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8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图|邓恩铭、王尽美在会议间隙,毛主席亲切的与来自各省的代表见面,与山东代表马保三(曾任青岛市市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各界代表会议副主席、省政协主席闲聊时,毛主席突然想起,当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山东代表的身影。
一个是邓恩铭,一个是王尽美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共有13人,分别是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
不过随着命运流转,这13个人后来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叛变革命,有的英年早逝,有的牺牲。
能够走到新中国成立的就只有两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董必武。
而这些代表中,离世最早的是王尽美,他病逝于1925年,时年27岁。
图|毛主席想起王尽美,毛主席心中不禁升起了无限感慨:
“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啊。”
毛主席问的很仔细,还提到了王尽美的亲属,当得知王尽美尚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在世时,毛主席再三叮嘱,一定要照顾好烈士的亲属。
一张尘封多年的相片马保三在北京开完会以后,就回到了山东,并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王尽美的遗物,并派省团委张建华专程赴王尽美家中探望老人。
张建华带着工作人员上门探望老人,王尽美的母亲刘氏那时已经年过七旬,但身体仍然还硬朗,她把客人迎进门,细细招待。他注意到,老人家里生活很贫苦,可以说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张建华看着,心中莫名感到有些心酸。
“毛主席很关心咱们山东的烈士,指示咱们山东省政府,整理收集王尽美烈士的遗物,我们这次来就是落实毛主席指示的。”
王尽美的母亲很激动,特别是听到来人说了毛主席的名字以后,更是激动的不能克制:
“啊,毛主席还惦记着俺家那尽美儿。”
刘氏情绪一直很激动,在众人的百般劝慰下,这才稳定下来,可在了解到了省委的意图后,老人又难过的落下泪来:
“遗物没有了,全让那帮土匪给抢走了。照片……照片还有一张。”
老人带着张建华来到家里一处土墙边上,正说这话,老人上去就用手抠起了土墙:
“尽美,娘的儿,出来吧,跟娘回家,是毛主席派人来接你了!”
老人的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哭声也越来越大,一边抠,一边哭诉:
“儿呀,毛主席还惦记着你,关心着你呀,你出来同毛主席说说话吧......”
张建华大惊之余,就要上前帮老人,却被老人婉拒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老人从墙面下抠出了一个小布包,她小心翼翼的打开这个小布包,里面是薄薄的一张相片,张建华小心翼翼的从老人手中接过相片,惊奇地发现,这张相片是王尽美年轻时候拍的,因为保护的好,这么多年下来仍然很清晰。
在征得老人同意以后,张建华带着照片回了济南,并立即组织山东分局专业人员对这张照片进行翻拍保存,还从其中选了一张最清晰的,派人送到了北京,带去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着照片,沉思良久,不由得眼中蓄满了泪水……
隔了半晌,毛主席才指示:
“将王尽美的照片转寄给上海市博物馆。”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王尽美的母亲能把这张照片保存下来,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儿。
尽善尽美——王尽美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
王尽美祖辈儿都是种田为生,就在他出生这年,天降大旱,因为缺水,春天种不上粮食,田野里荒芜一片,就连地主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何况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
图|王尽美故居为了填饱肚子,村子里的人几乎把周围的野草也拔光了,要喝水只能去离村子二三里路的淮河上游北河崖去挑水吃。
王尽美出生时也确实是命苦,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四个月就去世了。
尽管如此,王尽美的出生仍然带给这个小家庭喜悦,在他出生三天后,王家祖辈儿兄弟几人聚在一起,商量给这个小家伙取名字,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在善给这个孙儿辈儿想了一个寓意特别好的名字——
“仓囤”
“不管是旱天还是涝天,咱们庄稼人只要能填满肚子就心满意足了。”
出生在这样一个穷苦的家庭,王尽美本来是没机会读书的,可就在他8岁这年,大北杏村“见山堂”创办了一间私塾,当地地主王介人想要给自己儿子找一个伴读,王尽美的祖母认为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机会,就自告奋勇的把儿子送了过去。
当时,私塾先生张玉生按照张仙村的谱系,给王尽美取了大名——王瑞俊(字灼斋)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读书的机会,王尽美自然很用功,他的成绩也很好,赢得了学堂先生的喜爱,反倒是地主家的儿子,有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却并没有学好。
王尽美在学堂读书时,少爷便经常让他代自己写作业,以致于当时学堂的先生都认为,两人功课都差不多,直到有一次,王介人考较两个孩子学习,结果是王尽美对答如流,自己的儿子支支吾吾,气的王介人痛骂先生:
“你是摸差了裉子(比喻看错了人)拿谁不是人!不把我的孩子教好,反倒帮了倒忙,把一个穷鬼的孩子教好了。”
图|王尽美、邓恩铭从事山东地方团创建时的活动地址王尽美陪着地主少爷读了11个月的书,一直到后来,少爷生了重病去世,他也就没再有机会读书。
1912年,大北杏村办了初级小学,王尽美转入学校四年级学习,因为品学兼优,他当时是学校唯一一个免费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极大的开阔了王尽美的眼界与认识。
1913年,王尽美到诸城县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当时学校有位老师王新甫是济南政法学堂毕业,思想进步,倾向于革命,并经常向在校的师生们传达。
显然,王尽美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与这位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真理,王尽美也走出大山,投身时代的洪流之中。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美列强们把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转给日本,引起国人愤慨,五四运动爆发,而作为发源地的山东,山东人民参与运动更加积极,王尽美也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结识了邓恩铭。
图|1920年11月,王尽美、邓恩铭等人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当时两人与北京国立的八所学校的学生会取得了联系,共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下半年,王尽美到北京,并结识了李大钊先生,王尽美后来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担任外埠通讯员。
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创办了“励新学会”,该学会后来成为济南党组织在筹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成员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党组织在山东最早的成员,为充实济南地区党团组织做出了很大贡献。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王尽美汇报了济南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并对当前形势以及任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同样出席大会的毛主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毛主席回忆起王尽美时仍这样说:
“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儿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朵’......”
一大以后,王尽美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他取“尽善尽美”之意,为自己改名王尽美,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友人:
贫富阶级在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大革命时期,王尽美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简直就是达到了公而忘私的地步,他的工作从济南扩大到了山东全省,又从山东全省扩大到了全国,王尽美几次在山东领导工人运动,也引起了山东军阀的嫉恨。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会上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即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王尽美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出席大会。
会后王尽美继续领导山东党组织工作,因为过于劳累,感染了肺结核病,但即便是在已经患病的情形下,王尽美依然在坚持工作,为此身边的同僚劝说过他很多次,但都被他婉拒,一直到身体支持不住,王尽美为了减轻组织上的负担,这才同意回乡养病。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山东青岛,享年27岁。
临终之前,王尽美请山东青岛当地的负责人记录其遗言:
“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王尽美亲自过目后,在上面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图|1922年1月,王尽美、邓恩铭出席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尽美的逝世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损失,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损失,他的去世连同后来邓恩铭的牺牲,始终让人觉得惋惜。
1936年,斯诺到陕北,毛主席接受他采访时,还曾提到过王尽美、邓恩铭:
“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
1969年4月1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在会上致开幕词,仍然提到了王尽美:
“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应是13个),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是董老,再一个就是我。有好几位代表牺牲了,他们是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
烈士后人王尽美逝世后不久,妻子也不幸身故,家里只留下了母亲刘氏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因为早年国内形势不稳定,刘氏带着两个孩子几经辗转,颠沛流离。也因为这个缘故,王尽美生前留下来的东西很少。
图|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前排左一为王尽美1930年,王尽美的老家山东莒县(今诸城)两股小军阀混战,趁着战火燃烧之际,土匪刘黑七占据了大北杏村。
土匪刘黑七原名刘桂堂,民国年间山东巨匪,靠着绑架勒索集聚财富,后来聚拢起了上万人,张宗昌、韩复渠都曾派人进剿,但屡屡失利,只好收买,后来何应钦率领蒋介石嫡系北伐,将刘桂堂部收编。尽管如此,刘桂堂依然难改悍匪的本质,之前做匪时,被他占据的村子基本上都遭到了他屠戮。
刘桂堂占据了大北杏村以后,大北杏村村民为了躲避匪患,纷纷逃往山中。王尽美的母亲刘氏也带着孩子逃进了深山,为了安全起见,她将儿子王尽美的一张照片以及一些读过的书、写过的本子连同一些衣服包在一起,准备放在一口大缸深埋在院子里。
可就在做好这一切准备工作后,刘氏又觉得很不安全,于是又把缸里的照片单独拿出来。
就在刘氏胶着之际,她注意到院子里有一处土墙上面的墙皮掉了下来,心里顿时有了主意,她拉着次孙王乃恩的手嘱咐:
“去和点泥过来。”
刘氏扒开一块墙皮,将照片细细包好,埋在了墙里面,又在外面抹上一层泥封死。
刘桂堂匪部撤离以后,刘氏带着两个孙子回家,只见家里已经被翻的乱七八糟,埋在院子里的那口大缸也被翻了出来,里面的东西也都被抢走。
自从儿子走后,刘氏就把儿子的遗物当做心里的念想,现在全都被土匪抢走,心里不由得有些伤感,但她突然想起来,自己还在墙里埋了张照片,于是起身去看,发现墙一点也没动,心里松了口气,为了安全,刘氏没再打开那面墙。
老太太一辈子就守着一面墙过日子,那面墙就是她心里的寄托。
图|董必武刘氏每年都要把墙加固一遍,为了避免找不到位置,老人还会做上一个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记号。
一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这张被刘氏保管的相片才真正出现在世人面前。
毛主席知道王尽美的母亲还在世,心中很是挂念,他不止一次的嘱咐,要善待王尽美的母亲和儿子。
1951年,董必武视察工作途径济南,与山东分管统战的李宇超谈话,还提到了王尽美,当得知王尽美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人孤苦无依的留在老家时,董必武做出批示:
“你们最好将王老太太接到济南,由公家安置照顾,使老人过一个愉快晚年。”
1957年7月,毛主席专机飞到济南,在与山东省几个领导干部谈工作时,又想起了王尽美,想起了他的母亲还在世,立即叮嘱在场的人:
“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的母亲还活着,一定要好好照顾啊!她老人家有功,养了个好儿子。如果有困难,把老人家送到中央组织部去。”
在场的几位同志一听,连忙表示称:
“请主席放心,我们已经把尽美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们也一定会把尽美母亲照顾好,让她老人家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一听对老人照顾的还不错,毛主席这才松了口气。
据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回忆,他工作稳定以后,曾想把祖母接到单位地,但却被告知,需要经过省委批准,他这才知道,奶奶一直有省委照顾。
刘氏跟着长孙一起到了沈阳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不适应东北的气候,又一个人回到了山东老家,后来就在老家去世,老人直至去世时,还拉着孙儿王乃征的手嘱咐:
“一定要当面谢谢毛主席.....谢谢董老......”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王乃征回忆起这些,还忍不住眼眶微红。
因为父亲王尽美去世的很早,王乃征、王乃恩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后来在采访时他们形容父亲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王尽美去世以后,组织上曾想过减轻他们的负担,将两个孩子带出去,但在刘氏反对下,两个孩子还是留在了村子里读书,刘氏始终记得儿子临终之前的嘱托。
“党正值得困难时期,儿子死后要少给组织添麻烦,您老人家,要教育好乃征和乃恩,让他们长大后也参加革命,永远跟党走。”
王乃征、王乃恩后来确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却不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而是在父亲战友的影响下。
1932年,与王尽美在济南筹建共产党组织的战友王翔辗转打听到了刘氏、王乃征的下落,并专程来探望,王翔不仅出了一部分学费给他们,还鼓励他:
“将来长大了,知事明理,如果参加政治活动——就去参加你老子那个党吧。”
1937年10月,王乃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成立了诸城县乡党支部,后来他在老家拉起了一支3000余人的抗日队伍。在兄长的带领下,王乃恩也参加了革命,一开始刘氏并不同意,还希望给他成一门亲事,希望他能留在老家,但也正如当年王尽美的选择一样,王乃恩仍然坚持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
建国后,王乃征历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王乃恩历任中共义乌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浙江省组织部党员管理处副处长等职。
时至今日,王尽美的后人依然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向革命老前辈致敬!
向革命烈士致以崇高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