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争夺水资源发生冲突,埃及封锁蒂朗海峡更激化当地局势

史海撷英 2024-11-30 19:51:00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势力开始深入中东。由于埃及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和它在阿拉伯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首先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同埃及建立关系。

美苏对埃及、以色列的援助

1960年下半年,苏埃签订了军火供应新协定。1961年7月,埃及得到了第一批米格-19型战斗机。1962年,苏联又提供了米格-21型飞机和一批图-16型轰炸机。1964年11月和1965年7月,苏联又和埃及签订了两个军援协定,运送了大批武器。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苏联已向埃及输送了价值20亿美元的武器。

在经济援助方面,继1958年苏联援建阿斯旺水坝第一期工程的协定签署之后,苏联于1960年又提供8000万英镑援建水坝的第二期工程。1962年,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的每年贸易额1.5亿卢布的贸易协定。

1964年5月,赫鲁晓夫访问开罗期间,苏联同意给埃及贷款2.5亿卢布。1965年,美埃三年小麦供应协定期满,美国乘埃及粮食困难之际拒绝继续签订供麦协定后,苏联又支援埃及2100万美元的粮食贷款。这样,从1958年签订工业贷款协定起到1965年,苏联对埃及提供的经援总数已达8.42亿美元。

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美国与以色列关系即迅速发展。

在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被视为“西方文化前哨”的以色列处于孤立状态。

以色列示意图

在国家体制上,以色列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与中东大多数国家东方型的、伊斯兰教影响很大的阿拉伯国家不同。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局势变化较大,军事政变时有发生,外交政策也经常变化。而在以色列,任何一届政府都靠拢西方,投靠美国,因而被美国认定为可靠的小伙伴。

对远隔重洋的美国来说,支持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情报据点具有重大价值。在经济上、战略上,美国指望以色列在保证中东石油供应上起作用,一旦有事,以色列可以作为美国进行干预的可靠据点。

1957年,以色列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建立了密切联系。“摩萨德”为美国提供中东地区广泛的情报。

以色列的武器装备主要是美国提供的。

为了对付埃及得到的苏联图-16型轰炸机和米格-21型战斗机,1962年,美国又给以色列2300万美元低息贷款用以购置6个连的“隼式”导弹。

1966年,美国供给以色列巴顿式坦克200辆和一批战术军用飞机。1967年3到5月,美国又向以色列运交400辆新式坦克和250架新式作战飞机,并从部队中抽调1000名“志愿人员”以充实以色列空军骨干。

摩西・达扬

美国的全力支援是以色列敢于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因素。达扬说过:“只有美国人坚定地支持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抵挡住阿拉伯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从以色列控制地区被赶出来的大批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散居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但是,这种困难并不能阻止巴勒斯坦人从事恢复民族权利的斗争。

在阿拉伯国家的帮助下,巴勒斯坦人的抗以斗争迅速发展。1960年,埃及在开罗为巴勒斯坦人建立“巴勒斯坦之声”广播电台。

1962年3月,阿拉伯联盟建议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应保护阿拉伯实体。1963年9月,阿拉伯联盟理事会在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时,决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任命艾哈迈德・舒凯里为巴勒斯坦人在阿拉伯联盟的代表,委托他同巴勒斯坦各界人士协商。

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各方面代表在耶路撒冷城东区举行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大会选出15人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艾哈迈德・舒凯里任主席;通过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规定巴解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号召全体巴勒斯坦人参加解放斗争事业。

大会决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勒斯坦国民基金会,巴解组织总部设在约旦首都安曼。巴解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争取恢复民族权利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有统一组织和领导的新阶段。

1964年,在埃及亚历山大举行的第二届阿拉伯首脑会议,欢迎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巴勒斯坦军队。会议决定成立包括巴勒斯坦军队在内的阿拉伯军队统一指挥部,并由阿拉伯联盟向巴勒斯坦军队提供财政资助。从此,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与阿拉伯的反以斗争进一步联系起来。

最早从事反以斗争的武装组织是法塔赫。它是50年代初由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一批爱国志士组织起来的。1959年10月10日,他和法鲁克、卡杜米、阿布・伊亚德等八人在科威特发起建立法塔赫组织。法塔赫是阿拉伯文中“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字的缩写,含义为“胜利”。

法塔赫建立后,积极开展活动、聚集了许多巴勒斯坦志士,在贝鲁特办了《我们的巴勒斯坦》刊物,公开宣传“收复巴勒斯坦唯一的方法是通过军事暴力”的政治主张。

1964年12月31日晚,突击队袭击了以色列北部的“全国送水干线”,从而打响了巴勒斯坦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构成了对以色列的重大威胁。

以色列的扩军备战

以色列是在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这个国家出现在一块强占来的尚待开发的落后贫穷的土地上,要靠大批移民来充实人口。

除移民带来的经济负担外,国防支出是它必不可少的巨额开支,用以保证它在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包围中存在下去,其国防费用通常占政府预算的29%左右,这个数字没有包括那些归入其他名目的国防费用,因此真正用于国防的费用要比公布的数字大得多。以色列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第一,大量的、连续不断的资金外援,如世界各地犹太人机构的赠款、美国的援助、德国的赔款等。美国政府1948到1970年对以的全部援助约为130亿美元。第二,人才资源。以色列的教育程度高,大中学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处于世界的最前列。特别是建国初期由欧洲进入的移民,其中有许多杰出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巨额的外来资金与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的结合,使以色列在建国以后十多年中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但是,到1965年,国内经济出现困难。这是由于长期巨额外援的流入,助长了奢侈生活和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风尚。

高工资、高消费造成了通货膨胀,加上急速的扩军备战,从而触发出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1950到1960年,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 1966到1967年下降到5%以下,失业率高达10%,失业人数达10万人。

这些新移民中心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反对失业要求面包的示威游行。1967年3月16日,首都特拉维夫也爆发了工人骚动。在“六・五”战争前夕,犹太人移民入境人数下降到1948年以来的最低点,而迁移出境的犹太人却大量增加。外流的犹太人想到美国和西欧去,寻找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离开的犹太人比移入的多,这预示着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的严重失败。

1965年工党大会上,以佩雷斯、摩西・达扬、阿尔莫吉等组成的少壮派支持本・古里安,另组“拉菲党”即以色列工人党,对以艾希科尔、梅厄夫人为首的元老派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加速实行国民军事化。此时国内经济情况恶化,社会不稳,以色列政府因此企图从对外战争中找出路,加紧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以色列深知,要在巴勒斯坦立足和扩张,必须以坚强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因而扩军备战是它的既定方针。以色列军费开支不断增长,1950到1966年期间军费支出增加了约5倍。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以色列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1957到1962年占8%强,1963年起又迅速上升,1966年达到12.42%,到1967年“六・五”战争之前已达14%。

M48中型坦克

在“六・五”战争前,以色列已完成了武器装备的更新,特别是装备了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并以M48巴顿式坦克取代了二战时的谢尔曼式坦克。

以军武器装备的质量,超过了阿拉伯国家的水平。以色列的正规军约7万人,预备役士兵共有20万人。以色列国小人少,不能设很多正规军,因而极为重视培训预备役部队,全国适龄人每年都要服1到2个月的兵役,训练严格。这支预备役部队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招之即来、来则能战的队伍。例如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担任占领西奈半岛南端、解除亚喀巴湾封锁重任的第9步兵旅是开战前两天才动员集中起来的预备役部队。

1966年,以色列把士兵的服役期从26个月延长到30个月。预备役兵员全部动员后,陆军能扩充到23个“一线”旅和15个“二线”旅。

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装甲部队,各种坦克和装甲车达2000多辆,并有大量反坦克导弹。空军现役部队约8000人,预备役士兵5000到6000人,各种飞机约450架。海军现役部队为3000人,各种舰艇18艘。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叙以冲突

6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以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进行频繁的袭击。这一斗争又与这些国家和以色列争夺水利资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约旦河示意图

中东的水资源极为珍贵,在利用约旦河水问题上,各国都想多争取一些水量,以色列有其全国用水计划,引约旦河水灌溉改造内格夫沙漠地区。

1964年,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达成改变约旦河上游流向以利用约旦河水的协议。但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流入以色列的水源。1964年11月,以色列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猛烈轰炸,迫使三国放弃了这项计划。1966年,叙以边界上发生的冲突事件增加,以色列以相当规模摸的兵力攻击了叙利亚的一些基础工程,武装冲突事件不断增加。

1966年11月12日,以色列一辆巡逻指挥车在约以停战边界触发地雷,死3人伤6人,以色列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告。

第二天,以色列军队向驻有法塔赫分队的约旦萨木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一支装备有200辆坦克和装甲车的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把整个村庄夷为平地。约旦派一营士兵从希布伦赶来营救,遭到以军的迎击。在联合国巴勒斯坦停火监督小组的干预下,以色列车被迫撤退。

11月25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萨木村的袭击。萨木村事件是苏伊士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采取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约旦河及其周边示意图

萨木村事件后,约旦国王受到阿拉伯联盟和国内的批评,指责他没有进行有力的回击,叙利亚也严厉批评约旦。约旦加强了对以色列的戒备,但也对游击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游击队大部分的活动因此转到叙利亚。

1967年4月3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决定耕种非军事区的全部土地,包括属于阿拉伯农民的51、52号地区。

4月7日,以色列装甲拖拉机在军队掩护下强行开入该区,叙部队鸣枪警告。以军借口叙军已开火,发动武装进攻,用大炮飞机轰击了叙利亚的五个村庄。当天下午,以方出动幻影式战斗机低空扫射,叙方出动米格21飞机迎战,被以击落6架,以机追击深入叙境直至首都大马士革。这次空战是以色列决心要发动战争的信号。

4月17日,叙利亚与埃及举行会谈,双方保证如以色列再挑起冲突,双方将采取联合行动。以色列咄咄逼人,总理艾希科尔、总参谋长拉宾等军政要员都表示还要对叙采取军事行动。5月9日,以色列国防和外交两个委员会授予政府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权。

埃及封锁蒂朗海峡

1965年底,传出以色列已经制定了生产原子弹计划的消息,轰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纳赛尔发表声明,要在以色列能正式生产核武器之前,对它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在前线国家的推动下,纳赛尔态度日趋强硬,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展突击活动,进行反以游击战争。此后,中东武装冲突日益增如。

纳赛尔为了支援叙利亚,于5月14日向西奈半岛增兵2个师以加强那里原有的1个师。5月14到15日,埃及武装部队参谋长法齐上将与叙利亚国防部长阿萨德少将在大马士革会谈。16日,埃及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17日,叙利亚电台声明军队已作最大限度的动员。但5月17日,战事并没有发生。

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

从埃及当时的意图来看,纳赛尔并不想首先发动进攻。他当时只想让联合国部队让出西奈半岛东边与以色列正面交界的从拉法到埃特拉一段的观察哨所,摆出可能进攻的势态进行威胁。

但是,吴丹的回答把纳赛尔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让联合国部队全面撤走,埃及将面临对蒂朗海峡进行封锁的问题,而蒂朗海峡的航行权是以色列极为关心的大问题,它是以色列通往非洲、东方、日本的要道。

埃特拉港1966年货物吞吐量为100多万吨,该港也是通往海法炼油厂的输油管道的起点。海峡对以色列讲还有政治战略意义,以色列把对海峡的封锁视为对其主权的侵犯。同时,封锁蒂朗海峡,还会招致西方国家的反对。但是,如果又收回关于要联合国部队撤离的要求,那又等于自动退却,屈服于以色列的压力,损害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威信。

埃及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后,提出了联合国部队全部撤离的要求。5月18日中午,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库尼正式把通知交给吴丹。吴丹于当晚给联合国紧急部队下达撤军命令。

埃及部队随即开入西奈半岛东面埃及境内的联合国紧急部队撤离的阵地。埃及第四师先头部队进入西奈边境后并未再向沙姆沙伊赫前进。此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纷纷责难埃及没有封锁蒂朗海峡。

蒂朗海峡示意图

在埃及内部,激进将领阿密尔元帅也主张立即对海峡进行封锁。5月21日,埃军进入沙姆沙伊赫。纳赛尔为慎重起见,于5月22日召开国家领导人会议,讨论封锁海峡问题。总理苏莱曼从国际国内情况出发,对此问题持保留态度,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关闭海峡。最后,作出了关闭海峡的决定。

埃及封锁亚喀巴湾,进一步促进了阿拉伯国家反以情绪的高涨。伊拉克国防部宣布,伊拉克武装部队已进入战争状态。

科威特宣布它可以派兵协同阿拉伯国家作战。5月24日,沙特阿拉伯决定派遣一支两万人部队进入约旦并进驻亚喀巴湾。同日,叙利亚和伊拉克签订双边军事合作协定。伊拉克派部队加强叙以边境。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和苏丹都派出部队支援埃及。黎巴嫩、利比亚和突尼斯也宣布动员部队。

5月30日上午,约旦国王飞往埃及,和埃及签订了双边防御协定。协定规定,一旦战争爆发,约旦军队归阿拉伯联合司令部参谋长阿卜杜勒・莫奈姆・里亚德将军指挥。6月1日,里亚德将军飞往约旦首都安曼就职。

以色列决定发动战争

1967年5月16日,埃及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要求联合国部队撤离之后的第二天,以色列军政首脑召开了不同人员参加的四次会议。所有会议都判断埃及的意图是对以色列进行威胁。5月19日,联合国部队于下午4时撤退完毕。

列维・艾希科尔

以色列得悉埃及军队在西奈的人数已达四万人,坦克有500辆。也门的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营在苏伊士港准备向西奈半岛进军。蒂朗海峡可能遭到封锁。自5月19日起,埃以军队已在边界直接接触。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总参谋长拉宾、达扬将军都到西奈察看,22日夜,纳赛尔在西奈半岛的吉夫加法宣布封锁以色列舰船进出蒂朗海峡,使局势发展到更严重阶段。

以色列政府立即发表声明:埃及这一行动是“对以色列的战争”。

在5月23日召开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达扬指出,战争的时间已到,现在的问题不单单是占领加沙或打通蒂朗海峡的问题。这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同纳赛尔进行武力对抗,埃及封锁蒂朗海峡的真正意义不是封锁本身,而是试图显示以色列是不能抗拒阿拉伯的。

拉宾总参谋长提出摧毁埃及空军和占领加沙的方案。会议决定国防军发布预备役全面动员会,并指令外交部长埃班与美国联系全面支持。

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

5月27日,纳赛尔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说,攻击以色列和美国,表示不惜进行战争。

5月28日,以色列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战和问题。会上出现主张立即开战和主张同意美国提出的等待48小时调解后,再行决定两种意见。表决结果,9票对9票。在主战的人中,意见也不一致。本・古里安主张只限于解除蒂朗海峡的封锁,贝京主张全部消灭西奈敌军。总理艾希科尔决定推迟作战决定。

随着局势的紧张不断加剧,以色列政府加紧战争宣传,国内的反应也强烈起来,爆发了要求开战的示威和请愿。主战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军队要求立即开战。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6月1日,以色列政府改组,各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国防部长一职不再由总理兼任而由达扬出任。达扬上任后,积极推动开战,战争于6月5日爆发。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