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为他世代守墓的侍卫,第17代为何在2020年中断

傲云历史谈 2024-05-25 03:31:42

1630年9月22日,菜市口比往常更显热闹,一众官兵押解着犯人走来,路两旁尽是看热闹的百姓。

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犯人被凌迟处死。

3543刀之后,犯人还在叫喊,直到半日后才气绝身亡,而这位犯人,正是此前在辽东为大明朝苦战的袁崇焕。

不久前,袁崇焕还在执行其“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军事策略,为大明朝守门,意在五年平辽。

袁崇焕

令他没想到的是,五年时间未满,这位传奇督师就要在百姓的谩骂中被处死了。

袁崇焕死前发出的呐喊,依旧是心系国家防卫,和对皇帝的承诺。

和以往一样,刽子手每割一刀就有喝彩的百姓争相买下,配着烈酒直接生吃,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天后,袁崇焕被行刑完毕,仅剩头颅被悬挂在旗杆上,留着“传示各地”,警示前线将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原本被挂在旗杆上的头颅,竟然在夜里不翼而飞了!

有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怒气未消的崇祯皇帝得知此事后,下令彻查。

结果不管得到命令的官员衙役怎么查,都再也没能查到袁崇焕丢失的头颅。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是谁甘愿冒杀头的风险和皇帝作对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件事成了一个迷案,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真相大白,而我们,正是从这个真相见识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一、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

1584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

袁家祖上是山西人,经过数代辗转,跨越千里才定居广东,直到袁崇焕祖父这一代,才算是扎根在东莞。

由于世代务农,袁家家境并不富裕,到了袁崇焕父亲这里,也许是无意间触发了祖上来自山西的基因,开始放弃务农,来到广地经商,幼年的袁崇焕,就是在其父经营木材生意的广西平南长大。

袁崇焕这个人,在读书方面是有天赋的,但是他的第一兴趣不是学问,而是打仗,据《议兵将疏》记载,少年的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除此以外他还喜欢旅游,在考中进士做官之前就已经游历各处名山大川。

1597年,少年时期的袁崇焕就开始了应试之路,这一年,他14岁,通过童子试之后,1606年袁崇焕在省城桂林考中举人,这时候的他二十岁出头,可比范进考中举人的时候年轻多了,在同乡眼里,这妥妥的就是准进士,将来的大官。

然而在接下来的科举之路上,袁崇焕遭遇了小小的挫折,直到十多年后才获得同进士出身的赏赐,并在一年之后去福建走马上任,担任知县。

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到了天启年间,内有天灾和农民起义,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可谓是集齐了内忧外患,而此时的国家内政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党争不断,赋税不足,也就是说,袁崇焕前脚踏进官场,就遇到了进入风雨飘摇时期的大明朝。

混乱是有才者的阶梯,而明末的形势,也给了袁崇焕发挥的机会。

担任两年知县之后,袁崇焕因公务进京,此时女真已经崛起,且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攻取辽沈,袁崇焕忧心国家,在朝廷对他们这群地方官进行考核之后,他单人单骑跑到山海关探访实际情况。

不久,都察院公布考核结果,袁崇焕得“上考”,就在这时候边关逐渐告急,人才稀缺,在御史的推荐下,袁崇焕被兵部招录,开始献策招兵,后驻守山海关,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军旅生涯。

太和殿

三年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辽西,袁崇焕在危机之下坚守不退,他刺血为书,吃着草向士兵们下跪,激励将士死战。

“苟能同心死守,吾为牛羊以报,亦所甘也!”

在他的激励之下,明军将士非常感动,纷纷请求拼死一战!

一万明军给与努尔哈赤的二十万大军迎头一击,苦战未果的努尔哈赤最终只得含恨撤退!

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

此后明军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屡战屡胜,一举扭转明军自萨尔浒之后的颓势,而朝廷对于袁崇焕也是越发重用。

在袁崇焕43岁那年,他升任“蓟辽督师”与从一品兵部尚书,而这距离他来京城才短短五年。

此时的袁崇焕,可谓是大明朝政坛最耀眼的新星,是守卫辽东的擎天一柱。

然而任谁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就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被押解回京处死,殃及家室!

二、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皇帝要杀一个重臣,不管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臣子是忠臣还是奸佞,都需要从双方的角度一一来看,崇祯处死袁崇焕也一样,需要分别从二者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从崇祯皇帝的角度来看。

一个皇帝要杀一个大臣,只要这个皇帝不是傻子,那一般就只有这几个理由,要么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国家损失,也就是犯了大错,要么是功高震主有谋反的能力而且有谋反的趋势。

那么,这两点袁崇焕具备了哪一条呢?

如果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和视野,似乎这两条都具备,看清楚,前提是在当时崇祯皇帝的视角里。

崇祯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虽然不至于说是昏君,但是说他刚愎自用志大才疏以及急躁多疑是不过分的。

崇祯皇帝(剧照)

接手天启之后的大明朝,崇祯难免会产生如此性格,另外,明朝的皇子培养制度和清朝不一样,只有太子是按照皇帝标准培养的,而崇祯之前接受的教育,都是以未来藩王的标准进行的。

那为什么说这两条都具备呢?

首先来看是犯了大错,擅杀毛文龙,以及更改军令,这两条即便一开始崇祯皇帝觉得不至于处死袁崇焕,但是明末朝局,光是文官的奏折也够皇帝起疑心了。

另一条,是皇太极的反间计。

有袁崇焕在,女真人经历了两代都没能真正入关,于是皇太极在军事上难以打败他,就开始使用反间计,企图用朝廷的手除掉袁崇焕。

皇太极派人在北京散布谣言,说是袁崇焕故意让八旗军队进京的,因为他与皇太极有秘密约定,就在崇祯还在怀疑的时候,又有文官上奏诬陷,说袁崇焕勾结内阁官员意图谋反,一个朝中大臣一个边关总督,两人联手岂不是大事可成?

所以,配合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的局势,以皇帝的视角来看,作为臣子的袁崇焕在犯错和谋反这两条中都符合。

明朝京城

后来,崇祯皇帝再一次发挥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在证据尚未收集完备的时候,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站在袁崇焕的角度,这一切又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袁崇焕的策略是对的,“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也就是说依靠坚固城墙和大炮等远程武器防守,消耗不善于攻城的女真军队,如果出城作战就一定要用奇袭,用策略,并且用和谈的假象去迷惑后金。

袁崇焕对于辽东之事是自信的,在离京之际就赋诗:

“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

但是身为将领最容易犯的错,他也基本上全中,与朝廷沟通不畅。

例如,在和后金谈判破裂之后,袁崇焕只得加强各处防守,但是对于靠近北京的蓟州,是最不放心的。

果然,皇太极率军攻蓟州。

皇太极

还有一次,在皇太极绕道蒙古进军北京的时候,孙承宗令袁崇焕布防在蓟州顺义等地,阻断后金军队,结果袁崇焕改变军令,紧紧跟随后金大军。

袁崇焕的意图是让后金大军进攻北京,利用高大城墙和火炮阻击,然后他率军突袭。

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下,袁崇焕率军屡次战胜后金大军。

然而,这里是北京,是大明朝的大本营,而里面的皇帝是有猜疑心的崇祯。

单纯在军事层面,袁崇焕没错,但是他没有考虑军事以外的后果,擅改军令,让北京城暴露在后金大军面前,崇祯皇帝是什么人,在位17年杀了7个总督还有十几个巡抚,可见其对于手握重兵的大臣是不够信任的,而袁崇焕此举,更是文官们所不能接受的。

皮岛位置

另一件事,就是擅杀毛文龙。

有才能得人,往往都是自大的,而且往往在一个领域极其出色,在其他领域就容易不够出色,和当初的韩信一样,袁崇焕长于军事却短于朝堂。

在辽东的东南海面上,有一个叫皮岛的岛屿,上面驻扎的是毛文龙率领的2万明军。

虽然只有两万人,却是牵制后金大军的重要棋子,后金军队不善水战,拿不下皮岛,但是每次进攻关宁防线,为防止皮岛守军登陆偷袭,只能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

实际上这是一支牵制敌军的重要部队。

但是袁崇焕不这么想,因为自信,他要把所有能掌握的力量都紧紧把握,在战场上要做到令行禁止,以至于觉得毛文龙“不听号令”。

于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有罪没罪,毕竟是一个将领,要么由皇帝下令斩杀,要么你在得到皇帝准许之后斩杀。

这一行为,再一次触犯了崇祯的逆鳞,也更加引起了猜疑。

从这两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崇祯为什么在证据尚未收集完备,就下旨处死袁崇焕了。

三、令人敬佩的神秘守墓人

话说回来,袁崇焕死后,发生了什么?他的头颅为什么消失了呢?

此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方公之于众。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于是派人南下,寻找袁崇焕后人,结果还没出京城就找到了袁崇焕的墓地。

原来,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之后,妻子投河而死,弟弟和女儿流放数千里。

袁崇焕没有儿子,一名侍卫在目睹其惨案之后,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在夜里偷偷将悬挂的头颅取下,埋在了自家的后院,此后更是辞官,为其守墓。

这名侍卫是佘义士,由于同样是广东人,感佩袁崇焕,他后来将自家后院取名为“义园”,凡是在京为官死后不能归乡的广东人,皆可埋葬于此。

袁崇焕墓

此后,辞官的佘义士就在家为袁崇焕守墓。

这一守护,就是整个后半生,在临终之际,佘义士告诫家人:不再回广东,不要做官,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将军守墓。

佘义士的后人谨记遗训,开始了对袁崇焕墓地的守护,这一守,就是十八代人!

乾隆得知此事之后,邀请佘义士的后人出来做官,由于佘义士留下的遗训,其后人婉拒了乾隆的邀请,乾隆只好作罢,由于佘家人一直没有回到广东老家,乾隆命人修好他们的祖坟。

其实想想也挺讽刺,大明朝阻击后金的将军,竟然要后金的后人来平反,还给守墓人修好了祖坟。

清朝灭亡之后,康有为得知此事,在民间募集善款,给袁崇焕和佘义士立碑,并且建立袁祠。

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城内墓地需要外迁,面对如此情况,佘家人只好四处奔走,打算保护好袁崇焕的墓地,后来社会各界上书主席,主席得知后批复保留,同时还由政府出面,重新修好袁崇焕的墓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佘家守墓人依旧面临着接连不断的挑战。

根据佘家的家规,守墓人应该是长子,也就是说在佘家,为袁崇焕守墓和继承家产是同样的地位。

袁崇焕墓

但是到了17代守墓人,由于时代变迁,本该作为守墓人的南迁了,只留下佘义士的17代孙女佘幼芝,族人劝她一起走,谁曾想,佘幼芝答道:“生,随墓地生,死,随墓地死”。

这就是佘家第17代守墓人,也是第一个女守墓人。

佘幼芝结婚之后,家境并不优渥,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后来单位分房,丈夫想带着一家人搬到新房居住,却得到了佘幼芝的拒绝。

“我得遵循组训,你要走,咱们离婚,你一个人走就好了。”

丈夫很惊讶,但是在得知此事渊源之后,也开始转变态度,支持妻子。

除了守墓人家中变故引起的挑战,还有其他变故。

在那个年代,有人传言袁崇焕墓里埋的是一个“金头”,于是一伙人不顾阻拦,强行砸开墓地,直到发现挖出来的没有“金头”之后,才扬长而去。

为此,佘幼芝十分痛苦,但是在丈夫的安慰下,她没有气馁,而是为重修墓地四处奔走,以至于此事为社会各界所知,后来,在媒体的宣传下,各界人士纷纷捐款,为袁崇焕重修墓地。

佘幼芝

感动之余的佘幼芝,在一个记账本上详细记下了每一笔钱的去处,虽然此时的家里依旧拮据,但是捐款并没有花在她和儿女身上一分钱。

来到新世纪之后,东莞当地要给袁崇焕建立衣冠冢,邀请佘家守墓人,为此,佘幼芝的儿子自告奋勇,并且改姓佘。

天有不测风云,佘幼芝的儿子在南下东莞的路上出了车祸,65岁的佘幼芝白发人送黑发人,万分悲痛!

以后的日子里,佘幼芝老人依旧在守墓,她常说,祖先满门抄斩的风险都不怕,我遇到的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2020年,佘幼芝老人逝世,而守墓的重任,交给了她的女儿焦颖。

到今天,如果算上佘幼芝的女儿,佘义士后人已经连续18代为袁崇焕守墓,长达396年!

结尾

这就是袁崇焕和佘义士守墓人的事迹。

袁崇焕追求的是忠,虽然结局惨淡,但是他对于忠的追求是有目共睹问心无愧的!

佘义士和后人追求的是义,其后代佘家人无不在诠释着信义二字!

18代人,将近400年,这中间遇到过多少磨难,这是多么可歌可泣!

佘家人的信念,就是在向我们传达一诺千金、忠孝仁义的美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