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想毒杀父亲朱棣还陷害大哥朱高炽的老三朱高燧却能得以善终?

小岛知风 2024-02-01 12:02:17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朱棣得了一场重病,听闻父亲生病之后,朱棣的第三子赵王朱高燧不仅没有为父亲担忧,反而暗自高兴。朱高燧认为自己当皇帝的机会来了,他准备趁老爹朱棣病重期间将其毒害,然后再矫诏废掉太子大哥朱高炽,由他登基为帝。

朱棣一生共有四子,但是抛去第四子夭折外,实际上共有三子,分别是老大太子朱高炽、老二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也就是说朱高燧上面还有大哥朱高炽和二哥朱高煦,所以朱高燧想登上皇位,有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哥哥在就轮不到他,因此他就必须得采用特殊手段才能登上皇位。

而朱棣病重正好给了朱高燧机会,朱高燧与属官密谋,准备勾结朱棣身边的太监将其毒杀,然后再矫诏废掉朱高炽改立朱高燧为太子,这样他这个老三就能名正言顺登上皇位了。

据《明史》中记载为:(朱高燧)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

虽然朱高燧很有野心,不过很可惜他的谋划被泄露而失败,因此朱棣震怒,朱棣当时已经有了杀子的想法,想将他弄死,幸亏朱高炽跪下苦苦哀求朱棣,这才使得他免于一死。

朱高燧不仅想弑父,他还在此前曾多次陷害大哥朱高炽,相比之下他比同样想争位的老二朱高煦还狠多了,不过朱高煦最后却被烹杀,而朱高燧却安然无恙善终,这又是为何?其实朱高燧能善终主要靠了两个因素,下面就来说说阴狠毒辣的朱高燧靠着哪两而善终。

靖难之役露头角

虽然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当属结发妻子徐皇后,朱棣一生共有九名子女,而前七名子女都是徐皇后所生,可见朱棣对徐皇后有多么喜爱。

徐皇后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自幼就十分聪慧,向来有“女诸生”的美誉,她与朱棣婚后恩爱和谐,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她所生。

朱高燧就是朱棣与徐皇后所生第三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生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3年),在朱棣所生诸子女中排行第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他是最小的儿子,因此也最受朱棣和徐皇后夫妇宠爱。

因此朱高燧自幼就与母亲徐皇后关系极好,对母亲徐皇后极为孝顺,别看他后来行为不咋的,和朱高煦联手一起与朱高炽争位,但由于徐皇后在子女中很有威信,他和朱高煦在徐皇后在世时,都不敢做太过分的事情,也不敢过于明显与朱高炽争位。

按照《明史》记载:(朱高燧)终日侍(徐皇后)侧,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训。

所以也就是说徐皇后在世时,朱高燧就是乖乖娃,从这里能看出来朱高燧对母亲徐皇后还是极为孝顺的。

由于朱棣为人尚武,他本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诸子中最为骁勇之人,所以他对儿子们弓马骑射教育十分重视,但偏偏老大朱高炽身材肥胖,喜好读书,跟“武”字挂不上钩。朱棣看老大朱高炽不行,就把精力倾注到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身上,因此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长大后十分骁勇彪悍,颇有朱棣的风范。

朱元璋去世后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而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削藩,朱棣为了反抗大侄子朱允炆削藩,就在北京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命老大朱高炽镇守北京,而骁勇彪悍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就被朱棣带在身边到前线征战。

靖难之役爆发时朱高燧才16岁,虽然他跟着老爹朱棣上了战场,并且表现的也非常骁勇,但在靖难之役中他的贡献肯定远不及大哥朱高炽和二哥朱高煦,所以在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基后,他的声望还远不如两个哥哥。

朱棣登基后,面临册立太子人选,朱棣比较偏爱骁勇善战的朱高煦,但是朱高炽又是朱元璋给他册立的燕王世子,本应立为太子,所以朱棣有些犹豫不决。而朝臣也分为两派,文臣都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都支持朱高煦成为太子,唯独没有人支持朱高燧。

最终在永乐二年(1404年)时,朱棣出于遵循礼法以及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的喜爱,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朱高燧为赵王。

本来朱高燧的封地应该在河南彰德府(现今河南安阳),不过由于朱棣对他的喜爱和信任,让他留守在北京,军政大权都集于他一身。由此可见,朱棣后来对朱高燧这个小儿子有多么喜爱和信任。

兄弟联手害大哥

虽然当时朱高燧没人支持,但他还是有很大野心的,况且随着朱棣登基后,对他这个小儿子越发溺爱,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认为自己终究能取代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

但是由于朱高炽当时太子名位已定,因此朱高燧就决定先与二哥朱高煦联手扳倒朱高炽再说,而争夺太子之位失败的朱高煦也没有死心,他整日以秦王李世民自居,他坚信自己将来能像李世民一样把大哥整下去。就这样朱高燧与朱高煦是一拍即合,两人经常联手构陷大哥朱高炽。

不过徐皇后在世时,朱高燧和朱高煦都对母亲很孝顺,他们不敢过分针对构陷大哥朱高炽,在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去世后,他们俩这才开始肆无忌惮且明目张胆的针对构陷朱高炽。

据《明史》中记载为: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

这意思就是说朱高燧和朱高煦联手谋夺太子之位,经常构陷打击朱高炽的太子东宫属官。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联手构陷朱高炽时,往往充当先锋打头阵的都是朱高燧,所以朱高燧的野心也是最先被朱棣察觉。

永乐七年(1409年)时,朱高燧勾结二姐永平公主朱月贵构陷朱高炽的阴谋败露,朱棣大怒,当即朱棣下旨诛杀了朱高燧的心腹赵王长史顾晟,并准备褫夺朱高燧的爵位,将其削除宗籍贬为庶人。

这时候是朱高炽宅心仁厚站出来向朱棣求情,朱高炽一再恳求朱棣再给朱高燧一次机会,就这样朱棣才息怒宽恕了朱高燧,并换了为人正直的董子庄当赵王长史来教导朱高燧。

经此一事后,朱高燧大为收敛,再加上董子庄的教导,朱高燧改正了不少,相比之下朱高煦还是不知收敛,依旧急切的打击陷害朱高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有一次朱棣严惩朱高煦时,朱棣发现朱高燧没有参与其中,他都感慨朱高燧真的是改过自新了。

其实朱高燧哪是改过自新,他是看到老爹朱棣太狠了,所以他换了套路。董子庄为人正直且深受朱棣信任,对他监督教导极严,他就顺势听从董子庄的教导,把自身的野心隐藏起来。

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董子庄去世,朱高燧表面表现的悲痛欲绝,其实内心高兴坏了,约束他的董子庄终于死了,于是他又开始暗中培植心腹,准备等待机会谋取皇位,只是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敢在明目张胆,这一切都是在小心谨慎的暗中操作。

心狠手辣欲弑父

就这样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份时,朱棣病重,朱高燧找到了机会。在朱棣病重后,朱高燧就立刻找到心腹赵王护卫指挥使孟贤商议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夺取皇位。

孟贤则向朱高燧引荐了谋士高以正来一起谋划这件事,高以正给朱高燧出主意,建议朱高燧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杨庆伺机毒害朱棣,然后再让朱高燧的心腹之人钦天监王射对外称星象有变,太子不利于国家,当废之,届时再由杨庆矫诏废朱高炽改立朱高燧为太子,最后对外公布朱棣死讯,这样朱高燧就能名正言顺登基为帝了。

朱高燧觉得这计划很完美,于是就准备按照高以正的计划行事。当计划定下来之后,高以正这个人有点得意忘形,他为了提携姻亲王瑜,就把这个计划告诉给了王瑜,还告诉王瑜只要跟着自己走,将来朱高燧登基,王瑜肯定少不了荣华富贵。

王瑜觉得他们的计划风险性太强,还不如自己去把这件事报告给朱棣,这样朱棣就能赏赐给他荣华富贵了。要知道直接报告给朱棣可是没有风险的,而跟着朱高燧和高以正去干,那风险可是很大的。因此高以正前脚刚走,王瑜后脚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棣。

本来朱棣病重的很难受,一听王瑜说完朱高燧想弑父篡位,这一下朱棣的病就被气好了,朱棣立刻哪也都不难受了,镇定的下旨派人将高以正、孟贤、王射、杨庆等人全部抓了起来,同时派人把他们家全部抄没,在抄家时从孟贤家中搜到了高以正拟好的篡位诏书,这一下算是人证物证都有了。

朱棣立刻就把朱高燧召到宫中质问,朱棣很生气的质问朱高燧:“这事真是你干的吗?”

这一生朱高燧都没见过父亲朱棣如此严厉的质问他,他当时害怕至极,整个人瘫软在地,吓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父亲对自己起了杀心,他也害怕死亡。

在朱棣准备赐死朱高燧时,朱高炽站了出来,苦苦替朱高燧求情,《明史》记载: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这意思就是说朱高炽把所有责任全都推到了高以正和孟贤等人身上,朱高炽认为都是他们所谋划,朱高燧不知情。

最终在朱高炽的苦苦哀求下,朱棣才打消了赐死朱高燧的念头,随即朱棣下旨把高以正、孟贤、杨庆、王射等人全部凌迟处死,而举报这件事的王瑜也确实得到了荣华富贵,王瑜被朱棣授予世袭锦衣卫千户之职,从此子孙后代都跟着富贵起来。

朱高燧虽然没有被赐死,但从此被在封地严格的监视起来,他也就此彻底收敛起来。

迷途知返得善终

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时,朱棣于北伐回师途中在榆木川病逝,跟随朱棣北伐的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等人担心公开朱棣病逝的消息会让朱高煦和朱高燧有异心,于是他们秘不发丧,又派人快马加鞭把消息通知朱高炽,让他做好准备继位,这才对外公布了朱棣去世的消息。

最终朱高炽顺利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对曾经打击陷害自己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没有追究,而是以德报怨,对他们俩封赏有加。

朱高燧在封地彰德府得到朱高炽的赏赐之后,他又想起朱高炽曾多次救他,因此他认可了大哥朱高炽登基为帝的事情,他在朱高炽登基后,主动向朱高炽上书,交出了常山护卫左右两卫所的兵权,这说明了朱高燧已经在改正了。

不过很可惜,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继位之后依旧延续朱高炽宽仁对待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办法,对两人赏赐丰厚,还让两人参议国政。

而朱瞻基宽厚对待两位叔叔,也让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有了野心,他们认为大侄子朱瞻基年幼可欺,可以效仿老爹朱棣再次发动靖难之役把大侄子整下去。

尤其是朱高煦最为积极,很快朱高煦就在封地乐安州(现今山东惠民县)打出了“靖难”旗号反叛。在起兵前,朱高煦特意派人联络朱高燧,让他一起起兵响应自己,到时候兄弟联手把大侄子朱瞻基变成第二个朱允炆。

不过朱高燧很狡猾,他对朱高煦的邀请置之不理,其实主要是他的实力不行了,他的常山护卫兵权只剩下常山中卫和仪卫司两个卫所,而仪卫司还属于是仪仗队,没有战斗力,实际上他只有一个卫所兵权。

朱高燧明白自己如果真起兵响应朱高煦的话,即便真把朱瞻基拉下马,到时候自己实力远不如朱高煦,登上皇位的肯定是朱高煦而非自己。所以他决定不会掺乎朱高煦的事情,但他也没向朱瞻基举报,他就是希望朱瞻基和朱高煦斗得两败俱伤,他好渔翁得利。

结果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他率军御驾亲征朱高煦,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平定了朱高煦叛乱,把朱高煦及其家人全部抓回北京囚禁起来。

朱高煦被抓之后,立刻第一时间就把朱高燧供了出来,因此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陈山建议朱瞻基立刻带兵去彰德府,顺道直接把朱高燧也抓起来。

关于是否抓捕朱高燧让一向比较果断的朱瞻基犹豫不决,而大学士杨士奇则站出来反对抓捕朱高燧,《明史》记载:(杨士奇说)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杨士奇这意思就是说朱棣一共就三个儿子,朱瞻基登基后就有这两位叔叔,朱高煦叛乱是罪无可赦,可是朱高燧没有公开响应叛乱,只是朱高煦的口供交代,属于有嫌疑之人,对于朱高燧就不应该抓捕,而是应该厚待他,然后时刻提防他就行,如果把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抓起来,那就太对不起朱棣了。

而杨士奇也是为了朱瞻基的名声所考虑才如此说,要知道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位叔叔,如果都抓起来,那朱瞻基将来就得在史书上留下恶名了,所以为了名声,朱瞻基也不能抓捕朱高燧。

朱瞻基很理解杨士奇的意思,因此他决定不再追究朱高燧,不过也不能轻易放过朱高燧,朱瞻基回京之后,大臣们弹劾朱高燧的奏折纷涌而来,朱瞻基就派人把这些弹劾奏折都送到彰德府让朱高燧看,并下了一道表扬朱高燧没有依附朱高煦叛乱的圣旨。

朱高煦被抓之后,朱高燧就已经开始整日担忧害怕,当朱高燧看到这些弹劾奏折时,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再看到朱瞻基的表扬圣旨,他这才喜极而泣,哭着说道:“我终于能活下来了!”

在《明史》中记载:赵王得书大喜。泣曰:“吾生矣!”

经历朱高煦被抓的事情之后,朱高燧彻底打消了所有野心,为了向朱瞻基表明自己不再有野心,他特意交出了常山中卫和仪卫司的兵权,朱瞻基为了保全他的颜面,只收回了常山中卫兵权,允许他保留仪卫司。

从此之后朱高燧在家中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往来,也不再参与任何政务、军务,只当一个富贵闲散的王爷,因此他得以善终。

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朱高燧去世,终年50岁。朱瞻基在得知朱高燧去世后还表现的十分悲痛,为他罢朝三日,让朱高燧的儿子朱瞻塙承袭了赵王爵位。

朱高燧的子孙后代也都是循规蹈矩不给朝廷添麻烦,赵王府还经常赈济穷苦百姓和受灾民众,因此在彰德府一带赵王家族颇有贤名。此后朱高燧家族的赵王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时,末代赵王朱由棪在躲避清军抓捕途中去世,至此赵王一脉才彻底断绝。

写在最后

朱高燧能得以善终,主要两点:其一在于他没有明着响应朱高煦叛乱,朱瞻基为了顾及名声不能抓捕他;其二在于他能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并主动上交藩王护卫兵权。

所以朱高燧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形势,及时改正,这才保全了自身得以善终。相比之下朱高煦冥顽不灵,一再挑衅朱瞻基,最终逼着朱瞻基将他烹杀,并将他的子孙全部诛戮。相比之下,朱高燧比他明智多了。

1 阅读: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