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持续完善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强化首都意识,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四个中心”建设相得益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名城保护工作,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有关工作,我们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这个规划经市委市政府审议同意并向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报告,日前已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规划主要内容 涉及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关于规划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坚持,即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第二,关于规划目标。规划提出了近期(2027年)、中期(2030年)和远期目标(2035年)。到2035年的规划目标是,全面建成北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成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突出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第三,关于主要任务。重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凝练北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支撑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整体格局。二是明确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点,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以价值阐释为核心,构建完整保护系统,创新传承路径。三是加强保护管理,完善保护实施机制。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明确保护传承推荐项目。
第四,关于“保护什么”的问题。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体系,对照价值主题,明确承载各项价值的重点保护内容。在全国统一的价值体系框架指导下,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地理生态等多元视角,系统梳理北京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价值主题:北京独特的地理格局与地质特征,是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北京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集大成者,是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北京是近现代中国政体转制的伟大见证,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善之都;北京见证了欧亚大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是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
第五,关于“怎么保护”的问题。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系统保护,筑牢资源本底。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加强保护名录管理,完善保护对象体系,明确重点保护内容,动态管理保护名录。二要推进全面系统保护,加强不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区域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遗存本体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三要统筹协调规划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传承要求的管理衔接,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范围与“三区三线”的关系,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四要明确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确立历史文化遗产“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明确不同特征空间保护要求,统筹保护传承重点片区保护发展。
第六,关于“怎么传承”的问题。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一是深化价值的挖掘阐释,助力建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北京篇章,深入阐发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二是加大在城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力度,保护传承好古都空间格局、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切实加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利用体系,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加强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四是促进历史文化的创新弘扬,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水平,强化文化教育体系,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历史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推动北京历史文化走向世界。五是加强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完善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第七,关于“怎么落实”的问题。规划提出,要着力完善实施体系。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规划传导,推动多方参与,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数字化赋能,建立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库建设,围绕政策堵点、实施难点、问题痛点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经验。
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规划提出就是要构建四个体系:价值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和实施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按照首规委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们将持续完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推动央地协同、市区联动,凝聚各方力量,实施好规划。
一是在落实保护第一上下功夫。重点加强老城、三山五园、“两轴”、三条文化带等的整体保护。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加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历史名园、传统地名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名录动态管理,突出展现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形成首都当代重大建设工程名录。尤其要深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进一步衔接,研究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二是在做好传承利用上下功夫。以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为重点,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健全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政策机制,做好已腾退文物空间的活化利用,打造城市会客厅,更好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首都文化教育事业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化遗产的开放利用机制,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旅消费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赋予其新时代新的活力。加强遗址遗迹考古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三个带品质提升。建设好大红门博物馆群。
三是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以及参与各方的责任意识,落实各自责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修改工作。用好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共同将北京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记者提问
记者: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建筑也是一类重要的保护对象。随着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成为世界遗产,公众日益关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可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
2019年至2021年,我市三批次公布1056栋(座)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旧(故)居等。《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强调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我简要介绍一下近年主要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开展了1056栋(座)历史建筑的空间信息采集工作,记录历史建筑的特色价值和有价值部位,形成“一栋一册”档案表,编制完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二是加强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北京市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更新等政策,细化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实施路径,明确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和审批要求。
三是加强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政策引导。市住建委组织编制合院类和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明确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的工艺、材料和构件等方面要求,做到传承历史文脉与提升人居环境有机统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提出引导策略,遴选活化利用精品案例,研究历史建筑修缮资金补助政策和标准。
四是推动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协调中央单位,开展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等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挂牌。编制《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向公众、产权人和管理者普及历史建筑保护价值和保护要求,凝聚保护共识,提高公众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和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保护传承体系规划》要求,依据相关保护规范,在满足不改变核心价值特征等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促进活化利用。
来源: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