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众追求的新风尚竟是香料?用途极其广泛,也逐渐被世俗化

滋滋主娱 2024-06-14 10:25:27

文/阿芷

前言

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将香料用于美容、香薰、驱疫辟邪、祭祀和丧葬等领域。

汉代至宋元时期,香料主要供宫廷贵族使用,且其来源主要依赖域外输入。

据周嘉宵《香乘》所载:“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适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香不计数,海南诸香皆至矣。唐明皇君臣多有用沉檀、脑麝亭阁,何多也。后周显德间,昆明国又献蔷薇水矣”。

明朝之前,香料需求量虽有所提升,但因其难以获取,异常珍稀,因此主要消费人群囿于上层阶级,并未在下层民众中推广普及。

随着明朝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海禁政策施行,作为经济性作物之一的香料在国内种植愈发普遍,便利的运输条件以及充裕的原料使香料成本大为降低,进而得以在寻常百姓中得到推广和普及。

香料不仅成为明朝百姓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也为民众和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些都使香料贸易在明朝相当兴盛。

这不仅丰富了明朝百姓的世俗生活,也促进了明朝香料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明朝香料世俗化之表现

明朝香料使用相当广泛,主要体现于饮食、香薰美容、医疗等方面。具体而言,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用于调味、酿酒的香料大幅增加。

此外,还充分发挥了香料在香薰美容、医疗等领域的功用,使得香料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饮食

1.调味

我国古代以香料调味久矣。商周时便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说法。

之后,历代王朝中调味的香料种类不断增多,用法也越加丰富:“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

到明朝以后,香料更是被广泛用于调味。以当时珍贵的香料“胡椒”为例,明朝制作各种食物时多会用到。

明朝之前,胡椒等香料专供皇室使用,且价格昂贵,到明朝中后期,逐渐成为寻常之物,被普通民众广泛使用,这是明朝生活世俗化的表现之一。

2.酿酒

香料不仅用于调味,还可用来酿酒。古代酿制香酒主要是将一种或多种香料按照比例混合浸入酒中。如《齐民要术》中所载“和酒法”:

“酒一斗:胡椒六十枚,干姜一分,鸡舌香一分,荜拨六枚,下筛,绢囊盛,内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到明朝后期,以香料酿酒的种类更多,如菊花酒、红白酒药、东阳酒曲、五香烧酒、羊羔酒等。

这也说明时人不仅把香酒作为饮料,而且逐渐熟悉其药性,将其酿成药酒用以疗疾,作为当时的保健养生用品。

香薰与美容

由于香囊内的芳香植物有香身、祛虫避秽之作用,随身佩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山海经·西山经》云:“(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己疠。”可见佩戴香囊、香草是佩香的主要方式。

明朝男女盛行佩香,除了麝香、迷迭香等原始香料外,合香也愈加流行。

《香乘》一书中就载有大量的合成香方。到明朝后期,带有香料的扇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通用之物。

此外,熏香也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礼仪规定。明以前熏香只限于世家贵族使用,明朝发展成为“全民皆熏”。

一般熏衣和日常熏香皆有之。熏衣香料、香方种类丰富,有藿香、安息香,还有很多合成薰香,比如用甘松、木香、丁香、茴香、龙脑等合制的“梅花香”,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深受老百姓喜爱。

熏衣器的花样也很多,最初是熏笼,后为方便携带,又出现了“手炉”“袖炉”等器物。

人们还利用各种芳草植物香料熏染居室,以此美化环境,消除浊秽。

在宫殿、居室、书房、宴会厅等各处皆有熏炉以焚香,各家根据经济情况、居室类型配之以对应熏香,焚香现象普遍化。

反之,焚香风气的盛行也推动了焚香方式和香品的改进,以及香炉造型的多元发展,这无疑又为明朝焚香增添了几分雅致。

医疗

一般香料都具有不同程度之药效。前文提及的佩香、熏香,作药酒,均是因为人们认识到香料有辟邪除秽的药用特性。

明朝是以香料入药的巅峰时期,香料的药用价值在这一时期得到重用,时人将更多的香料用来疗疾。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明朝香料基本上普遍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制香和用香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香料来源充足,成本降低,再加上明朝社会安定,交通便利,使得香料广泛运用到了饮食、美容、医疗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明朝香料世俗化之原因

明朝香料在民间得以推广普及,主要依赖于明朝政府政策的转变,以及商品经济之发展。具体而言,海禁政策颁布后,增加了香料在朝贡贸易中的输入份额。

加之政府鼓励本土种植,香料产量大幅增加。此外,明朝社会安定,商品经济繁盛,交通发达,有利于香料贸易发展。这为香料世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禁政策影响

香料的朝贡贸易曾在宋朝辉煌一时,但中期因为财政困难,宋朝政府对香料的朝贡贸易开始进行回赐,如此一来,海外诸国以香料入贡的积极性就受到打击,官方的香料贸易逐渐没落,转而发展民间贸易。

到明朝初叶,为了防止前朝余寇与倭寇勾结,巩固海防,明太祖朱元璋一改之前的开海政策,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民间海外贸易的诏令,海禁政策肇始。

《明实录》中,关于诸国贡品包含香料的记载就高达60余次。以国别来看,进贡香料的次数、数量最多的是琉球、占城、爪哇、暹罗、交址等国。

这些番国仅在洪武年间,朝贡物品中有香料的高达7次,且数量巨大。纵观明朝诸藩国入贡香料最多、次数最多的是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其中洪武年间明确记载有番国贡香的记录达30多次。

邦国进贡香料数量巨大,除却宫廷使用外,统治者亦将其余香料或折为官俸、或赏赐大臣。

鼓励本土香料种植

明朝政府鼓励本土种植香料,以增加产量满足供应。由于官方政策鼓励,以及香料给民众带来的经济收益,使其种植得以广泛。具体来讲,海禁政策施行以后,香料来源受限,政府鼓励民众种植,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

除了种植香料以外,明朝的合香技术也有所提高。民间出现了以枫树、柏树等芳香植物替代传统香料的现象。

1393年,朱元璋“禁民间用番香、番货”,以松、柏、桃、枫等香木代之。合香的成本更低,且制作方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更为广泛。

总体来说,虽然海禁政策对香料输入有所限制,但从另一个角度视之,则极大地促进了本土香料种植业的发展,加之种香、制香技术的成熟,为明朝民间广泛使用香料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香料贸易繁盛

香料在明朝不再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由奢侈品向普通商品转变。

究其原因,是由于香料供应充足、成本低廉,使得香料贸易异常繁荣,逐渐成为各个阶层民众均可获取的一般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于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朝水陆交通发达。明朝中期,还出现了详细介绍商路的书籍,如《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天下路途引》等,详细记载了广东、福建至北京、南京、芜湖;珠江水路至湖广、巴蜀的交通路线。

这不仅客观上降低了香料的运输成本,还使得香料的运销网络得以扩大,为香料广泛销售提供了可能。

海禁政策是国内大规模种植香料的直接因素,这一政策既增加了朝贡贸易中香料的输入,也推动了国内香料种植业的发展。

同时,明朝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香料拓宽了贸易边界。此时,香料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物,真正成为了普罗大众日常使用的生活物品。

结语

明朝香料的种类、用途都远远超于前朝,在饮食、香薰美容、医疗、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方面得以广泛使用。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海禁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官方朝贡贸易的香料输入;

第二,香料种植本土化已是当时的主流趋势;

第三,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商帮兴起,交通运输便捷,既促进了香料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香料使用世俗化的进程。

由于以上因素,使得明朝香料成为民众追求的新风尚。总体来看,香料既丰富了明朝的市民生活,又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是明朝社会文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缩影。

[参考文献]

[1]周嘉胄. 香乘 · 卷一[M] . 日 月洲,注.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1 .

[2]江灏,钱宗武,译注. 今古文尚书全译[M] . 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2009:142 .

[3]王文锦. 礼记译解[M] . 北京:中华书局,2001:378 .

[4][明]宋诩. 竹屿山房杂部 ·卷四 [M] .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1969:81 .

[5][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译注 · 卷七 · 苯曲并酒[M] . 缪 启愉,缪桂龙,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18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