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与妻子孔德沚的传奇婚恋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9-07 22:08:54

不同年代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婚恋传奇!茅盾和妻子孔德沚也是如此!在茅盾和孔德沚结合并白头到老的漫长的夫妻生涯中,有风有雨,有阳光有彩霞,而更多的是他们共同理想辉耀下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平凡日子。

有趣的是茅盾和孔德沚结合的过程中,茅盾是学贯中西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而他的妻子当初却是一个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女子。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极不般配的两个人,不仅携手走完了他们那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还非常之深。可以说,茅盾先生和孔德沚的爱情,可以作为他们那一辈文人的光辉典范。

茅盾和孔德沚都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祖辈经营纸店,父亲业中医,孔德沚祖上开蜡烛坊和纸马店。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观前街姓沈的一户人家。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茅盾其父沈永锡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是位远近闻名的中医;母亲陈爱珠是一个读过不少书,既具有新思想又能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沈德鸿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小德鸿还没到5岁,父亲沈永锡就教他读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新式书籍,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读物和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名著。母亲陈爱珠则根据《史鉴节要》自编历史课本,教儿子了解中国的过去。在父母的熏陶下,沈德鸿的心里很早就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就在沈德鸿正以童稚的好奇心从书籍中吸吮丰富的营养时,家人却给他定下了娃娃亲。沈德鸿的祖父沈恩培与同在乌镇的孔繁林交情莫逆,两人常常在一起相聚交谈。孔繁林有一个4岁的小孙女儿。一天,沈恩培带着孙子德鸿到一位亲戚家聊天。不一会儿,孔繁林抱着孙女也来到这里。老友相见,自然是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正聊着,沈恩培的那位亲戚,突然指着在一起正玩得开心的两个小朋友,对沈恩培和孔繁林说:“你们两家订亲吧!你们本来是世交,又门当户对,二位又是挚友,要是结为秦晋之好,岂不美哉!”

沈恩培和孔繁林相互对视了一下,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当即点头称是。沈恩培的那位亲戚其实只是突发奇想的说笑,心里并不在意两家是不是真的愿意。不料沈、孔两家却很认真。沈恩培和孔繁林回家各自跟家人商量后,真的就给沈德鸿和孔德沚两人订了“娃娃亲”。

既然已经订了亲,富有维新思想的沈永锡便郑重其事地托请沈家的那位亲戚告诉孔家,要孔家教女孩识字读书,不要缠足。哪曾想思想守旧的亲家根本没把沈家的话当一回事儿,不但不让女孩儿读书,而且还给她缠了足,幸亏被女孩寡居在娘家的大姨发现并坚决予以反对,当场扯掉了缠足的布条,女孩儿才没有缠成足。

不过,足虽没缠,但书照样是没念。女孩儿7岁时,沈永锡捎信给孔家说,女孩儿可进镇上刚办的女塾念书了,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将来的嫁妆可以随便些,读书的钱不能省。可孔家就是不听,坚持不让女孩儿念书。而沈永锡捎信后没多久就病故了,孔家就更不把亲家的话当回事儿。

1913年,17岁的沈德鸿在母亲和表叔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3年后,沈德鸿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经人介绍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之一。沈德鸿卓越的才干,很快显露出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沈雁冰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上海的报纸杂志上,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派青年,很快成了上海文坛的宠儿。

1916年底,沈德鸿回到了老家。陈爱珠看到年轻有为的儿子,心中甚是欢喜,但欢喜之余又有点担心:儿子这么优秀,肯定有不少女孩儿倾心于他,他还能看上那个不识字、却早已跟他订下娃娃亲的女孩儿吗?于是,陈爱珠便认真地问儿子:“德鸿,你有女朋友了吗?”“没有!”沈德鸿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心不在焉地回答了母亲一句。陈爱珠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女家又来催啦,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们办喜事!”

“啊!”沈德鸿再也无心看书了,他倏地站了起来,默默地看着母亲。陈爱珠见儿子没有搭腔,便接着说道:“从前我料想你出了学校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当个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般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不过半年,就受器重,今后大概会一帆风顺,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还要打官司。”

本来,沈德鸿的内心就很矛盾,自己是个新派青年,怎能向旧式包办婚姻低头,更何况对方是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儿。可母亲的一番话,却又使他不得不再仔细地考虑考虑:母亲一人维持着这个家已是很不容易了,如果自己再悔婚,母亲会很难办。命运的安排、社会的态度、母亲的辛劳……作为儿子,他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于是,沈德鸿平静地对母亲说:“老婆识字不识字无所谓,嫁过来后,母亲您可以教她读书识字,也还可以进学校读书。”

眼见儿子同意了,陈爱珠很快就敲定了婚期。春节一过,沈德鸿和孔家的那个女孩儿就拜堂成亲了。

然而,新婚第二天,就发生了一件让陈爱珠母子倍感吃惊的事。原来,他们心里想,孔家的小姐虽然没上过学,但总该识些字的,谁知陈爱珠一问新娘子,才知道她只认得一个“孔”字和从1到10的数字,对外面的世界更是一无所知。从婆婆和丈夫那失望的眼神中,新娘子也觉得自己羞于见人。当她和沈德鸿在第三天回门拜见自己的父母时,她在阁楼上同母亲大吵了一架。她恨他们为什么不让她读书,丈夫和婆婆都知书达理,自己却不识字,哪有共同语言?

当新娘红着眼睛回到婆家后,陈爱珠得知了原委,便安慰她说:“这么一点事儿也值得哭,你想学还不容易。只要肯下工夫,不怕年龄大学不成。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教你还不费力。”沈德鸿则比她母亲想得更远,望着新娘淳朴的面庞、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深感妻子不识字和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并不是她的责任,更不是她的过错,自己有责任帮助妻子“站”起来。他不仅没有嫌弃妻子,还引经据典给她取了个名字——孔德沚。半个月后,沈德鸿留下孔德沚在家陪伴母亲,自己回到了上海。

孔德沚聪明好学,在陈爱珠的帮助下,学习进步很快。后来还进入了丰子恺的大姐在石门创办的私立小学——振华女校学习,仅1年半的光景,她就学会了写信和阅读简单的文言文。由于孔德沚母亲患了重病,孔德沚不得不辍学回家伺候母亲,直至3个月后母亲病故。由于害怕功课跟不上以及担心婆婆一人在家太孤单,孔德沚不愿再回振华女校读书,打算在家自学。她订了个自学计划,上午由婆婆教古文,下午练习写作文。

如此这般坚持了半年光景,孔德沚听人说湖州湖郡女塾不错,就又到湖郡女塾读书。不料,湖郡女塾是一所以教授英文为主的教会学校,孔德沚一点英文基础也没有,几个月下来,收获不大,于是,她不得不又回到了乌镇。陈爱珠见媳妇学习的欲望如此强烈,便决定让她到上海儿子身边,以便儿子好好地教她。1921年春天,陈爱珠带着孔德沚从乌镇来到了上海。母亲和夫人的到来,解了沈德鸿的寂寞之苦,尤其是见妻子几年下来已经达到了高小的文化水平,沈德鸿的心中更是高兴不已。

1920年7月,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沈德鸿在发起人之一李汉俊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11月,沈德鸿接替王莼农主编《小说月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沈德鸿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身份成为中共最早的53个党员之一,并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负责将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组织的信件转呈中央。而每封来信,外封写“沈雁冰”,内封则写“钟英小姐”,有时则直接写沈雁冰转呈钟英小姐。久而久之,同事们纷纷猜测,“钟英小姐”不会是沈德鸿的情人吧?关于沈雁冰和“钟英小姐”关系的种种猜测自然也传到了孔德沚的耳朵里,再加上沈德鸿经常到深夜才回家,这使得一向以为丈夫编稿子很忙的孔德沚不能不产生怀疑。为消除误会,在征得组织上的同意后,沈德鸿向妻子和母亲“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并告诉妻子“钟英”是“中央”的谐音,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小姐”。孔德沚恍然大悟,便更加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1921年冬,陈独秀夫妇被捕,为避免遭特务追查,党的会议改为不固定地点召开,有时就在沈德鸿家开会。每逢这时,孔德沚就会在外面放风。孔德沚,这位平凡的女性开始追随丈夫一道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和妯娌张琴秋(沈德鸿弟弟沈泽民之妻)的帮助下,孔德沚开始从事妇女工作。她深入到工人当中,通过教职工夜校结识了许多女工,还把叶圣陶的夫人胡墨林拉去一道教女工认字,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经杨之华介绍,孔德沚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发生那天,沈德鸿、孔德沚、杨之华等人随着上海大学的宣传队加入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列中,孔德沚和杨之华还随学生队伍一起,边游行边演讲。虽然孔德沚的口才没有杨之华好,但她发自内心的真情演讲,同样博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沈德鸿被妻子的行动深深地感染,在人群中拼命为她鼓掌。此时的孔德沚早已不再是当年孔家的“阿三”了,通过学习文化和思想上、政治上的锻炼,她已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沈德鸿“创造”了一个爱人,也“创造”了一个同志!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中央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到了武汉,沈德鸿接到了党中央派他赴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的命令。武汉的形势动荡不安,孔德沚放心不下沈德鸿,在和婆婆商量后,就随丈夫去了武汉。沈德鸿到武汉后,先是担任政治教官,后调任武汉《民国日报》主笔,负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孔德沚则分在农政部工作,此时她已有了几个月身孕,但仍挺着大肚子为党工作。

1927年上半年,风云突变,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员,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沈德鸿将快要分娩的孔德沚送回了上海,自己则转入地下。不久,沈德鸿亦绕道回到上海。

大革命失败后的恶劣形势,迫使沈德鸿不得不隐居在家里,足不出户。他用4个星期时间写成了中篇小说《幻灭》,借笔下主人公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中的“追求——动摇——幻灭”,抒写一些人在革命前夕的亢奋与失败后的幻灭感。由于不能用真名发表,沈德鸿便以“矛盾”为笔名将小说稿寄给了《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叶圣陶说“矛盾”一看就是个假名,便建议沈德鸿将“矛盾”改为“茅盾”。1927年9月,署名“茅盾”的《幻灭》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茅盾”便成为沈德鸿的正式笔名并伴其终生。

茅盾在写完小说《追求》后,倍感身心疲惫,在好友、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的帮助下,于1928年7月告别妻儿与母亲,只身东渡日本。在去日本的轮船上,茅盾结识了一个年纪23岁、面目清秀的女性。她叫秦德君,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比较典型的新女性。秦德君在成都读书时,因为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为宁沪一带工人运动的通讯员。1923年,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更名徐舫。这次去日本是想取道那里去苏联。

茅盾与秦德君都是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在轮船上他们很自然地就彼此交谈了起来,从时事到文学,谈得很融洽,彼此的感情也随之迅速发展。到了东京,他们各自安顿住下后,茅盾便继续从事他的文学创作,将稿子寄回国内换取稿酬;秦德君则帮他抄抄稿件,或为茅盾写作提供一些素材。旅居生活的寂寞,使茅盾自觉不自觉地同秦德君越走越近,他们同居了。

茅盾的内心忍受着煎熬,孔德沚的心里更是难过。这边,自己一心扑在家庭上,照顾着婆婆和子女;那边,却传来茅盾在日本与另外一个女人同居的消息。孔德沚伤心得痛哭不止,好在婆婆坚定地劝她道:“德鸿会回心转意的。”这才给了孔德沚一些安慰,她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1930年4月,茅盾和秦德君回到了上海。不久,茅盾就回到了孔德沚的身边。茅盾在有妻有子的情况下,又与别的女人产生感情并同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文学大师人生中的一个败笔。对于许多女性而言,这个败笔或许是很难接受甚至是不可宽恕的,但善良的孔德沚不仅原谅了茅盾,还以自己宽厚的情怀去消解茅盾心中的疙瘩。为了让茅盾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孔德沚毅然从一个活跃的党务工作者变成了贴身保姆,专心为茅盾料理生活,抄写书稿。

有了妻子的精心照顾,茅盾得以静心笔耕,《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师地位的经典之作相继问世。抗战爆发后,孔德沚和茅盾一道告别工作、战斗了16个年头的上海,从香港跑到新疆,又从新疆跑到西安,直至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无论是昼夜兼程,还是风餐露宿,茅盾和孔德沚总是形影不离,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留下了无数伉俪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的安排下,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孔德沚见许多女同志都走上工作岗位,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显身手,羡慕不已,于是她向周恩来总理要求工作。周恩来听了以后,点点头,认真地对她说:好,我给您安排一个对您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工作——“照顾好茅盾同志。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今后要他为新中国描绘蓝图,为新中国作出新的贡献。你要好好照顾他,这是党交给您的任务,这比您做任何工作都重要!”

在一旁的茅盾听了以后,谦虚地笑了一笑。孔德沚却认真地记住了周恩来交给的任务。从此,她再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工作要求。作为部长夫人,作为一个

2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孔德沚从来没有向党要求过什么。她牢记周总理的嘱咐,保持过去革命年代的作风,亲自上菜场买菜,洗衣洗碗,烧菜做饭。毫无怨言地过着平民生活,竭尽全力照顾茅盾,让茅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大业中去。

60年代中期,茅盾卸去文化部长的职务,改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逃不掉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厄运。他靠边了,还被抄了家。这一抄家,孔德沚更为茅盾担惊受怕。她在街上看到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一车子一车子扫四旧的红卫兵,从她身边开过,她迷惘了,她更加担心家里有什么不慎而祸及自己的丈夫。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劫难中,孔德沚原来的糖尿病复发,加上精神上的折磨,卧床不起了。此时,七十多岁高龄的茅盾,常常迈着蹒跚的步子,颤巍巍地跑上跑下,侍候卧病在床的夫人。病中痛苦万分而又性情孤僻的孔德沚常常一个人独自抽烟解闷,严重时,一天抽二包。医生劝阻,没有用;茅盾规劝她,也没有用。茅盾一离开房间,又依然故我。还时常因吸烟而烧坏被子

一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不慎从床里跌落到地上,却无力爬上床。她痛苦地呻吟着。茅盾闻声赶来,想扶她起来,但终因体力不济,没能扶起她。这时,万籁俱寂,夜深灯昏,茅盾只好陪着妻子坐在地上等天亮。直到早上儿媳上班,才打电话让她来一起把孔德沚扶上床。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去世。

在医院的太平间里,茅盾颤抖着双手为老伴揩身换衣。经历过风雨人生的文坛巨匠,望着夫人那紧闭的双眼和布满皱纹的面庞,不禁失声痛哭了起来。朝夕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妻子如今突然撒手离去,他怎能不悲痛万分!茅盾在当天的日记中一字一泪地记述了自己对亡妻的追思:“我不禁放声痛哭,盖想及她的一生,确是辛辛苦苦、节约勤俭……”2月2日,茅盾在与孙女小钢说起孔德沚的一生时,还动情地说道:“依照你奶奶青年时的工作能力和上进心,她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但她放弃了,为了我们这个家,而放弃了。这么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爷爷、奶奶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敬互爱,始终如一。”

在疯狂的“文革”年代里,孔德沚这位老共产党人身后没有庄重的仪式,没有满室花圈。1月31日下午,在寒冷的北风里,茅盾迈着蹒跚的步子,在家人的搀扶下,在老友叶圣陶等的陪伴下,为老伴孔德沚送灵。

漫长的人生之路,有风有雨,有阴晴圆缺,茅盾常常望着放在卧室五斗橱上夫人的骨灰盒百感交集。在茅盾的三部回忆录中,他用饱蘸感情的笔,回忆夫人孔德沚勤劳、默默无闻的一生,把一个真实的妻子形象留在自己的著作里,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相随相伴、相敬相爱半个世纪的人间伉俪的故事。

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与世长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