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楼市陷入冷静期,沉淀下来的时间成本,可以用来做什么?
近一年的市场,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了一部分房企的回答,甚至包括一些许久未拿地而蛰伏的企业,最终呈现在打磨的产品上,是看得见的产品力,这一点,值得被称道。
所以我们也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当市场越差,产品反而越好。
虽说这样的论断会有失公允,因为不排除在楼市大刀阔斧往前进的时候,依然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好产品,但如果将表现拉齐在一条水平线上,可能对于彼时,速度是王道,跑赢市场最重要。对购房人而言,也都是极速上车,自然顾及不到太多。
思考,是进步的前奏。特别是厘清痛点之后的深度思考,这一点,有人在改进并实践,最终落地在了项目的设计上,这也更新了攸克君对于一个理想空间的认知。这一思考的原点,就在中建和颂九里。
1
当然,对一个房地产项目而言,无论大势如何变换,底层逻辑是不变的。区域价值属性、目标客群需求以及产品与之相契合的能力,缺一不可。
这就需要在拿下一宗地块,酝酿一个项目时,已经有了十足的思考,很清楚项目自身的定位以及可以吸引到的客户群体,当这两者之间的认知偏差越趋近于零,项目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思考的第一重逻辑,是基于区域,
对和颂九里而言,地处西南四环的内城核心,距离14号线大瓦窑地铁站也仅200米左右,从区位到交通配套,有足够优越的长板。这条线,不但可以串联起从丽泽商圈到金融街、中关村多个产业园,以及国贸CBD和望京CBD;同时,从丰台站、北京西站到南站,承载了北京当下超过75%以上的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甚至无缝对接大兴国际机场:全维立体的交通配套,可以说,是当下北京最炙热的板块之一。
但这一区域最核心的优势并不止于此,它也是为数不多,既能享受到内城核心丰富配套的地块,也同时近乎私属的拥有了更难得的自然资源。一河六园的丰盈城市园林的配套,也让整个板块拥有了更具代表性的区域标签——中央生活区(CLD)。
如果说中央商务区CBD让我们陷入了快节奏的焦虑,旅游商业区RBD又面临着通勤压力、与城市远离的短板,那和颂九里所在的中央生活区,找到了最佳的平衡。
左手是便捷的交通、繁华的配套,右手是宜居的生态,可以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美好。既然能够将工作与生活的的乐趣同享,想要不浪费有如此特性的地块,就需要打造真正懂生活,却又能够顺应城市快速发展节奏的房子。基于此,中建在中央生活区,打造了这一定义为“4.0和美+”的产品。
2
如果说,传统商品房市场开始有了对空间功能的需求,被定义在了“1.0空间+”的时代,彼时,人们更关注空间的功能性,以及同等面积下房屋数量的增多,但对于空间的美感与舒适度,要求并不高。
这也就有了从1.0到后来2.0、3.0的迭代。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美学,开始注重生活的舒适度,基于此,南向面宽成为了最关键的数字,大面宽和南向多个面宽的产品倍受青睐,空间的观感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再往后,空间不仅要耐看,更要好住,一部分房企开始了对空间格局的研究以及对居住底层逻辑的再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放大“住”的使用需求?将强化收纳以及对更多生活功能痛点的思考,融入到设计的细节之中?甚至在近一年,出现了极致收纳的产品,这一点,其实也都是将设计的原点,回归到了生活本身。
近一年来,我们在不少项目上都能看到,对于客户调研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人们实际生活场景中可能产生的需求和痛点,做了一轮又一轮的研讨,这也倒逼行业进化迭代出了一些值得被肯定的优秀项目。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项目的存在同时也在推动整个地产行业的进步。让房企对于房子这个商品的思考,有了更深的维度。
换句话说,房子不仅仅只是一个空间,它也是承载生活的重要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不仅要装得下功能、需求,还有情绪、共鸣和陪伴。
从感性的、微小的地方入手,才有可能迭代出一个真正打动人的产品。这样的尝试,和颂九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真实、有价值的思考。
3
这些思考甚至会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作出取舍。但至少在看过和颂九里呈现的样板间之后,攸克君想说,这场思考的“冒险”,是成功的。
譬如,所有思考的原点都是:房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你肯定会说,这还用问吗,房子肯定是用来住的呀。但我们这么回答的同时,也需要看到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房子这一产品的呈现,更注重它的空间观感,而非在未来漫长的、茶米油盐的、琐碎的生活中,它能够有的放矢。
说得更直白一些,我们看到了很多大面宽的设计,看到了最大限度去呈现空间尺度的取舍,看到了经典的四叶草空间,LDK一体化格局等等,甚至越来越多的项目,长得越来越像,难分彼此。当然,经典的空间格局具有可复制性,这也证明了这是一条经过了市场验证,能够走得通的大道,这也意味着试错成本更低,能够更快的将产品兑现。
但偏偏有人不安于如此多的经典的样本,甚至有点偏执的在思考一件事: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空间?一个真正好住耐住的房子,又是怎么样的?
就这样,和颂九里,将这一问题聚焦在了一个房子最关键以及最有可能的8㎡上。
从下面这张过程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优化之前的户型,是一套可以说“万金油”的四居空间,这也是市面上超过90%以上的项目会呈现的格局,经典的四叶草,让居住分居房屋的四个角,做到动静分离的同时,让餐厨客这一公共区域的空间更纯粹,也做到了入户玄关、主卧套房以及南向三面宽的设计,是一个几乎不会出错的产品。
但正是在这张户型图上,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与讨论,让中建五局的设计团队发现,相比于整个空间来说,有8㎡的面积是浪费了,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入户第一瞬间就遇见卫生间”的尴尬。这对于一个均价在8万+的内城项目而言,这8㎡,相当于60万+的成本支出。
如何让这8㎡价值最大化,再与专业户型研发设计团队以及目标客群的深度沟通后,和颂九里大胆地将这8㎡构建成了一个集玄关、收纳、中西厨岛台、独立步入式家政间为一体的空间。
如此设计的突破,在看到户型图的第一时间,攸克君是担心,这样的改造会不会让空间不够敞亮?但是在看到样板间的那一瞬间,攸克君的想法是:一切都值得!
因为客厅的面宽、优越的窗墙比、户型的得房率等原因,改造后的客厅与餐厅这一公共空间,没有受到影响,依然足够敞亮!
此外,正因为这一改造,让这个户型的很多空间得到了提升。比如,有了专门的大玄关,增加了空间的实用性与仪式感,也解决了原有户型没有独立大玄关的生活痛点;比如,强化了餐客厅的完整性,适当控制了对超大面宽与公区面积的追求,整个空间和面宽的大小恰到好处,让人身处其中感到更有安全感与居家的温馨;再比如,家政间的调整,为主卧的收纳让出了空间,让原有的衣橱升级成了一个小型的步入式衣帽间,生活动线更流畅合理;最关键的是,用原有入户走廊这一8㎡附加的多重功能,提升了整个空间的私密性,以及让动静分区更加的纯粹,这一处兼具了岛台以及家政间的设计,让整个空间就像拥有了很流畅的过渡的旋律,不会觉得局促,也同时,能享受细节之处的用心。
不仅如此,全屋收纳系统的精细程度,放眼整个全北京都称得上数一数二。特意加长的卫生间镜柜、几乎所有柜体中子母抽屉的设计,以及根据男女主人不同生活需求对空间功能的收纳侧重,看得出,在整个项目的打磨上,和颂九里最重要的参考原点,一定是真实的生活。
就像最近大火的热剧《我的阿勒泰》中,启发了作者李娟写下这些隽永故事的,是那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一样,只有经历了真实的人生,才可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设计也一样,只有真正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和理解生活的欢喜和哀愁,才可能,打造出一个能装得下生活的空间。
这一点,中建和颂九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