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目的:《明史》又一次曲解,朱棣果然被冤枉了

诸史 2024-03-20 23:19:05

永乐三年,朱棣命令郑和等人通使西洋,至于目的,清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以简称“寻踪”兼“炫富”。

先谈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再谈宣扬大明富强,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主线任务是寻找建文帝,支线任务是“炫耀”大明富强。以此来看,朱棣可谓“要面子的胆小鬼”的昏君,因为耗资亿万、劳民伤财的远赴海外追查建文帝、兼且炫耀大明富强,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的买卖!

但问题是,朱棣以燕京一隅之地反抗建文帝,胆略、谋略、智慧皆非常人可比,如此能夺取江山,焉能还怕丢掉江山的建文帝?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组建庞大船队多次远赴海外寻找建文帝?如此之人,又怎么会大做赔本买卖,坚持多次远赴海外“炫富”?

其实,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明史给出的只是歪曲的解释,抹黑朱棣罢了,而真正目的被史书隐藏的太深。

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前六次是在朱棣时期,第七次是在明宣宗时期。

欲踪建文帝之迹,兼宣扬中国富强,似乎最多二三次即可,没有必要一再下西洋,毕竟大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朱棣要修北京城,又要远征漠北,还要修大报恩寺,更要下西洋等等,难道明朝富到可以肆意挥霍?以朱元璋制定的超低税率、以及地方可以保留50%的税款来说,明朝中央财政比较紧张才是正常现象。

因此,寻踪与炫富不可能是朱棣的目的,明朝财政也不允许这么做。

既然郑和下西洋不可能是寻踪与炫富,那么为何朱棣还让郑和多次下西洋呢?其实,真正目的是明朝皇帝不便说、大臣耻于说、民间商贾不想说,因为这是“求利”!

古代最赚钱的买卖之一,就是与国外贸易,因为中国的丝绸、瓷器、铁锅等在国外市场很大,获利非常丰厚。对于这一贸易盈利能力,朱棣知不知情呢?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此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唐宋元时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着大批外商。明朝之后,陆上丝路依然受阻,唯有海上丝路最为可能。

那么,朱棣是不是在打海上丝绸之路,以海贸赚钱的主意呢?

大明会典记载:郑和船队携带的青花瓷器,在南洋一个瓷盆能卖500贯,一个瓷碗卖300贯,而在中国成本才几十文;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而在明朝至少可卖10—20两银子。由此可见,当年郑和船队赚钱能力是何等恐怖。

明朝之前,胡椒被视为药材,但郑和下西洋后,胡椒却逐渐变成了调味品,而这源于胡椒的“强制推广”。因为明朝一度将胡椒折算成官员工资,名臣丘濬曾说:“今朝廷每岁,恒以番夷所贡椒木折支京官常俸,夫然,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是亦足国用之一端也。”

明代王士性《广志绎》记载:“三宝太监郑和西洋回,剩金钱百余万,乃勅侍郎黄立恭建之(指大报恩寺)。”其中,“剩金钱百余万”,应该是经营收入。

还有一点令人意外:现代考证发现当时东南亚诸国均接受明朝宝钞。简而言之,郑和船队除了携带货物可以赚钱之外,拿大明宝钞也能换回各种物资。

好大喜功的朱棣,必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必须要寻找财路,“郑和下西洋”显然就是朱棣的钱袋子。可见,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一下还去了六次,显然不是什么寻踪兼炫富,而是为了切切实实的利益!

这里还有一个贸易背景:唐朝时期,东南亚、中亚就与中国存在大量贸易联系,宋元贸易量更大,但朱元璋禁海之后,结果会如何?结果只能是海外的中国货价格越来越高、土货价格越来越低!在朱元璋禁海政策之后,朱棣让郑和下西洋贸易,带来的利润只会更高。

因此,朱棣能修北京城、大报恩寺、五征漠北等,无疑是有郑和下西洋带来的钱财支撑。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郑和下西洋是为贸易,为何每次都配置数万士兵?

原因很简单,当时东西方的海洋贸易,掌握在僧伽罗人(斯里兰卡)和满者伯夷手上,阿拉伯、波斯商船想要到中国贸易必须要给他们交重税,而中国船只想要去中亚、西亚等,也要给他们交重税。

显然,这就严重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赚钱,还是为了维护海上丝路,明朝都必须有所行动,这就是郑和船队配置重兵的原因所在。

最终,郑和击败满者伯夷等强敌,且让其俯首称臣,让明朝主导了东南亚的海上丝路,比如在吕宋设置汉人总督,扶持加里曼丹岛的文莱,还在苏门答腊岛设立巨港宣慰司等。没有一定军事力量,焉能做到这些,所谓胡人“畏威而不怀德”也!

上下图可见,控制吕宋、扶持苏丹、设立旧港宣慰司,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满者伯夷,确保海上丝路畅通。

因此,郑和下西洋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同时为了赚钱而打败强敌,维护海上丝路安全,客观上宣扬了大明威福,传播了中华文明,故而才有万邦来朝。明史将郑和下西洋简单的解释为寻踪与炫富,显然是在抹黑朱棣。

当然,朱棣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垄断了海洋贸易,夺了民间商贾海贸之利,而且地方官府与百姓承担主要成本,因此导致中央官员、地方政府、商贾、百姓等全都反对下西洋,不能做到利益均沾,故而下西洋最终被停止。

但在郑和下西洋叫停后,不代表此后明朝没有海贸,如此巨大的利益,最终被某些利益集团垄断。为了防止更多的竞争者出现,因而明朝长期海禁,即以海禁名义限制他人涉足海外贸易,而且海禁下的私自海贸还不需要交一分钱的税费!总之,所谓明朝海禁,只是名义上的海禁,真正海贸一直较为活跃,只是被某些集团垄断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大明会典等

2 阅读:223
评论列表
  • 2024-05-27 12:56

    朱棣开海和汉武通西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而且他们的目的也极为相似,汉武帝的目的,一是找大月氏人一起对付匈奴,二是通商。朱棣的目的,一是联通阿拉伯人一起对抗蒙古人残部,二是避开被蒙古人把持的西域商路,对外通商。可惜的是胖子皇帝是个被儒家忽悠傻了的玩意,这两样都半途而废,至此,明朝就成了一副等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