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青瓷传奇,千年传承》

鹿霦峯 2024-11-23 10:16:02

(一)汝窑的得名与产地

汝窑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在中国陶瓷史上,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瓷闻名于世。汝窑之名源于其产地汝州,这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为汝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的窑址见证了汝窑的辉煌历史,这里出土的大量汝窑瓷器,让人们得以一窥汝窑当年的风采。

(二)汝窑的起源时间

大致始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曾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断烧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 年)。汝窑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北宋哲宗元祐元年,这个时期的汝窑开始崭露头角。在随后的时间里,汝窑不断发展壮大,其烧制的瓷器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宫廷的青睐。宋徽宗崇宁五年,汝窑断烧,但其在短短二十年间所创造的辉煌,却永远地留在了中国陶瓷史上。

(三)汝窑产生的背景

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徽宗时期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 “汝州新窑器”,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写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些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汝窑的产生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到的 “汝州新窑器”,表明在北宋徽宗时期,汝窑已经开始烧制瓷器,并且其产品在当时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叶寘在《坦斋笔衡》中的记载,说明了汝窑是在定州白瓷器不堪用的情况下,被朝廷命令烧制青窑器的。这一记载不仅揭示了汝窑产生的原因,还表明了汝窑在当时的地位。周辉的《清波杂志》则进一步强调了汝窑的珍贵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句话说明汝窑的釉料中含有玛瑙,而且其烧制的瓷器只有在经过宫廷挑选后退下来的,才允许出卖,因此在当时就非常难得。

民窑还是官窑早期为民间窑场,后在宫廷用瓷需求下烧造宫廷瓷器,与唐州、邓州、耀州一同烧贡瓷,汝窑质量较好。烧造年代约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到宋徽宗五年(即 1106 年),可能延烧至北宋结束。

汝窑早期为民间窑场,随着宫廷用瓷需求的增加,汝窑开始烧造宫廷瓷器。与唐州、邓州、耀州一同烧贡瓷的过程中,汝窑以其质量较好而脱颖而出。汝窑的烧造年代约为宋哲宗元祐元年到宋徽宗五年,这段时间是汝窑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在宋徽宗五年之后,汝窑可能已经不再为宫廷烧制瓷器,但由于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可能仍然在继续烧制,直到北宋结束。

总的来说,汝窑的历史起源充满了传奇色彩。它的得名与产地、起源时间以及产生的背景,都为我们了解汝窑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独特的青瓷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二、汝窑的特点

(一)釉色

汝窑以天青为主要颜色,亦包含天蓝、粉青、月白等色,有 “雨过天青云破处” 之美誉。天青色的汝窑瓷器,色泽淡雅,宛如雨过天晴后的天空,给人一种宁静、清新之感。天蓝釉色的汝窑瓷器,则如湛蓝的天空,纯净而深邃。粉青釉色的汝窑瓷器,柔和细腻,仿佛春日里的桃花,娇艳欲滴。月白釉色的汝窑瓷器,洁白如雪,又带有一丝淡淡的蓝色,犹如月光洒在大地上,清冷而神秘。

(二)器型

造型古朴大方

汝窑瓷器主要有碗、盘、钵、瓶、洗、盏、水仙盆、尊、盖等几类。采用手拉坯的方法制作,技法熟练,使得瓷器造型规整,线条流畅。碗、盘为日常生活器皿,造型简单大方,仅以十瓣瓜棱形或莲口式予以点缀,美观实用。钵造型成敛口,下有凹圈足或矮圈足,小巧典雅,富有生趣。瓶、洗两类造型多样,线条流畅,有的瓶身修长,有的瓶身圆润,有的瓶口小巧,有的瓶口宽大,各具特色。茶盏托造型讲究,富于装饰,有的盏托呈圆形,有的盏托呈方形,有的盏托呈花瓣形,设计精巧,显示了皇家的审美意趣。而水仙盆分椭圆形和海棠式两种,设计精巧,显示了皇家的审美意趣。

民间窑口多样

汝民窑造型多样,采用多种装饰技法,各窑口在装饰方法和装饰纹样上各有长处。汝民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造型更加丰富多样,有饮食器皿如碗、盘、碟、杯、钵、执壶等;实用瓷如罐、灯盏、渣斗、香熏等;文具如笔筒、笔架、笔洗等;陈设瓷如花瓶、人物等;供瓷如香炉、烛台、佛像等;娱乐用瓷如鸟食罐、象棋等;还有定烧瓷器如墓志等。在装饰方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多种技法,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有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三)开片

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瓷釉面的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而出现的开裂纹片,为鱼鳞状开片,没有纹线较长的大开片。汝瓷的开片堪称一绝,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表,通过人为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使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汝瓷开片有多种形态,如蝉翼纹、冰裂纹、蟹爪纹、鱼鳞纹等。其中,蝉翼纹以斜线纹为主,副线有较多的白色短线,主线纹深,形如 “知了” 翅膀上的格纹;冰裂纹不规则的网格纹,网格较鱼子纹的大,主线痕深,副线痕浅短,白色短线时有时无,如同河面的冰受重压不规则开裂;蟹爪纹形似大闸蟹在坚硬的滩涂上迅速走过留下的浅微的痕迹;鱼鳞纹有一定弧度和层次感,网格状斜开片,呈不规则形,开裂痕较深,有白色短线纹,构成如片片鱼鳞般的形状,有三四层片纹,立体感极强,有大网格状的,也有小网格状的,鱼鳞纹开片必须在二次上釉的厚釉器上呈现。此外,还有鱼子纹、柳絮纹、鸡爪纹等开片形态。

开片的形成与汝窑的工艺和配方密切相关,汝窑出窑时已有大开片,出窑后仍继续不断地开片,但都是小开片。主线与副线副线都在主线条范围内,不会出主线条之外,并在两主线条内形成网格状,网格有大有小,开片有深有浅。开片的层次、先后和自然老化特征可以作为汝窑断代的依据。

(四)支钉

汝官窑施釉技法精湛,多采裹足支烧,支钉很小,有 “芝麻支钉” 之说。汝民窑以垫饼烧制为主,少数为全满釉支烧,支钉稍大。

支钉支烧工艺不是汝窑所创,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巩县窑,耀州窑,南方的越窑,霍州窑等就已出现了支烧,尤其南方的越窑更是发扬光大,为汝窑的烧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不是汝窑发明的,但支烧最出名的非汝窑莫属,虽然当朝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都有支钉烧造工艺。但汝窑的支钉非常特殊,精细如芝麻,后世称为 “芝麻支钉”,芝麻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一大特色。

汝窑采取支烧是为了实现器物的满釉。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支钉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使釉面满釉,美观漂亮。如果不使用支钉,一种方法足底不施釉,这样烧出来的瓷器缺乏美观;另一种方法施满釉,但烧成后,足底的釉会和匣钵发生粘连。使用支钉烧既在瓷器底部施釉,又能防止釉和匣钵粘连。二是使用支钉烧可以使汝瓷瓷器的底制作得很薄,轻巧美观,又能防止器皿塌底变形。三是使器足底部内外连通,受热均匀,颜色一致,让瓷器更美观。汝瓷是在强还原环境下烧成,温度稍有不同或者还原环境稍有不同,就会造成颜色的差异。使用支钉使足墙内外连成一体,温度和还原环境更趋一致,保证了足墙内外颜色的一致。

支钉也有弊端,辽金以后此法应用很少,原因是这种方法没有把火焰与制品分开,容易因窑渣而造成较多的废品;同时支钉破坏了器皿内底的釉面,影响了产品的外观。此外,堆迭的数量对窑室高空利用不够,也使燃料的消耗大为增加。明清时期采用支钉烧造的瓷器非常少,多是高档瓷器,为的是实现满釉的烧造。

宋汝窑支钉特点: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汝窑传世品和清凉寺发掘出土的汝瓷窑,支钉痕基本为精巧的芝麻挣钉,支钉的分布芝麻花形状分布,支钉的长轴基本与瓷器底部的圆的半径一致,且支钉距瓷器底部边缘距离适中。芝麻挣钉式的扁长形状其防止瓷器底部塌陷形变的效果要优于圆形支钉及其他形状的支钉,芝麻花状排列防底部塌陷效果最好,并且本身也显得很漂亮。为了使防塌陷形变效果更好,芝麻挣钉不能距瓷器底足边太近,距离应该适中。标准的芝麻挣钉,芝麻花排列且芝麻挣钉的长轴方向和园的半径方向一致,且距离边缘宽度适中。芝麻挣钉太靠外或者太靠内,防塌陷变形效果都不好。

芝麻支钉其实很平常普通,就是窑工用当地的粘土随手捏制而成,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初期垫饼有支钉和无支钉两种,支钉制作较粗,钉与饼容易脱落,后期制作偏精,饼薄钉尖;以后再生产垫圈,垫圈有带支钉和不带支钉的,有三支和五支钉的,六支钉的作水仙盆用,粘土制好后,素烧成形,便随时可用,就是如此简单。后南宋官窑做不成,景德镇窑也做不成,原因很可能是粘土成份不同。所有支钉钉尖都是随手捏成的,尖顶部位有一定的弧线度,与瓷器只有一点的接触面,烧成后就成了芝麻支钉(支钉具敲掉后留下一小段线痕)。《汝窑的发现》作者之一上海博物馆周丽丽在《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中如此说 “足底有三芝麻状支钉痕,其中两枚紧靠足墙,支钉断截面呈白色,这种紧靠足墙的芝麻状支钉痕成为汝窑器的一大特征”。窑址出土底足瓷片有很多支钉都是这样的。其实支钉是窑工很随意放在器底的。而支钉断面呈白色是由于断面下暴露出瓷器素烧后的颜色(见素烧片)。

汝窑的支钉形状丰富多彩,造型比其他瓷窑多,它继承了唐、宋初耀州窑支钉支烧的优秀工艺,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支烧特色。《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中说:“出土的大量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也都区别于民窑”。除支钉外,遗址还出土了较多用以测试窑温的试烧插片(火照)和试烧插饼。这说明烧成天青釉的温度是严格控制的。另外,汝窑的支钉越细小,器物就越高端,或者说汝窑支钉的大小决定着器物的高端与否。汝窑的支钉断面无一例外原始色都是白色。历经千年传世品,出土物由于常年的氧化侵蚀支钉就出现了黑色,黄色等。

总之,支钉是一种工艺,不能代表窑口。一般陶瓷玩家鉴定都看底足支钉痕来判断是否为汝窑瓷器是不恰当的,支钉工艺是在当时成百上千的不同窑址都在使用,不能光凭支钉就说是汝窑,支钉是一种工艺,只要能提高生产效率在很快时间内都会使用,它并不是窑口的标志,在高古瓷中官窑的支钉工艺比汝窑的还要讲究,据说生产总量不低于河南汝窑。

三、汝窑的制作工艺

(一)传统制作工艺

配料严谨

汝窑从胎料到釉料的选取极为严谨。必须选用当地一定范围内的高岭土、玛瑙石、黄金土、黑千土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独特组合,为汝窑瓷器的独特品质奠定了基础。高岭土提供了瓷器的坚固结构,玛瑙石则赋予了釉料独特的光泽和质感,黄金土和黑千土等也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打造出汝窑瓷器的卓越品质。

独特的支钉托烧叠烧技法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的方式,并通过火照观察窑内器表釉面变化,以此掌控窑内温度,进而控制制品的釉色变化。这种独特的技法需要窑工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他们通过观察火照,准确判断窑内的温度变化,及时调整烧制过程,以确保每一件汝窑瓷器都能呈现出理想的釉色。

支钉托烧的方式使得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能够均匀受热,避免了因局部过热或过冷而导致的釉色不均或变形。同时,这种技法还能使瓷器底部形成细小的支钉痕迹,成为汝窑瓷器的独特标识之一。

裂纹控制

汝窑工匠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能够烧制出具有蟹爪纹、梨皮纹、鱼子纹、冰裂纹等开片的精品汝瓷。这些开片纹理自然而美观,是汝窑瓷器的一大特色。

烧制过程中,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对釉面的开片产生影响。工匠们需要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精确控制窑内温度,以获得理想的开片效果。例如,蟹爪纹形似大闸蟹在坚硬的滩涂上走过留下的浅微痕迹,其形成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使釉面产生恰到好处的开裂。

应光变化

用传统汝瓷烧制技艺烧出的汝瓷产品会伴随光线强弱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色调。天晴天阴的不同,色泽会呈现明显的差异。在晴天,阳光充足时,汝瓷的釉色更加明亮鲜艳;而在阴天,光线较暗时,釉色则显得更加柔和淡雅。

此外,釉下堆积的细小气泡在显微镜下观看会呈现漫天星辰的奇观。这些气泡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们的大小、分布和数量都对汝瓷的应光变化产生影响。工匠们在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确控制温度、气氛等因素,使气泡的形成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汝瓷的应光变化效果。

(二)工艺流程

原料采集

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为汝窑的烧制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在此区域。

得天独厚的高岭土、石英、煤炭资源优势,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的天然环境。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汝窑的烧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使得汝窑在历史上能够得以繁荣发展。

具体工序

采石→捡石→洗石→粉碎→过滤→炼泥→手工拉坯(模具灌浆成型坯)→晾坯→修坯→雕刻→素烧→上釉→上釉坯精修→阴干→装匣钵→高温氧化还原火烧成。

采石环节,工匠们会精心挑选适合烧制汝窑的矿石。捡石过程中,去除杂质较多或不符合要求的石块。洗石则是将挑选好的石块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粉碎环节,采用人力、水力石碾、椎捣等方法对矿石进行加工粉碎,使其达到合适的粒度。

过滤后的泥浆经过炼泥过程,使其达到制作瓷器所需的性能。手工拉坯是汝窑制作的重要环节,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泥坯拉制成各种形状的瓷器坯体。模具灌浆成型坯则是一种辅助的成型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形状的瓷器制作。

晾坯后进行修坯,使坯体更加规整光滑。雕刻环节则为汝窑瓷器增添了艺术价值,工匠们通过雕刻各种图案和纹饰,展现出汝窑的独特魅力。

素烧是将阴干后的成形胎坯放入窑炉内,经过若干小时的除湿,封闭窑炉,让炉内温度至 900℃左右,使坯体初步硬化。上釉环节,一般采用浸釉法,某些厚釉色泽需二次施釉,以确保釉层的均匀和厚度。

上釉坯精修后进行阴干,使釉料更加稳定。装匣钵是为了在烧制过程中保护瓷器坯体,避免与窑炉内的其他物质接触。高温氧化还原火烧成是汝窑制作的关键环节,经过 30 多个小时的预热除湿、升温氧化和拉火还原等程序,使窑温至 1200 度左右,最终烧制出精美的汝窑瓷器。

四、汝窑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五大名窑之首

自宋代以来,“汝窑为魁” 之誉便广为流传。众多文献记载如宋代叶寘《坦斋笔衡》、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清代唐铨衡《文房肆考》等,都明确指出汝窑在五大名窑中占据首位。汝窑之所以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令人赞叹。汝窑瓷器造型优美,纹饰简洁大方,色泽丰富,釉面光洁细腻。烧制技术更是精湛,烧成的瓷器结实耐用,质地坚韧细密。独特的釉色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以天青色最为著名,有茶叶色、天青色、豆青色、紫褐色、玫瑰色等多种颜色,其中天青色犹如 “雨过天晴云破处”,给人以清新素雅之感。汝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宋时期,虽仅存在约 20 年,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品质和声誉,被誉为 “天下第一瓷”。其艺术价值极高,以独特的风格和造型,成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和审美观念。此外,汝窑数量相对较少,且历经战乱和年代久远,现存更为稀少,具有很高的稀有性,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收藏品。

(二)珍贵的宫廷用器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窑瓷器从初创到走进皇宫登峰造极虽只有短短的 41 年,但随着北宋钦宗的 “靖康之难”,汝窑瓷器几近销声匿迹,流传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据专家们统计,汝窑的传世器物,全世界共有 72 件,加上未知的民间藏品,总计不足百件。这些器物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以及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等珍藏。传世器物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鹅颈瓶、直口瓶、纸槌瓶、罗汉碗、莲花大碗、盘、碟、洗、盏托、水仙盆等。近年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和宝丰清凉寺还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汝窑器形,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空盏托、凸雕莲瓣纹炉、画花海水纹缸、套盒、壶、鸟首形器等。

(三)文化价值

在中国陶瓷史上,汝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汝窑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是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汝瓷的天青釉色是其象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天青釉瓷器模仿了各种状态之下的天青釉色,以 “雨过天晴云破处” 的青色为上,历史上再无超越。汝窑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素净淡雅的釉色使海内外收藏家对其钟爱有加,传世珍品价值不断攀升。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铁齿铜牙纪晓岚》《十月槐花香》等作品中均借助汝窑的珍贵以突出情节,文学家们以汝瓷为内容写出的散文、小说等,也彰显着汝瓷的特有魅力。

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还对后世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汝窑制瓷工艺首先在南宋官窑得到传承与发展,其满釉支烧工艺、釉下开片纹等独特技艺,为后世陶瓷烧制工艺的提升提供了借鉴。汝窑在陶瓷造型艺术方面,将汉唐以来的中国写意手法推向新的高度,开启了中国写实造型艺术的先河,是中国陶瓷造型艺术 “形神兼备” 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难以超越。

五、现代汝窑的发展现状

(一)转型挑战

原产地汝瓷行业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过程。自 20 世纪 50 年代汝州市(原临汝县)国营汝瓷一厂建设投产以来,经过几代汝瓷人的不懈努力,北宋汝瓷的各类釉色基本恢复到宋代水平,且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汝瓷烧制的工艺技术可远超宋代水平。然而,如何从成功复烧北宋汝窑的光环中走出来,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的汝州新窑器,摆脱 “传统” 的外部形象,成为现代汝瓷当代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发展方向

角色定位

汝瓷原产地范围内的陶瓷手工艺人要专注于研究和发展汝瓷文化。他们应有刻苦钻研的勇气和创新发展的信念,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更好地研究汝瓷文化上。汝瓷商人应拓展设计视野,专注于商业经营,把精力花在商业运作而非生产上。手艺人应乐于做汝瓷艺人而不是汝瓷商人。汝瓷商人作为汝瓷艺术传播推广的重要一环,要有自己的操守,不要与汝瓷艺人争名。

艺术当代化发展

现代汝瓷发展要在传承古人技艺的同时,敢于甩掉古人留下的造型与釉色包袱。师古不泥古,利用现代技术,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汝州新窑器。北宋汝窑是北宋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如果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创造力,就会被其束缚。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临摹北宋汝窑的型和釉,而应在传承中创新,让现代汝瓷当代化发展。创新是文化不断迸发生命力的根源,唐朝烧出白瓷高度,宋人创烧杰出汝瓷,元代有青花,明清各种色釉粉墨登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天青色的莲花碗,而应发挥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汝瓷作品。

原产地联合

分管不同原产地汝瓷区域的政府和汝瓷企业应摒弃唯我独尊的观点,联合起来,共同成立汝瓷文化生态保护圈,建立有效的联动保护机制。工艺美术中,工艺代表技术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美术则是审美思想,会随着时代潮流变化而不断变化。汝瓷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宝贵的文化技艺并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鼓励热衷追求那一抹天青的匠人坚守下去;另一方面要让现代汝瓷当代化发展。不同原产地的政府和企业应尊重历史,求同存异,为汝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各自为政、相互掣肘。

例如,平顶山地区在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各县区间协调不到位,不利于汝瓷文化传承与保护;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不充分、不全面;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汝窑文化传承保护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汝瓷产业科研能力;出台和完善陶瓷产业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进相关政策等建议。

又如,汝州市在推动汝瓷产业发展中,明确发展方向和采取有力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突出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再如,宝丰县高度重视汝瓷产业发展,东道汝窑在宝丰建成投产,为当地汝窑产业带来新活力。同时,宝丰县在扶持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以仿古瓷、艺术瓷、工艺瓷、日用瓷为主的产业体系。

总之,现代汝瓷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握好角色定位,推动艺术当代化发展,加强原产地联合,开创现代汝瓷发展新局面。

六、汝窑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价值

汝窑位列 “汝、官,钧哥定” 五大名瓷之中,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汝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历经发展、鼎盛时期,其产品工艺精湛,技艺超群,声誉极高,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成为皇家御用品。北宋晚期,汝州窑业烧制青瓷的技术达到高峰,汝窑青瓷以其素雅润泽的釉色、端庄精细的造型,名扬天下,提升了汝州地区的制瓷水平,促进了当地窑业的发展。

随着汝瓷影响的扩大,形成了以汝州为中心、辐射整个中原地区庞大的 “汝窑系”。汝窑系各窑口的产品均具有汝窑的特点和风格,采用芝麻支钉、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做工极为精细,不仅保持了汝窑的工艺传统,还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北宋灭亡后,部分汝窑工匠逃亡南方,汝窑器从此不再烧造。汝窑天青釉瓷代表了北宋青瓷的最高水平,其高超烧制技术成就对后世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汝窑制瓷工艺首先在南宋官窑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人文精神

汝窑创制时,艺匠追求 “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追求 “天工与清新” 的理念。这种理念符合 “天人合一”“浑然天趣” 的审美观,体现了端庄凝炼、形神兼备、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

受当时主流审美文化的影响,汝窑瓷器以 “天然拙朴” 的造型和 “清雅青穆” 的釉色,展现出宋代文人对自然、质朴的追求。其制作过程严谨,从胎料到釉料的选取都非常讲究,必须选用当地一定范围内的高岭土、玛瑙石、黄金土、黑千土等原材料,体现了艺匠们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三)审美价值

汝窑造型古朴端庄,严谨和谐,优雅含蓄。在阳光下观察,釉面多有红润感,若雨过天晴。釉底似天上的星辰,可谓珠连璧合,巧夺天工,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汝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以天青为主要颜色,亦包含天蓝、粉青、月白等色,有 “雨过天青云破处” 之美誉。天青色的汝窑瓷器,色泽淡雅,宛如雨过天晴后的天空,给人一种宁静、清新之感。其他釉色的汝窑瓷器也各具特色,如天蓝釉色纯净深邃,粉青釉色柔和细腻,月白釉色洁白如雪又带有一丝淡淡的蓝色。

汝窑瓷器的开片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瓷釉面的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而出现的开裂纹片,为鱼鳞状开片,没有纹线较长的大开片。开片形态多样,如蝉翼纹、冰裂纹、蟹爪纹、鱼鳞纹等,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如同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蝉翼纹状,或形似大闸蟹在坚硬的滩涂上走过留下的浅微痕迹,或有一定弧度和层次感,网格状斜开片,立体感极强。

(四)科技价值

汝窑的烧制技术难度大,与当地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风力、水质燃料有很大关系。掌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和铁还原的科学原理及保温慢冷的析晶过程等,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

汝窑采用独特的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满釉支烧,并通过火照观察窑内的器表釉面变化,随窑变情况而掌控窑内温度,进而控制制品的釉色变化。此项技艺全凭烧窑技师的观察和悟性,没有具体统一的量化指标。

工匠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能够烧制出具有蟹爪纹、梨皮纹、鱼子纹、冰裂纹等开片的精品汝瓷。同时,用传统汝瓷烧制技艺烧出的汝瓷产品会伴随光线强弱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色调,天晴天阴的不同,色泽会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釉下堆积的细小气泡在显微镜下观看会呈现漫天星辰的奇观。这些都体现了汝窑烧制技术的科学性和高超性,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