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武松和潘金莲的相遇,无疑给读者制造了十足的看点。
一个是行走的荷尔蒙小叔子,一个是美艳风流却嫁给侏儒丈夫的嫂嫂。
两人之间莫名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读者不断浮想联翩。
因此,不仅后世的诸多作品,对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作了不同于原著的改编;也有不同的人读小说中的细节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
比如,原著中武松杀嫂时,扯去潘金莲衣服的动作,也给好奇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有人将这个动作视为武松对潘金莲有非分之想的证据。
也有人认为这是武松欲保命的精心设计。
要探究这个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得从原著中这段故事开始。
武松看穿潘金莲本性,不料一语成谶不知是哪位好事者,考证出了武松、潘金莲和武大郎的原型人物。
历史上的武松是宋朝人,也曾是杭州的一个都头,因杀了贪官知府被捕,最后死在狱中。
而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身材高大,一表人才,还是明朝阳谷县县令,他和妻子潘金莲恩爱一生。
也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驱使人们乐此不疲地寻找作品内外人物的命运。
撇开这个有趣的题外话,再来看看原著中这三个人的故事。
武松从景阳冈打虎回来后,就被风风光光地请到阳谷县,还被县令任命为都头。
据说这是相当于公安局长之类的官职,相当厉害。
而比当官更惊喜的是,武松竟在这里见到了亲哥哥武大郎。
因为武大郎,也从清河县搬来此地定居。
武松惊讶地发现,这次见哥哥,居然多了个美貌的嫂嫂潘金莲。
潘金莲原是大户人家的丫环,因厌恶男主人的骚扰,便向对方老婆告发。
被激怒的男主人为报复,就把潘金莲免费送给了武大郎。
这身高不足五尺,面容丑陋的武大郎,不仅没花一分钱娶了美艳老婆,竟还得了大户的奖赏。
后来,潘金莲总是遭到无赖混混的骚扰,武大郎只好带着老婆搬到外地。
潘金莲被迫嫁给武大郎,心中自然充满怨气。
直到高大威猛的武松从天而降,潘金莲顿时大喜,原来真命天子在这儿呢。
于是她明里暗里一通献媚,却不想武松毫不留情,断然翻脸。
不久,武松公干出差,走前还提醒哥哥要小心些。
武松自然明白,兄长这副模样配潘金莲确实太牵强。
他也知道潘金莲并非安分守己的女人,因此才担心起自家兄弟来。
果不其然,等武松再回来时,见到的只有武大郎的牌位,连尸骨都不知所踪。
幸好和武大郎交好的卖梨小哥,将所见所闻都告诉了武松。
原来武松走后,经王婆介绍,潘金莲与西门庆很快厮混在了一起。
可怜武大郎捉奸竟被西门庆踢伤。
恶人们怕武松回来找他们麻烦,合计干脆毒死武大郎,再毁尸灭迹。
最终武松愤而手刃潘金莲和西门庆。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武松为什么要亲手杀掉他们呢?
按照宋朝的法律规定,与人通奸并合谋杀害亲夫者,要判死刑。
而且如果被害人家属没有报官,而是私自找杀人者复仇,同样是死罪。
这样说来,只要武松掌握证据报官,潘金莲和西门庆就难逃一死。
武松根本用不着亲自动手,况且还得冒着赔上自己性命的风险,实在不值得。
武松冒死手刃潘金莲,有何不得已武松作为都头,怎会知法犯法?
当然,其中一定有不得已而为之。
武松得知兄长被害后,震惊、悲痛之余,他还是保持了冷静。
他先是找到处理亡兄遗体的仵作,知道仵作是收了西门庆的银子,将兄长中毒的遗体悄悄烧掉。
但仵作良心发现,还是保留了中毒的遗骨。
有了这些人证、物证,武松便立刻上县衙告官。
奇怪的是,县令对案情不关心,倒开始劝武松要和西门庆搞好关系,不要听信他人挑拨。
接着县令还以此案证据不足,无法审理为由打发了武松。
的确,宋朝的刑事案件,首先就要有尸体检验作为证据,才能立案。
但武大郎早已被毁尸灭迹,无论如何也凑不全证据。
武松无奈只好退出县衙。
其实,早在武松报官之前,西门庆已花银子和县令打了招呼。
自古以来,就有着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情况。
西门庆仗着有做大官的亲戚和自家腰缠万贯,在阳谷县可是呼风唤雨的人物,杀个小侏儒谁又奈何得了他?
这样的结果,如果换做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也许只能忍气吞声,或祈祷天降青天大老爷替他申冤了。
但这个人可是武松,明明别人喝酒三碗不过冈,他偏喝了十几碗,还顺便几拳打死个猛虎。
武松是有仇必报,而且必须立刻报案的人,哪会容忍奸人逍遥法外,多活几年?
既然官府不作为,国法不能替他惩治恶人,他就只能替天行道,自行替兄长报仇了。
应该说,作为一县管理治安的都头,武松肯定是知晓法律的,而且也了解报官必须要先找到证据。
因此,武松刚开始就不会贸然找凶手对质。
但是作为性情刚烈,疾恶如仇的江湖行者,他在求告无门时,也不会隐忍退缩。
打定了主意后,武松首先就拿潘金莲开刀。
当潘金莲被武松拿刀架在脖子上时,她才一改开始的故作冷静,真切感到了濒死的恐惧。
潘金莲刚要大叫,武松就将她按倒在地,毫不犹疑地向她胸脯一刀剜去。
如果只是这样的描述,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杀人了。
然而,作者非要在这一刀之前,加上了一个动作:武松扯开潘金莲胸脯的衣裳。
这下再次将读者们敏感的神经撩动起来。
要杀就杀嘛,武松为何非要扯开潘金莲的衣服呢?有这个必要吗?他究竟有何图谋?
于是以探究为乐的《水浒》爱好者们,开始从原著中找出各种蛛丝马迹,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武松因爱生恨羞辱潘金莲?有一种说法是,武松曾爱过潘金莲,但武大郎的惨死,让武松对兄长无比愧疚。
而且潘金莲红杏出墙,也让他伤心失望甚至愤恨。
武松因此由爱转恨,便在杀潘金莲时,当众撕开她的衣服,就是要羞辱她,让她死得不体面。
这个说法的重点是由爱生恨,那么武松真的爱过潘金莲吗?
有人在原著中找出了许多细节,证明了他爱过。
其一,武松初见潘金莲时,就被这位风情万种的嫂嫂迷住了。
依据是这样一段描述:“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她眉目含情,面若桃花却掩不住风情万种……”
武松盯着刚见面的嫂嫂,已在心中这样暗自赞叹一番。
其二,武松坐下和哥嫂闲聊时,只顾和潘金莲聊得不亦乐乎,而对哥哥却爱答不理。
其三,武松买了一匹绸缎面料送给潘金莲,只给了哥哥一些银两,给嫂子精心准备礼物,对兄长就显得随意敷衍。
其四,潘金莲借着喝酒,向武松大胆表白。
武松则显得焦躁难安,十分为难,甚至还差点将潘金莲推倒。
武松如此慌张和不自然,皆因为他心里是喜欢潘金莲的。
但在伦理道德和爱情之间,他左右为难,不能抉择。
这不正好投合了一些人对禁忌之恋的好奇心吗?
要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原著,我们还得回归原著。
首先是武松初见潘金莲的那段话,其实,有文学常识的研究者已经解释过。
在古代小说中,当作者叙述一个人见到另一人时,通常会有“看”与“但见”的表述。
“看”是角色本身的行为动作,“但见”就是作者在向读者介绍另一个角色的形象。
也就是说,武松初见潘金莲时,他的确是看了对方,但后面的那段话是作者描写潘金莲的相貌,并不是武松的心理活动。
因此也就没有武松初见潘金莲心动的说法了。
其次,关于三人聊天,书中叙述潘金莲热情招呼武松,问这问那,反观武松则只是礼貌地回答,并未开启话题。
由此可以想见,是潘金莲话太多,武松找不到与哥哥聊天的机会而已。
还有武松送潘金莲绸缎布匹,一是初次见面出于礼貌,再者,也是为感谢嫂子的照顾,实属正常。
而与自家兄弟就不见外了,况且给钱才是最实在的。
最后,武松看着潘金莲借酒发疯,十分恼怒,但碍于哥哥情面,实在不好发作。
他焦虑不安的样子,是不知道该不该和潘金莲撕破脸面的矛盾心理罢了。
不过,最后武松还是怒斥潘金莲要自重,再要胡说,他的拳头可不认人。
如果武松是真的爱而不能,他也该闷声躲开,而没必要厉声斥责潘金莲。
即使退一步,武松真爱上潘金莲,怎么会没有一丝痕迹呢?
都说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而且潘金莲那样善解风情的人,怎么会感受不到武松的心意呢?
如果她知道武松没有那么坚定和决绝,也不至于勾引不成而恼羞成怒。
所以,武松对潘金莲从没有爱,哪来的生恨而要脱衣羞辱她呢?
扯衣之举是武松精心设计的保命计划还有一种说法是,武松扯开潘金莲衣服是要剖心挖肺,来祭奠武大郎。
因为原著中就是这样写的:武松将潘金莲衣服扯开,“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
描写相当血腥,武松是完全将潘金莲当成猪狗一样的牲畜,现场解剖献祭。
这种解读倒也合理,但也只是表面的。
而有一种解读更加有说服力,那就是武松为保命,有意扯开潘金莲的衣服。
因为从武松报仇的一番操作看来,的确如此。
为什么说武松是为保命呢?
前文说到了武松是懂法的,他知道朝廷对死罪的规定。
宋朝刑律对杀人者通常是要判死刑的,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误杀。
武松虽然誓要为兄报仇雪恨,但他并不想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从一开始他拿着证据报官就能看出来,让两个恶人伏法才是最终目的,并不是头脑发热直接找人算账。
武松要想办法既能惩办了这对奸夫淫妇,又能尽量让自己免于死罪,那就只能找法律的空子了。
被县令驳回诉求后,武松决定自己报仇。
按理说,既然已经决定必须杀了奸夫淫妇才算为兄报仇,那就直接去把两人干脆利落地解决掉完事。
但武松没有这样做,而是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他叫上两个下属,去街上买了酒。
接着挨家挨户敲响了邻居的门,连哄带威胁地将他们请到了武大郎的灵堂。
当然也包括了潘金莲和王婆。
此时,门一关,武松就将灵堂改为了临时公堂。
他请一位邻居做笔录,将现场发生的一切都记录在案,其他人就当见证人。
最后在武松的逼问下,心虚而恐惧的王婆,很快就将所有罪行和盘托出。
武松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报仇师出有名。
他要让众人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是如何作恶害死了武大郎。
二人死有余辜,而武松为兄报仇也是逼不得已。
如果武松私自杀了奸夫淫妇,他就一定属于故意杀人。
这还不算做到位,接下来武松将吓得大叫的潘金莲抓过来按倒在地,扯开她的上衣。
这样就制造了互相打斗的痕迹,武松杀了潘金莲,就有被判为误杀的可能。
武松又斗杀西门庆后,果断去县衙自首。
县令自知理亏,西门庆又被杀,他念武松一身正气和本领,故而在向上级写案情汇报时,作了有利于武松的陈述。
案情叙述中写道,潘金莲阻止武松祭奠亡兄,还将灵床推倒。
武松气急,为保护亡兄灵位而与嫂嫂起了争执和推搡,不小心误杀了嫂嫂。
最终,武松只被判了流放。
报仇前的每一步都是武松用心计划好了的,他在法律空子里赌了一把,结果他真的赢了。
《水浒传》里的武松绝非只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打虎英雄。
他冷静睿智,勇猛的外表下,其实心思细腻,思维缜密,做事条理清晰。
所以武松能在巨大悲痛中保持克制,在不得已的危机中寻找到脱身之法。
在施耐庵的笔下,武松有勇有谋,有着自己的主张、思考和原则。
比如他在梁山征方腊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武松有大格局和大智慧,是特立独行的英雄好汉。
因此,他也不会被美色吸引便沉溺于儿女情长。
武松扯开潘金莲衣服再杀她,不过是他智勇双全的一个证明罢了。
参考资料:《武松杀奸并非关爱——兼与王国雄同志商榷》,作者:郭浩帆
《武松杀嫂中的法律、情理与儒家思想》,作者:张少波、刘青