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马和之的《闲忙图》所展现的闲适生活与现代社会忙碌生活的对比。画中老渔翁的安逸与现代人忙于应酬、生活节奏加速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南宋,马和之《闲忙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忙”已成为当代生活的常态,甚至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人们失去了生活的趣味。“忙”已是20世纪最可怕的癌病,若不加以改变,它将摧毁人们的生活。
3、中国文化中有隐逸闲适的一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和仇英的《松亭试泉图》,都充分传达出这份闲适。正如宋代理学家程明道的歌咏:“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不但闲适异常,而且在闲适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乐的境界!
周臣《闲看儿童捉柳花》,绢本,轴,116.5×63.5厘米,台北故宫 博物院藏
仇英《松亭试泉图》,绢本,轴,128.1×6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范安仁的《鱼藻图卷》,李霖灿先生说:我常想,人为万物之灵,而自我忙迫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鱼乎?试拈起《鱼藻图》来一消人世忙迫尘劳。
南宋,范安仁《鱼藻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在忙迫不堪的美利坚合众国中,李霖灿先生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见到了北宋赵克夐的一开册页,那几条倏忽来去的白条鱼真画得动态宛然,人若能如此来去自如,便是大自在菩萨了!
北宋,赵克夐《鱼藻图》局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6、圣路易城市立美术馆中的《落花游鱼图卷》,可称为现今传世鱼藻图中之顶尖绝品,是北宋刘寀的杰作,且见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之著录。画面中水面落花,水中游鱼,一一都描绘如神···而且他匠心独运,画的是在水里活生生的鱼,一片雍容大雅、乐得平生的模样。
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卷》(局部)
7、李霖灿先生说:记得有一对法国医生夫妇,他们每隔几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画两周,他知道后,便请医生夫妇演讲,医生夫妇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看到的艺术品都充满了生机,与在欧洲所看到的大不相同,这就是中西绘画的“生与死”之异同。李霖灿先生非常赞同此说,因为中国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就是生的礼赞。
8、名满天下的齐白石也曾画了三条小鱼,名之曰《三余图》,这是中国的谐音妙用,鱼余同音,便假借通用。他在上面题字云:“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好一片闲适从容气象。
齐白石《三余图》
9、齐白石原本是木匠,木匠应该做工,但是工作之余,也来挥洒几笔水墨丹青。他原来并不想作诗,但是“睡觉东窗日已红”之后,兴犹未尽,也偶尔来歌颂一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亦是充满了生之乐趣吗?至于“寿者劫之余”,那是对高年长寿的歌颂,在兵荒马乱的20世纪中还能活到九十几岁的高龄,不是也可以来浮一大白吗?
10、若推究一下,三余图之由来则久矣,古代中国人生活的从容与自在,即有“夜者日之余”——日出而作,所以晚上是我悠闲的时刻;“雨者晴之余”——不能出外耕田,便是我读书作画的机会;“闰者岁之余”——这在古代中国人的想法中这是一笔意外的收获,又可以从容自在地闲散几天了!
11、面对现代生活的忙碌,李霖灿先生提出“反宾为主”之法,强调人应主宰自己的生活,而非被外物所役。通过心理建设,实现宾主易位,从而获得自在从容的生活态度,享受生活的乐趣与自在。
12、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画收藏里有一幅《坐石看云》的册页精品,画着两位高士溯溪而上,踞石而止,面前瀑水高悬,白云蔚起···正是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片自然。对画论诗,深念唐宋巨匠胸怀洒脱,真是在炎夏三伏天饮清凉散,于忙迫中得安乐窝了。
北宋,李唐《坐石看云》,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美丽的《橙黄橘绿图》,团扇设色,画橘柚满树、野水平远之景,也是写苏东坡诗意:“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位画家是有深意,他把自然、闲适、丰收的情愫都交付于画面,使人一见,忙迫顿消。四时转运,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成焉,着急何用,忙迫不得,何用速成恶补,污我美丽人生?
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册页,绢本设色,242×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无门禅师曾有名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家所谓的闲事,却正是我们现世的癌症这不治之疾,我们若从心理建设上立定脚跟,忙迫也不过是一时间的流行感冒,了不足畏,一经投剂发散,无不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大地一片锦绣,宇宙万象更新。
这正如李太白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