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对于魏明帝的评价,那就是天差地别。喜欢他的人,就会把他推上神坛,讨厌他的人,就会把他踩进泥土里。之前,曹魏刘晔与王沈两人,对于曹叡的夸赞,都带着几分恭维之意。因此,对孙吴名将陆逊这一“敌人”的判断,就更多地是客观了。所以,吕思勉与蔡东藩对于曹叡的看法,可以说是有失偏颇。所以,曹叡到底有多大的治国才能?
加强皇帝的权力,掌握生死和奖惩。在曹叡登基的时候,孙权并没有把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放在眼里。他觉得陆逊夸赞曹叡的话,有些夸大其词。甚至,他还很乐观地预测到,陈群,司马懿,曹真,这些被曹操和曹丕打压过的人,都是奉了曹丕的命令来辅佐皇帝的,他们一定会趁新君势力单薄,趁火打劫,夺取皇位。但事情的发展,让孙权这个心高气傲的人大吃一惊,他看不起的人,竟然悄无声息的掌握了权力,让曹魏蒸蒸日上。魏明帝登基之时,就开始巩固自己的权力:“大臣们,都是由皇帝来管理。”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大多都是为了对付蜀汉和孙吴,才被明帝派往边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国家事务,所以,他们的“辅”之名,也就是个摆设而已。所以,魏明帝自从登基之后,就一直把持着自己的大权,不管是人事,还是军权,都被他牢牢地掌控在手中。
对儒家的推崇。魏明帝十分注重文治。太和二年六月,他下旨:“王敎之道,以文为本。申敕郡国,科举之人,皆以读书为主。”因高堂隆等大儒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于是在景初时期,下了一道旨意,要挑选有才干的人,随高堂隆等大儒家学习文学。以礼治国,以礼为主,以刑为辅。魏明帝深知礼仪对治国的重要意义,所以,他积极地制订并改进了各种礼仪,如郊祀、宗庙、正朔、为人后、宗庙演奏音乐等。太和三年七月,他吸取前人的经验,制定了《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并多次被后人引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魏明帝非常看重刑罚在治国中的作用。太和三年十月份,他将平望观改名为“听颂观”。一方面,他注重刑法的制订和改进,太和三年,他下令陈羣和刘邵等人“删去旧有条文,借鉴汉朝法律,改为魏朝法律”;同时,还注重惩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并强调惩罚必须以从宽从简为主。
对元老、大臣、智者的优待。魏明帝厚待文武百官,像钟繇和华歆这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文武百官,他还专门下了一道旨意:“每到朝堂,都要用轿子,让虎贲在宫中就座。”对于官员们的出行,也有了具体的要求:“其令官员们,奉旨将他们送往各府,备好马车,备好仆役,备好衣物,备好路上所需的食物。”广纳良言,虚心纳谏。曹叡则鼓动大臣们上书,向皇上进言,“凡能弥补我所欠缺之处,皆加爵。”对于臣子们的进言,魏明帝一般都会仔细批改,“忍污隐怨,宽容直言不讳,所收臣子们的进言,一个月间,少则数百人,虽然语言粗俗,但犹览省到底,并不嫌烦。“开容为善,正直为人,虽然冒昧,却不能毁之。”
妥善处理外交和军事事务。在外部方面,魏明帝根据蜀汉和曹魏的实力,采用了曹真和司马懿等人来对付蜀和吴两国的进犯,并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使得中原几乎没有被战火波及。魏明帝虽然制定了抵御蜀、吴入侵的政策,但他的防守却不是一味的防守和应对。他想要借着舆论的力量,力挽狂澜。例如,魏明帝在太和二年一月的圣旨中,极力挑拨、离间蜀汉政权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并说:“对外慕立孤,而对内却贪得无厌。刘升之和他的哥哥,不过是在守护一座空着的城市。欺压百姓。”曹叡一有机会,就会主动出击,攻打蜀,攻打吴,攻打辽东。例如,在太和二年秋天,他下令曹休,司马懿,贾逵三人攻打吴国;太和四年七月,下旨征蜀,司马懿与曹真,太和六年,有田豫等征讨辽东的旨意。魏明帝以司马懿、毌丘俭为首,在景初二年(238)一月,率领大军讨伐公孙元,取得了最为辉煌和重大的胜利。同年8月,公孙渊等人宣布被击溃。自从东汉末期,他们占据了辽东之后,曹操和曹丕就再也没有能力去征服他们,只能和他们结盟,直到他们被消灭为止,公孙氏才被消灭。辽东又被中原朝廷所管辖。而在魏明帝的统治下,曹魏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之后曹魏灭了蜀国,灭了西晋灭了吴国,结束三足鼎立的局面。
透气性好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