并不轻松的体力活。这种设计的初衷,或许是方便车辆在城市代步和长途郊游之间角色切换。

如果此种方式和换电结合起来,倒是更贴近手机充电宝的使用方式,日常用车可以不装载,一旦觉得电池余额不足,或者想起了远方,大可以开进换电站,租一块充电宝放在车顶也是不错的选项。

蔚来的“奶妈车”,配备了燃油增程器和电池包。万一电动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没电了,这种移动充电车给了蔚来车主勇闯天涯的底气。

移动充电桩是对固定桩的改良。以前车开进停车场,需要考虑是否要停在有充电桩的车位,如果场内配置有移动充电桩就方便多了,把车停好,APP上招呼一声,移动桩就会主动跑过来。车主无需花费精力寻找充电桩,也提高了停车位的效率。

可移植垢燃油增程器也是不错的选择。以理想汽车为例,如果车主拥有一台装备有增程器的理想L8和一台纯电动的理想MEGA,那么在进行长途旅行时,他们可以将L8上的增程器移植到MEGA上,从而大幅扩展其续航里程。

无论是采用电池包还是燃油增程器,大号充电宝需要克服的困难都不少。重量、成本都严重限制了实际使用。不过,这种灵活的过渡方案,又的确是补能站(充电或换电)达到足够覆盖之前的实用办法,因此至少在三五年内,大号充电宝都大有可为。即便将来补能站已经足够,也不能阻止远行者自备电源。

几种技术路径都在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在互相渗透。多家品牌提出了可充可换的设想。既有固定电池,又为可拆卸电池预留槽位的车辆将迎来市场机会。

点评

一切技术问题,最终都是时间问题。里程焦虑、补能焦虑也终将成为曾经。只是在完美方案彻底解决问题之前,在各种路径之间伤脑筋还是免不了的。无论哪种技术路径,合作是都是绕不开的路径。各家的合作都是关键。毕竟,关乎全行业的技术进步还是需要同心共进的,这一点在兼容性上尤其重要。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