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鬼子藏身窑洞顽抗,曾美下令全部活埋:没投降不算俘虏,杀

风华评过去 2024-12-06 18:56:33

活埋俘虏,这在战争中可不多见,但曾美却做了。

抗日战争时期,战场上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国土沦陷,百姓涂炭,日军的侵略让华北平原变成了人间炼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美,一个红军长征的老兵,带领部队在敌后打游击,和日军斗智斗勇,杀得敌人闻风丧胆。有一次,他面对15个拒不投降的日军,直接下令活埋。这一举动,既震撼人心,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槽点一:日军“武士道精神”,让战场变成了死局。

日军在抗日战场上有一个“特色”——几乎不投降。这背后是“武士道”那一套洗脑式的精神灌输,要求士兵宁死不屈,甚至以切腹自杀为荣。曾美面前的这15个鬼子就是典型例子,躲在窑洞里,手握机枪和步枪,死守不出,甚至连手榴弹都炸不动他们。如果继续硬攻,我军将付出惨重代价。曾美看得很清楚,对这样的敌人讲优待俘虏政策,根本就是笑话。“不投降不算俘虏”,这句话看似冷酷,但放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却是最务实的选择。毕竟,战争中优待俘虏的前提,是对方愿意当俘虏。

槽点二:“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曾美的决策不难理解。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远比不上日军。手榴弹、子弹都得省着用,兵员的损失更是难以承受。而窑洞里的日军火力强劲,稍有失误就可能造成大规模伤亡。曾美选择活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战士和老百姓。你说这冷血吗?放在和平年代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但在那个战场上,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零”的最佳办法。更何况,对待这些残暴的侵略者,曾美的“铁血手段”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槽点三:战场决策,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

时间拖得越久,风险越大。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争,讲究的就是“快、狠、准”。如果在窑洞前和日军耗下去,留下隐患,敌人的增援随时可能赶到。曾美的果断,正是游击战的精髓所在。县委干部当时质疑他是否违反“优待俘虏政策”,其实也反映了战争中的普遍矛盾: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曾美的回答简单直接:“杀!”这不是情绪化,而是基于全局的冷静判断。要知道,战争从来不是道德考题,而是生死之争。

曾美活埋15个日军,确实不符合现代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但从抗战时期的立场来看,他的选择无疑是最符合实际的。面对毫无投降意愿的敌人,他用最少的成本赢得了胜利,保护了更多的战士和百姓。这一决定虽然看似冷酷无情,却也展现了战争中“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铁血逻辑。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