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邮者聚集的贴吧,经常出现一位宣传珍邮的老人,这位老人发帖有个习惯,就是无论帖子主题是什么,都要宣传一枚错版信封,这就是2005年12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麒麟送子”邮资封,因左下角印着圣诞节图案,也被集邮者称为“圣诞邮资封”。
对于英文的审核,邮政向来缺乏严谨性,发行史上也出现过不少错印的情况,而这枚信封左下角图案上的英文“CHRISTMAS”(圣诞节),则缺了第三个字母“R”,成了“CHISTMAS”,是设计上的错误。
老人之所以执着于这件事,是因为自己手上拥有10枚圣诞错封,这么多信封并没有让老人成为幸运儿,反而耗光了老人的积蓄,成就了别人的暴富。
2005年,圣诞封的发行并没有引发太多集邮者的关注,因邮资定位为国际邮件,所以发行三天后,才有寄信的顾客发现了拼写错误,并将此事告知邮政的营业员。
营业员没有声张,自费将剩余的4枚圣诞封全部买下,并将错印的消息悄悄透露给济南的一位邮商,打算用5000元一枚的价格卖给这名商人。
商人和营业员讨价还价的同时,悄悄将济南和周边各大邮局的圣诞封以5.5元的价格一扫而空,共买到圣诞错封46枚。此时,打电话的营业员无意中听到了电话中有邮政营业厅的声音,发现了邮商的小动作。
为防止圣诞错封进一步流向市场导致价值降低,营业员急忙上报单位领导,将错印的消息递了上去。第二日上午,全国各大邮局清点了库房剩余的错封数量,并按要求进行了退库上缴。
营业员所在的邮局在清点时,发现几乎无人问津的国际邮资封,在事发前单次出售了4枚,于是调取监控,发现了营业员自购的行为,于是勒令其全部退回。
经过邮政内部统计,包括邮商购买的46枚在内,此次圣诞错封全国共售出112枚,尤以山东省最多。
不过对于此封的经济价值,由于圣诞节在国内并非传统节日,加之此次漏印未能引发歧义,所以市场表现远不如其它错版邮品好。
此封第一次真正的成交是2006年3月北京马甸邮市创出的8000元,之后陆续徘徊于3000元左右。由于圣诞题材的边缘性,关注此类题材的爱好者并不是很多,于是没有了热度的圣诞错封很快成为邮商手中的烫山芋,而且越来越烫。
邮商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在各大自媒体上以新闻的方式撰写虚假文章,努力包装圣诞封的身份。
他们先是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文章,宣传圣诞封上拥有“重大错误”,之后又在各大交易平台上以30万的价格提高它的身价,于是很快在搜索引擎中出现了100多万的相关搜索结果,甚至有文章表示圣诞封是“新中国第一错封”,可以媲美《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封中“一片红”。
万事俱备,只等大鱼上钩了。
这位老人出生于1956年,晚年开始集邮的他,一直遗憾由于自己当初不懂,错过了六十年代买珍邮发财的机会,于是圣诞封类似的发行情况一下便吸引了老人的注意。
起初老人找邮商只想购买一枚,可经过邮商的忽悠,老人又上网查了资料,看着网上清一色30万元的标价,便想当然的相信其价值至少在25万元以上,于是老人拿出了所有积蓄,陆续购买了10枚错封,花费则达到了32万元之多。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老人成了这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虽然圣诞错封存世量只有100多枚,可25万元的价格老人1枚也没卖出去过。
砸在手里的老人始终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于是开始在各大集邮贴吧、论坛宣传起当初他听到的故事,甚至老人还自建了“圣诞错封”吧,自己给自己讲述着圣诞封的价值。
至今,不少交易平台还挂着圣诞错封30万元的藏品信息,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信封买单,也许下一个藏品不是信封、也许下一个上当的不是老人……
以前一同事每月都花几百买旧币和邮票还有首日封收藏,听说很多都升值了,出了他们的小圈子,有几个能变现呢?
再怎么稀有也只是一张纸,根本不值钱。况且还是印错的残次品。
关邮政什么事?
这不是神仙老拐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