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与人相处,保持“零糖社交”》

光辉遗爱 2024-10-17 16:28:35

哲学家乔•桑塔亚说:

“社交犹如空气,人离不了它,但光靠它来维持生命也是不够的。”

人行走于世,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更免不了在人际关系里,寻求情感的链接,价值的共享。

但频繁的社交,过于亲昵的关系,反而让人觉得疲惫,腻烦,甚至厌恶。

人需要关系的滋养,情感的交融,同时也需要人格的独立,精神的安宁。

彼此距离太近,互动太亲密,则难免导致关系“糖分”超标,“甜度”过高,因而发生变质。

唯有选择干净清爽,彼此有分寸的“零糖社交”,才能减轻自身倦怠和负担,把真心留给值得的人与事物。

人最大的悲哀是渴望通过社交,来获取别人的认可

很赞同一句话:“在生活中社交,不在社交中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把社交看得太重,生怕减少与别人的联系和接触,便会受到冷遇。更有甚者,把社交当做工具,一种捷径,试图用来打破圈层的壁垒。

诚然,人是社会动物,像鱼需要水一样渴望别人的接纳。

但社交终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全部。

为了社交而社交,甚至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短期内能得到一时满足,可长远看,一定会产生巨大落差和负担。

美剧《老友记》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主角理查德新入职一家公司,准备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然后上班没几天,他就发现同事有“排斥”自己的嫌疑。

每次上司约几名同事出去抽烟时,都会当场做出一些重大决定,而且从未邀请理查德参与进来。

这可急坏了理查德,他以为自己无意间冒犯了同事,所以才会被他们的圈子拒之门外。

于是他假装自己也爱吸烟,一有空便跑到同事身边借火,一来二去顺利加入云雾小队中,甚是开心。

但理查德其实很讨厌烟草的气味,只是迫于社交需要,才勉强自己吸上两口。

每次和同事一起抽烟,他都要一边强忍呕吐的冲动,一边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只为让自己显得很合群。

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每天只顾着插科打诨,而当初立下的奋斗目标,早已被搁置蒙尘。

《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说过:“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才是真正孤独。”

不合群的人,自有方向和目标,不贪恋人群中的热闹非凡,不贪恋别人的笑脸相迎,活得自在又潇洒,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孤单。

而努力合群的人,因为害怕孤独,害怕落伍,而放弃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甘愿随波逐流;

只为换得一分虚伪而短暂的心安理得,最终在直面真实自我的拷问时,感到无所适从,无依无靠。

总是在别人处寻求认可,没把自己活明白的人,越社交,越孤独。

这好比缺水的人需要水,却用齁甜的饮料解渴,结果只会是越喝越渴。

社交应当是赠予自己的一份礼物,而非硬塞给自己的一项任务。

将美好体验变为痛苦经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享受精彩人生从舍弃多余关系,做社交“淡人”开始

不可否认,社交是生活必需品,和衣食住行一样。

但为什么我们对社交的热情,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冷却?

原因无他:可有可无的关系太多,能够交心的朋友太少。

美国学者亨利•亚当斯曾说过:“一生交一个朋友称得上充足,交两个朋友称得上众多,交三个朋友称得上难得。”

人这一生,能收获缘分无数,但其中能发展为好友,甚至知己关系的,寥寥无几。

当一个人醉心于社交时,多半会落入现实的圈套。

因为孤独才是生命常态,至于社交带来的,不过是一时欢愉,不仅治标不治本,还有可能成瘾,进而让孤独感更为强烈。

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不会任由内心被短暂的快乐所绑架。

当他们意识到多数社交无益于获得精神富足后,便会远离人群,让自己变为社交“绝缘体”。

作家贾平凹曾在《敲门》一文中提到,自己以前很喜欢交朋友,一度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

只要自己在家,听到了敲门声,就会兴冲冲地跑去开门迎客,哪怕手上有要紧事,也会第一时间放下。

可时间长了,贾平凹发现来访者大多带有目的。

要么请他出席活动,要么求丹青墨宝,更有甚者来托关系,反正都不是真心来做客。

这些“朋友”的造访让他叫苦不迭,全程不仅毫无收获,还让身心感到十分疲惫。

后来他对外宣称,凡是没有预约,没有正当请求的访客,一概不见,以此切断多余的社交。

从那以后,贾平凹的生活恢复平静,他拿回自己的时间,得以继续安心创作。

心理学家塞勒尔说:“一个人内在价值越高,他对社交就越反感。

因为他本身拥有的很多,别人给予的少之又少,无效的社交可能只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任何对生活有追求,尊重自己感受的人,都不会把人际关系看得太重,更不会将人生意义寄托在别人的态度上。

许多冷漠的言行背后,都是对自我和当下的专注。

而这份专注本身会带来的回报,绝不逊色于在他人处得到的欢乐。

何况人生难得一知己,与其渴望在人群中寻寻觅觅,不如好好爱自己,在清冷却安逸的时光里,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妙。

学会做自己,把个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能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和有缘人不期而遇。

保持“零糖社交”减轻人脉负担,才能让生命回归本真

周国平曾说:

“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有一位知识男青年非常孤僻,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一有空便找一个僻静角落,坐下来安静看书。

其他知青都不喜欢他,甚至有人觉得他是矫揉造作,于是对其心生反感。

后来男青年的事惊动了当地领导,他被叫去谈话,对方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一定要融入集体,否则不利于团结。

可男青年十分倔强,谈话结束后依然我行我素,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学习,几乎没有休闲时间。

别人都觉得男青年生性孤僻,无可救药,而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对外界议论不屑一顾。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男青年顺利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机缘巧合下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卓越的外交官。

这名爱独处的男青年,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长王毅。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代表他不会社交,或故意疏远他人,而是他独有一份精神财富,无需依赖他人就能拥有内在的丰盈。

这样的人,称得上无比尊贵。

其实,真正强大而清醒的人,不会把社交放在生活首位,甚至没有社交。

因为他们知道实力才是立身之本,而人脉只是价值变现的产物之一。

把社交看得太重,是本末倒置。

如今“零糖社交”爆火,其根本原因在于,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原来一切关系的重心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

与其费力迎合、讨好别人,不如好好充实自己。

只有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创造出价值,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

一个人若没有实力,提供不了像样的价值,就算成为一流的社交高手,在旁人看来,也只是高级的小丑而已,更遑论找到真正的朋友。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其实,好的关系,就像一杯水,虽然寡淡,却几乎不含杂质,更没有过多添加剂,可放心饮用。

尤其是在尝遍种种酸甜苦辣后,才更觉清水无味的可贵。

当年轻人历经种种无奈,揭开社交的真实面目后,会发现古人的智慧诚不欺我。

唯有清淡如水的“零糖社交”,才能酝酿出回甘无穷的人间至味。

来源:有书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